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潰瘍
定義:通俗來講,就是胃黏膜上爛了一個坑或多個坑,這個坑既容易出血,又容易穿孔。
主要症狀:
上腹痛:疼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線的左側,也可出現在前胸的左下部位或後背;
出血:主要表現就是排洩出黑色大便。如果出血量大,也可能會吐血。
食療方法:出血時要禁餐,血止後可食用流食,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且易於消化吸收;病情穩定後可食用少渣軟食,並逐漸過渡到軟食和普通飲食。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以幫助修復受傷的組織,促進潰瘍面的癒合。
2.急性胃炎
定義:進食過冷、過熱、過期變質食品,刺激性食物,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從而導致胃黏膜損傷,誘發急性胃黏膜炎症。
發病急,患者往往感覺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因伴發腸炎而有腹瀉、水樣便、上
腹部或肚臍周圍有輕壓痛、腸鳴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嘔血、黑便、發熱、畏寒、脫水、休克等症狀。
食療方法:
發作期腹痛明顯或持續性嘔吐者應禁食;病情較輕者,可食1~3 天流食,每日總量為1200~1800毫升;病情穩定後可選擇清淡少渣的半流食,並逐步過渡到軟食和普通飲食。
3.胃下垂
定義:正常站立時,胃的最低點不超過臍下2橫指。但是如果懸吊、固定支撐胃的肌肉和韌帶鬆弛無力,或者腹部壓力下降,就會讓整個胃的位置降低,以至於胃的下緣到達了盆腔的位置。
常於餐後發生腹部持續性隱痛,而且進食量越大,疼痛時間越長,疼痛感越強烈;飯後活動也往往會使疼痛加重,甚至出現噁心、嘔吐;此外,還可能出現頑固性便秘,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情況。
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吃飯時要細嚼慢嚥;應選用細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菜品要剁碎炒熟,不吃生冷蔬菜;適當多吃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少攝入動物脂肪。
4.反流性食管炎
定義: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反酸、胃灼熱感(俗稱燒心)等症狀或組織損害。
餐後、身體前屈或夜間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餐後1小時左右有胃灼熱感或疼痛,疼痛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上臂
膳食應以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食粗糙、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儘量不吃巧克力、甜食、酸性食物等,不吃豆類、薯類、芋頭等易產生氣體的食物;避免精神刺激,睡前2~3 小時內不要吃東西。
5.慢性胃炎
定義: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覆損害後,由於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不規則的上腹隱痛、腹脹、打嗝等,飲食不當時更明顯,部分患者會出現反酸,甚至胃出血情況;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慾缺乏,或消瘦、貧血等。
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新鮮食物;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漿,吃饅頭,中和胃酸;胃酸分泌減少時,可食用一些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如山楂、橘子等,以刺激胃液的分泌;飲食宜清淡、有規律,要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
6.胃癌
定義: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
70% 以上的胃癌早期患者無明顯的症狀;隨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會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泛酸、噁心、嘔吐、乏力、消瘦等症狀。
手術後為適應消化道重建,飲食應注意逐漸過渡,從稀到稠,量從少到多;少食多餐:每日5~6 餐,從流食開始,然後到半流食,如稀飯、面片等,最後過渡到普通飲食。
7.胃息肉
定義: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突起的乳頭狀肉。
早期無明顯症狀,當息肉長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出現上腹隱痛、腹脹,少數人可出現噁心、嘔吐、反酸等症狀。
手術後應禁食一天,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6 湯匙,2小時一次。如無不適,次日可適量食用清淡流食。第三天可食5~7 餐流食,每次100~150 毫升。
8.胃結石
定義:是由於食入某種動物組織成分、毛髮或某些礦物質在胃內不被消化,凝結成塊而形成的。
小而光滑的結石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大而粗糙的結石會引發飽脹感、反胃、噁心、嘔吐及上腹痛,甚至消化道出血。嚴重者還會造成胃穿孔、腹膜炎、腸梗阻。
術後當天要禁食,可少量飲水。如無不適,次日可食流食,第三天全量流食;術後兩週可食半流質食物,如稀飯、麵條、餛飩,每日5~6 餐;出院後食軟飯。
1.胃潰瘍
定義:通俗來講,就是胃黏膜上爛了一個坑或多個坑,這個坑既容易出血,又容易穿孔。
主要症狀:
上腹痛:疼痛部位往往在上腹中線的左側,也可出現在前胸的左下部位或後背;
出血:主要表現就是排洩出黑色大便。如果出血量大,也可能會吐血。
食療方法:出血時要禁餐,血止後可食用流食,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且易於消化吸收;病情穩定後可食用少渣軟食,並逐漸過渡到軟食和普通飲食。食物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以幫助修復受傷的組織,促進潰瘍面的癒合。
2.急性胃炎
定義:進食過冷、過熱、過期變質食品,刺激性食物,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從而導致胃黏膜損傷,誘發急性胃黏膜炎症。
主要症狀:
發病急,患者往往感覺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因伴發腸炎而有腹瀉、水樣便、上
腹部或肚臍周圍有輕壓痛、腸鳴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嘔血、黑便、發熱、畏寒、脫水、休克等症狀。
食療方法:
發作期腹痛明顯或持續性嘔吐者應禁食;病情較輕者,可食1~3 天流食,每日總量為1200~1800毫升;病情穩定後可選擇清淡少渣的半流食,並逐步過渡到軟食和普通飲食。
3.胃下垂
定義:正常站立時,胃的最低點不超過臍下2橫指。但是如果懸吊、固定支撐胃的肌肉和韌帶鬆弛無力,或者腹部壓力下降,就會讓整個胃的位置降低,以至於胃的下緣到達了盆腔的位置。
主要症狀:
常於餐後發生腹部持續性隱痛,而且進食量越大,疼痛時間越長,疼痛感越強烈;飯後活動也往往會使疼痛加重,甚至出現噁心、嘔吐;此外,還可能出現頑固性便秘,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情況。
食療方法:
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吃飯時要細嚼慢嚥;應選用細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菜品要剁碎炒熟,不吃生冷蔬菜;適當多吃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少攝入動物脂肪。
4.反流性食管炎
定義: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反酸、胃灼熱感(俗稱燒心)等症狀或組織損害。
主要症狀:
餐後、身體前屈或夜間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餐後1小時左右有胃灼熱感或疼痛,疼痛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上臂
食療方法:
膳食應以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食粗糙、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儘量不吃巧克力、甜食、酸性食物等,不吃豆類、薯類、芋頭等易產生氣體的食物;避免精神刺激,睡前2~3 小時內不要吃東西。
5.慢性胃炎
定義: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覆損害後,由於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
主要症狀: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不規則的上腹隱痛、腹脹、打嗝等,飲食不當時更明顯,部分患者會出現反酸,甚至胃出血情況;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慾缺乏,或消瘦、貧血等。
食療方法:
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新鮮食物;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漿,吃饅頭,中和胃酸;胃酸分泌減少時,可食用一些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如山楂、橘子等,以刺激胃液的分泌;飲食宜清淡、有規律,要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定時定量。
6.胃癌
定義: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
主要症狀:
70% 以上的胃癌早期患者無明顯的症狀;隨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會出現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泛酸、噁心、嘔吐、乏力、消瘦等症狀。
食療方法:
手術後為適應消化道重建,飲食應注意逐漸過渡,從稀到稠,量從少到多;少食多餐:每日5~6 餐,從流食開始,然後到半流食,如稀飯、面片等,最後過渡到普通飲食。
7.胃息肉
定義: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突起的乳頭狀肉。
主要症狀:
早期無明顯症狀,當息肉長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出現上腹隱痛、腹脹,少數人可出現噁心、嘔吐、反酸等症狀。
食療方法:
手術後應禁食一天,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6 湯匙,2小時一次。如無不適,次日可適量食用清淡流食。第三天可食5~7 餐流食,每次100~150 毫升。
8.胃結石
定義:是由於食入某種動物組織成分、毛髮或某些礦物質在胃內不被消化,凝結成塊而形成的。
主要症狀:
小而光滑的結石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大而粗糙的結石會引發飽脹感、反胃、噁心、嘔吐及上腹痛,甚至消化道出血。嚴重者還會造成胃穿孔、腹膜炎、腸梗阻。
食療方法:
術後當天要禁食,可少量飲水。如無不適,次日可食流食,第三天全量流食;術後兩週可食半流質食物,如稀飯、麵條、餛飩,每日5~6 餐;出院後食軟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