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這是因為嬴政作為一個帝王的心胸。

    伐楚之戰在即,大將軍人選有兩人,是啟用新人小將李信,還是繼續讓老將王翦掛帥,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一時為難起來。

    但當他問起需要多少兵力滅楚時,王翦說至少60萬,而小將李信卻說20萬足矣。

    於是李信被選中,掛帥出征。

    起初還是很順利,秦軍如猛虎般出擊,楚君潰敗,李信信心十足,繼續向西與蒙恬會師,結果被楚軍大將項燕尾隨而來,秦楚兩軍大戰三天,秦軍大敗。

    李信灰溜溜的帶著殘兵回了秦國,他想,自己打了這麼大敗仗,必死無疑了。

    可是歷史被稱為殘暴君主的秦王嬴政,卻並沒有治李信的罪,而是向王翦將軍道歉,請老將軍出山掛帥。

    嬴政把這次敗仗的罪責,都攬在了自己身上,而李信,卻被赦免了。

    次年,王翦率秦軍發起第二次滅楚之戰,果然是老將出馬,王翦一舉攻破楚國都城,俘獲楚王,楚國滅亡。

    而接受了教訓的李信,從此虛心向老將軍們求教,在此後的滅六國時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後來到了秦末,劉邦項羽攻打關中的時候,也成了老將軍的李信為報當年嬴政不殺之恩,死戰到底,以身殉秦。

    值得提一句,正是始皇帝嬴政沒有殺死李信,才讓隴西李氏沒有衰敗,最終還成了名門望族,漢代出了個飛將軍李廣,到了隋末更是了不得,李淵李世民也是隴西李氏,成了新一代的皇族,開創了輝煌的大唐盛世,這是始皇帝嬴政始料未及的,相信他泉下有知,也是欣慰的。

  • 2 # 歷史笑春風

    李信也是秦國名將,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他還是李廣李陵的先祖呢。

    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李信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追逐燕太子丹,也就是派遣荊軻刺秦王的那個太子丹,生俘了太子丹。因此秦始皇很賞識他,認為他“賢勇”。

    李信打的敗大仗應該是伐楚之戰。但不是題目所說的,被殺了二十萬。

    當時秦王伐楚,問計於李信、王翦。問需要多少人。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而李信說,只要二十萬就足夠了。秦王認為王翦老了膽怯,還是李信壯勇有氣勢,所以派李信率二十萬伐楚。

    李信伐楚,先攻平與,大破楚軍。然後又攻克了楚國在西部的重鎮鄢、郢。然後率領軍隊向西與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便跟著他追擊,三日三夜都不休息,終於大破李信軍。殺進他的兩座壁壘,殺了七名都尉,李信率領剩下的秦軍逃回了秦國。後秦王給了王翦六十萬大軍才滅了楚國。

    根據李信的記載,李信不是全軍覆沒,但是損失很慘重。都尉是秦軍中的中高階將領,竟被殺死了七個都尉。

    但是,秦國的軍功制度規定:獲得的軍功和失敗的敗績可以對抵,多的受賞,虧欠的受罰,餘下的可以出錢贖罪。我們可以看到李信在這次戰爭中的初期,也是打了大勝仗的。他的戰功和敗績對抵,不至於殺頭。就是罪至殺頭也可以贖買。

    後來我們可以看到,史書上記載,李信還參加了滅燕滅齊的軍事行動。

  • 3 # 呱呱笑影片

    李信是秦始皇信任的主要將領之一,曾帥領秦軍攻下燕國,並俘虜燕王,秦王對他大加讚揚,後派李信攻打楚國,李信信心滿滿稱只要20萬兵力就行。

    剛開始攻打楚國,楚軍將領項燕節節敗退,李信也剩勝追擊,深入楚國腹地,在到棠溪時遭到楚軍的反擊,大敗而退,項燕剩勝追擊,三天三夜戰鬥不息,李信所帶去的20萬大軍全軍覆滅,只有少數人跟李信逃回了秦國,秦王沒有殺了他,也沒有降罪於他。

    勝敗乃兵家常事,李信也已經盡力了,直到全軍覆沒才逃了回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按秦軍的行軍制度是不會治罪的。秦國是第一個有法律的國家,秦王為了推行法律的信益,是按鐵一樣的法律來行事的,李信沒有觸犯軍法,所以無罪。秦王只當自己用錯了人,而後去請王剪復出才滅了楚國。

    都說秦始皇蜂高鼻頭,猛禽胸脯,豺狗聲音,虎狼之心,窮困時容易重用你,得志時能輕易吃人,但是秦始皇卻是沒有殺掉一個功臣,他雖然殘暴,但卻是歷史上唯數不多不殺掉功臣的皇帝。

    秦始皇雄才大略,謀的是全國的統一,圖的是豐功的偉紀。李信的敗事即已成事實,就不會只把心思放上那點事上,只當這是芝麻綠豆之事,他眼光放的都是在大處上。

    在這之前不僅李信損失了20萬軍隊,在攻打趙國時,恆齕帥領的30萬秦軍遇到李牧帶領的20萬趙軍時也是差不多全軍覆滅,只有主帥帶了少量的部隊逃回秦國,秦王也沒因此治罪於他。

    由歷史上的事實證明,秦始皇的心胸是很大的,起碼有海那麼大!

    雖然秦始皇很殘暴:坑殺儒生、修建長城,累死無數人,但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 4 # 素履幽行

    李信伐楚,輕兵冒進,為項燕所敗,喪師二十萬,折損七都尉,罪不可謂不太,然而秦王嬴政未誅李信以正軍法的緣故,我以為是敗軍喪師之責不全在李信,亦半由秦王,甚至可以說是秦王犯戰略錯誤在先,而李信犯戰術錯誤於後,下文詳談。

    秦王嬴政當國之後,連滅三晉,大破燕軍,正在志得意滿之時,決議伐楚,廟算已多紕漏。首先,伐楚之戰時機不當,準備不足。秦先於前226年大敗燕軍主力,後於前225年擊滅魏國,接連兩場國戰,雖為完勝,但國力消耗必劇,當此民弊兵疲之時,又於前225年驟興大軍伐楚,時機實不得當,況且楚國實力遠勝燕、魏。則伐楚一役大敗實以肇基於動念之時。

    其次,秦王政有輕敵之失。秦王委派李信以二十萬大軍伐楚之前,曾先詢老將王翦,王翦以為非六十萬大軍不足以滅楚,秦王不滿,遂用驍將李信。探究其中原因,一為對老將的防範,再為國力恐有不充之患,但主因應為輕視自戰國以來與秦戰每多大敗的楚國。舍穩健而用燥進,又為伐楚之失多一隱患。

    綜上,秦王政於伐楚敗北一事,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為李信不當死的主因。再者李信因破趙、燕的大功,成為當時秦國年輕一代將領中的翹楚,也成為了秦王政制衡王翦、蒙武等老將的重要棋子,所以不能輕易斬殺。

    以上淺見,望方家斧正。

  • 5 # 孤舟釣江雪

    首先澄清一點,李信第一次伐楚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所謂的“二十萬人被殺”。

    嬴政為什麼不殺李信祭旗?我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勝敗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

    即使如王翦,也曾在滅趙的過程中敗給李牧,最後還是靠著反間計,在趙王殺了李牧之後,才順利滅掉趙國的。如果一個將領敗一次就要被殺,那麼最後必然無將可用。

    其次,李信的失敗,秦始皇也有要負一定的責任。

    李信伐楚雖然只帶了20萬人,但一開始是比較順利的,史記記載:

    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史記 · 楚世家》

    可是,後來為什麼會失敗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後院起火,腹背受敵。這個主導者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楚國公子,在秦國為相。李信伐楚時,恰逢被秦國滅掉的南韓發生叛亂,秦始皇派昌平君去平叛,沒想到昌平君卻在郢地造反了,在李信的後面狠狠的來了一刀。史記記載:

    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史記·秦始皇本紀》

    另外,史記又記載:

    李信攻平與,蒙恬(應該是蒙武,此處有誤)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這次叛亂的發生,使得李信腹背受敵,因此不得不和蒙武合兵一處,回師向西,先解決郢地的叛亂事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李信回師郢地的時候,楚國軍隊一直在後面追趕,一連追了三天三夜了。

    因此,李信是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失敗的,而長平君之所以能夠造反,與秦始皇把他派去南韓平叛有很大關係(南韓靠近楚國)。如果秦始皇考慮到昌平君是楚國公子,能夠防著他,把他困在咸陽,就不會發生這次的叛亂了。

    因此,李信的失敗,秦始皇也要負一定的責任,殺了李信,誰人能服。

    最後,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十萬人確實少了

    李信滅楚失敗後,即使是王翦這樣的名將,也用了60萬人,經過大概兩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滅掉楚國。李信只有二十萬人,即使失敗了,也情有可原,從這一點看,秦始皇至少佩服李信的勇氣。從後來的歷史看,秦始皇還是很信任李信的,在此後的滅燕之戰中,仍舊重用李信,李信發揮的也很出色,可見李信還是有水平的。

  • 6 # 立志成蟲

    題主你是不是在刷存在感哈?李信率20萬秦軍伐楚,被打的大敗而歸,只要打仗肯定是有傷亡的,被打敗了還能跑跟全部被殺全軍覆沒完全是兩回事兒,史書上連李信全軍覆沒的記載都沒有更別說被楚軍殺光光了。李信打了敗仗回來秦王(後來的秦始皇)並沒有嚴苛追責,因為戰國的亂世城池地盤兒易主勝敗是兵家常事,打了敗仗就嚴懲甚至斬殺主將那有多少將帥也不夠殺的,而且誰還敢出頭帶兵打仗?必然導致無將可用。包括秦始皇這樣的英主當然清楚這個道理。再說李信的失敗秦王是有責任的,名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大人多而且地形複雜,滅楚需要60萬大軍。60萬秦軍已經是秦國兵力的極限,而且不算牲口車輛器械要10萬民夫負責後勤補給運輸。李信說只需要20萬軍隊。王翦的看法符合實際秦王未必不清楚可是想“省錢辦大事”,派李信出征,果然成本低了辦不了大事。好吧,秦王再次起用王翦,按王翦的條件出兵60萬。公元前226年,立國大約800年的楚國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哪裡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