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關於皇帝犯的過錯,在野史和正史之間進行選擇的話,這個我們得分時期以及歷史關係來看,這裡面老梁大致分了一下類,大家可以看一看:

    一、李世民前後時期

    對於史官我們都知道,其實他在古代是非常位高權重的一個職位,當然這裡面這個古代指的是很早還處於部落社會的時期,那個時候史官的名字叫祭祀,而祭祀的老大叫做大祭祀,可以說他們的權利完全不下於族長,掌管大全,可以說如果沒有大祭祀的同意,族長有的時候話都不好使(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類太迷信),後來漸漸衰落,論為記載部落種群歷史的存在了,但是他們秉筆直書,剛正不阿,記載歷史是非常可觀和可信的,所以那個時候野史是相對少的,畢竟無話可說,無言可評。

    直到李世民去世前夕,這一傳統被打破了,以前史官不管怎麼記載歷史,皇帝都是不可以看的,而史官也必須秉筆直書,客觀書寫,但是李世民臨死之前,生怕自己的一些惡名流傳於世(玄武門之變大家懂得),於是懇求褚遂良(當時史官)看一眼《起居注》(當時的史書),褚遂良無奈之下,刪刪改改給他看了,從此之後,史官之書再不可信,因為幾乎每個皇帝都會看史改史,所以此後。野史野蠻生長,出現很多。

    二、續寫上朝之史不再可信

    這一點很好理解,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肯定都會說前朝的不好,所以自己才會取而代之,以宣示自己的功德,乃是救國救民的英雄身份,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的史書是不能相信的,因為他們會有很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和嚴重的批判傾向。但是野史也得斟酌而言,部分野史還是有道理的,這就得我們自己多加推斷和學習了。

    不過《史記》和《二十四史》是公認的正史,而且多方考證,還是頗為可靠的,大家可以比較放心的讀一讀。

  • 2 # 彼岸歷史

    對於皇帝犯下的過錯,個人認為野史所載更可靠。理由如下:

    一、儒家所謂的“為尊者諱”

    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都是所謂“春秋筆法”,就是做臣子的(兒子、學生)要對君主(父親、老師)所做的一些醜事進行遮掩和避諱,否則就是“不忠不孝”。這個觀點非常符合統治者的口味,後來逐漸成為修史的一大原則。

    “為尊者諱”的極致案例是所謂“禪讓”,也就是《尚書》、《史記》等記載的堯舜禹三代接力式的推讓皇位。為做到這一點,同時為了給自己的“仁”做廣告,儒家的幾代“聖人”可謂費盡心思,甚至可以完全違揹人性本能並無視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但很遺憾,這一點被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給打了臉。

    “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

    “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同時,《晉書·束皙王接列傳》也記載道:“益幹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

    雖然血腥殘酷,但這才符合人性和歷史真實。不僅如此,這些事情後來都有史實印證:曹丕代漢、司馬炎代魏,以及劉裕、蕭衍、蕭道成和陳霸先擊鼓傳花般的禪代。尤其是後四個人,後代對前代滅族式的屠殺,孔、孟如果地下有知,恐怕連他們的棺材板都摁不住。

    在這裡多說一句,孔子還有一個觀點叫“子為父隱”,最著名的就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故事,與上述大同小異,意思是老子犯了錯甚至犯了罪,兒子不僅要隱瞞,而且不能議論、不能指責,更不能檢舉揭發,最好是裝看不見,這才是“孝”。

    孔孟給統治階級代了一輩子言,說了一輩子好話,隱了一輩子諱,給後代換來的是一桌又一桌的冷豬肉。

    二、帝王意志的強力干涉

    俗話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少數人”很多時候可以理解為統治階級。

    還有一句話是: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這一句才真正道出了後世修史的奧秘或者說是“貓膩”所在。

    這裡最典型、也同時被正史所記錄的篡改歷史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

    作為中國著名盛世“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和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心頭一直有一個結,那就是“囚父、殺兄、殺弟”,而且他怕這個史實被忠實記載並流傳後世。所以,就有了貞觀十三年和褚遂良(時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這段對話。

    褚遂良:“皇帝做的好事壞事都記……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皇帝親自看的”(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我做的不好的事你也都記下來了嗎”(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褚遂良曰:“職責所在,肯定都記下來了”(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

    見褚遂良如此不識時務,李世民不甘心,又找房玄齡,經過軟硬兼施,這次他終於見到了《起居注》。而且,李世民沒有繞彎子,直接翻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他一直耿耿於懷的“玄武門之變”。這次他沒有再遮遮掩掩,直接對房玄齡說:“我的所做所為和當年周公殺管、蔡,季友殺叔牙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社稷和百姓,你得改一下”(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後來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李淵被寫得庸碌無為,李建成被寫得懦弱不堪,而李世民自己則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在“玄武門之變”中被動且無辜。

    就修史的嚴肅性和客觀性而言,自《史記》以降,“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所以,正史所載很多東西的可信度還真不如有些野史大。另外,和帝王干涉修史不同,野史的另一個優勢是沒有領導的主觀意志去故意篡改。這就像唐代劉洎進說唐太宗的話:“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這一段載於《貞觀政要》卷七,好一句“天下之人皆記之矣”,而野史就是天下人對某些史實的記錄方式!

  • 3 # 大何大何

    野史是非官方編寫的,作者一般以傳聞、民間故事等作為其依據。總之真實性比較小,可有部分是具備真實性的,比方說事件的當事人,他把事件擴散出去,可人們不知道他是當事人,繼而只把事件當作一種傳聞和故事。偏偏野史作者就把這種傳聞和故事記錄下來作為歷史,這就是碰巧的真實。

    正史是官方主持編寫的,作者是朝庭任命的專門史官。編寫的內容一般是前朝或者當朝的事件,歷史著作完成後,得到皇帝審批才能發行,這樣的歷史著作我們稱之為正史。誰能保證這樣的正史,皇帝沒有篡改過?平時也常言道:“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是皇帝的意志”。

    綜上所述,野史不一定全部是假的,正史也不一定全部是真的,因此說要判斷歷史事件的真偽,我覺得野史和正史結合起來分析更可靠。

  • 4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我覺得關於皇帝犯的過錯,正史相對更可靠。

    首先,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皇帝有做過那些事情,有那些過錯,我們是難以分清楚真假的。

    一般一個朝代的正史是由下一個朝代編修的,所以也會帶有一定的引導性,想做到完全公開,公平,公正是不大可能的。如果寫史者的人品比較靠譜,像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鑑》還是靠譜的,所以個人覺得關於皇帝犯的過錯,正史更可靠。

    其次,野史相當於現在的自媒體,寫這些野史的人有一部分相當於現在的所謂“專家教授”,或是御用文人。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史和野史都需要我們客觀公正的來看,但相對而言,關於皇帝犯的過錯,我覺得正史相對可靠些。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Lucky

    一是,歷史由誰書寫。這個人最起碼得會寫字吧。而皇帝時代會寫字的人還真不多。反正平民百姓,貧寒之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麼多是世家之人。那他的立場肯定會在所寫的歷史上體現。就連司馬大哥也不能超脫其中。

    二是,歷史給誰看呢。這個當然是後人,可是上代皇帝的錯誤,總得為我這代服務。再說大家都是皇帝,不可能太過分。除非是我取代了你,否則會物傷其類的。

    三是,歷史真不好寫。這個完全寫實,估計命都沒了。更不要說流傳下去。不寫實,作為寫歷史的人來說,良心上恐怕很難安穩。就連孔子所寫的《春秋》,良心上很是煎熬。

  • 6 # 參謀王

    歷史是人寫的,正史不一定全正,野史也未必全野。

    中國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綿延不絕,過去的歷史沒有真正置身於那個時代,已然無法百分百準確,但是正史相對較準,雖然也會有編者的主觀因素,但是基於常識,基於人性,我們基本還原歷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歷朝歷代都有史官記錄歷史,跟人寫日記一樣,大致的事件還是可靠的。具體的細節需要我們讀者去思考了。

    野史多是民間自由職業者寫的,取材於各種奇聞逸事,加以想象,編寫而成,可謂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很難辨別,茶前飯後讀一讀,聊以娛樂,還是可以的。

    歷代君王均想明君英主,都想後世評說時誇點好的,少講壞話,破鼓萬人捶,所以對前朝的統治尤其是亡國皇帝,貶就對了,皇帝一定昏庸,大臣一定奸猾,百姓一定困苦,官員一定貪汙,社會一定動盪,我朝一定光明,所以歷朝歷代第一任第二任的統治一般很強給力,這裡的第一第二不是絕對的,大概表明初期的統治,像秦朝就兩代,始皇帝千古一帝,書同文 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還修建了舉世矚目的兵馬俑,這些功績深刻影響了後來發展。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讀書,思考,就不會本本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遺產不給親女兒,全給了我花七千請來保姆,是不是老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