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地生教科書

    二戰後期,隨著戰爭的消耗,實力對比已經發生逆轉,蘇軍實力開始超越德國。那麼為什麼希特勒不允許德軍後退突圍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德國做為戰爭發起國,只有透過不斷勝利,才能保證士氣,後退突圍對士氣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戰死沙場;

    二是德國初期對蘇聯進行了大屠殺,可以預見到蘇軍的報復,這就逼迫德軍不敢妥協;

    三是德國沒有戰略縱深,而且兩面作戰,德國已經無路可退了。

  • 2 # 嗨嗨希

    研究過阿道夫•希特勒的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雖然二戰造成德國戰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戰敗原因,還是出在希特勒對戰爭的認識上。希特勒打的是政治仗!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戰爭的政治意義,遠遠超過了他的軍事意義!當希特勒成功擊敗法國,他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僅靠政治訛詐,就能使周邊小國屈服。他依然想繼續用這套對付蘇聯,從思想根源上講,就已經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了。僅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就是典型的,僅存在於象徵意義上的政治仗!先後動用二百五十萬兵力,超過入侵蘇聯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還陷入持久戰,損失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嚴重消耗了德軍實力和士氣。結果呢!什麼都沒有得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反而還成為了整個二戰的轉折點。總之,戰爭!在政冶上取得的勝利再成功!遠不及取得軍事上的成功!意義更加重大。

  • 3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第一,防禦手段多樣。德軍被迫轉入防禦以後,隨著戰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在不同時期釆取了三種不同的防禦方法。穩住東線,打擊西線,力避兩線作戰。釆取這種方法的時間大致是在1943年底至1944年6~7月份;在軍事打擊的同時,結合在政治上的分裂活動。釆取這種方法實施防禦作戰的時間大約是在1944年7月至1945年1月份;繼續拖延戰爭,在拖延中求變化。採取這種方法實施的時間大概是在1945年1月至5月份。然而,事與願違,德軍領導集團上述陰謀手段均未得逞,整個戰略防禦隨之徹底失敗。第二,防禦重點突出。德軍認為在敵人可能的主攻方向上構成防禦重點,是取得防禦作戰勝利的關鍵。因此,德軍轉入防禦後在戰略上,始終採取有力措施,以形成防禦重點。第三,重視防禦中的積極行動。為了達到防禦目的,德軍十分重視防禦中的積極行動。特別是在主要地區,德軍通常以步兵和坦克對進攻之敵翼側實施一系列各種規模的反突擊,阻止敵軍前進,恢復防禦或原態勢。

    儘管德軍統帥部盡了最大努力,釆取上述一些措施和方法抵抗蘇軍的進攻,但仍沒有避免徹底失敗的命運。顯然,德國的戰略防禦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主要如下幾點:

    第一,攻防關係處理不當,影響了防禦作戰準備。

    第二,判斷失誤,防禦指導思想不統一。

    第三,企圖過大,超出了德軍防禦能力。德軍轉入戰略防禦之後,希特勒並沒有放棄他的侵略目標,不肯收宿戰線,併到處派兵防守,有時強硬指示德軍更不能後退突圍,企圖守住所有佔領的地區。到戰爭的後期,德華人力、物力問題越發尖銳突出,德軍想要改變戰爭局勢已力不從心。客觀現實使然,並不是希特勒戰朮單一所致。

  • 4 # 看的淡一點2745

    歐洲都是平原,在歐洲沒有辦法守的,而且宣傳作用一旦後撤敵方宣傳,老百姓怎麼想都以為要敗了不利於社會穩定,而且英美的尿性,就等你敗然後在在你背後捅一刀,一旦撤退。,諾曼底登陸會提前兩年到來的,而且樹倒猢猻散,納粹曾經佔領的地方又將分分獨立讓局面更加不利

  • 5 # 手機使用者50637192012

    謝友誠邀。實在不好意思(T ^ T),本人才疏學淺,對這方面的知識完全是個門外漢,一竅不通。令友見笑了!

  • 6 # 戰略論

    首先我們來看下希特勒解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時所說的話:“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熱情,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在你這樣的舊時軍官身上,我是得不到這種熱情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希特勒眼裡東線的戰事勝敗並不取決於將領的專業軍事能力,而是狂熱的社會主義精神,他會容忍他計程車兵們撤退嗎?

    其實希特勒心中對於東線的戰事也是充滿了矛盾和不解,他曾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談到,為什麼戰爭初期戰事節節勝利,而後期卻事事不順?古德里安的回答是讓元首放棄對軍事的干預,而希特勒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的將軍和軍隊之所以節節敗退是由於他們的作戰意志不夠堅定,他尤其羨慕斯大林指揮下的蘇軍那種為了戰略目的而堅決又不計代價的執行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的決絕,他認為德軍尤其是國防軍正是缺乏這種堅強的意志,所以他嚴禁德軍任何形式的後撤,也嚴禁在後方建立新的堅固防線,以無情的命令來逼迫他軍隊進行死硬的防守。

    他雖然對於裝甲部隊機動進攻的威力深有認識,但是對於機動防禦卻知之甚少,在防禦方面他之相信一戰中他所取得的那些經驗,就是硬性的死守,完全無視二戰早已是機動作戰的天下了,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他禁止部隊的防禦縱深做過深的部署,也禁止預備隊遠離前線,這樣部署會讓德軍產生動不動就後撤的想法,這種靠前的部署讓德軍飽受蘇軍炮火的打擊。

    事實上希特勒的防禦思維也並不是說完全錯誤的,堅固工事加上強硬的防守確實會讓進攻一方遭到慘重的傷亡,這種防禦的效果在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中都得到了印證。可是這個防禦戰術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兵力的用於防守,保證每一公里的兵力密度,而德軍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蘇軍總能發現防禦的薄弱點達成突破,而一旦防線被突破,那麼其他地段的德軍便陷入合圍的危險,不得不撤退,所以希特勒的防禦戰術顯然不適用於東線,而希特勒總是拒絕承認兵力不足的原因,總是歸咎於將領的無能和士兵的意志不夠堅定!

  • 7 # 文史今安在

    當你一直以來力排眾議的決策都是正確的,當曾經反對你的人都在對你歌功頌德,當一個又一個國家和地區不費吹灰之力佔領的時候。不可避免,你會自信不斷上漲、會繼續膨脹,會認為下一次的力排眾議同樣是英明決斷。希特勒正是在這種狀態開始的蘇德戰爭。

    從撕毀《凡爾賽公約》擴軍開始,一次次的事實證明希特勒的冒險都是正確的。1936年2月底,希特勒找藉口派軍隊進入萊茵蘭。當時德國的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和大多數德軍高階將領是又擔心又害怕,要求撤回軍隊被駁回。結果法國、英國只是抗議一下,就沒了下文。此次出兵不僅為希特勒在國內增加了空前的威望,而且為他後來收拾軍官團提供了契機。

    閃擊波蘭、橫掃西歐,希特勒對閃電戰模式的認可和支援抹平了古德里安、隆美爾等與德軍統帥部之間對裝甲部隊在攻擊方法、戰術安排上的分歧。懷著一系列勝利帶來的驕縱和盲目樂觀,德華人開始制定進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他們預計的進攻計劃是5個月內完成。

    對一個擁有2千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口接近2億人的國家,還妄圖速戰速決。希特勒及其將領先是犯了低估對手、高估自己的錯誤;接著犯了對戰略各階段沒有清醒認識的錯誤。在他們的計劃表上,是進攻、勝利;進攻、勝利。完全忽略了對於一個充滿堅守到底信念的大國來講,可以不惜用生命換取時間,用時間贏得空間。

    蘇德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是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否應該做出後退的選擇在希特勒和德國高階將領之間產生巨大分歧。1941年冬季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希特勒認為後撤會帶來信心的喪失,會使部隊一瀉千里,而消滅布林什維克的目標一定要實現,德國離勝利只有再多一天努力的距離。德軍統帥部圍繞在希特勒周圍的人除了阿諛沒有反對的聲音,前線士兵的作戰環境和生存狀況在他們眼裡是不需要考慮的。

    (撤退中的德國坦克)

    前線部隊指揮官希望後撤100公里,建立穩定的防線,來年春天在戰。希特勒在最後一刻才同意撤退,使德軍喪失了主動權,12月6日蘇軍就開始冬季大反攻,到1942年4月,冰雪開始解凍時,蘇聯西方面軍將戰線向前推進了100到350公里。最後的結果印證了德軍前線指揮官的判斷更接近事實。

    希特勒是否同意撤退多是出於戰略考慮而非戰術需要。他在選舉之初就承諾要帶領德國獲得榮耀。如果承認失敗,主動要求撤退,隨之完結的還會有他的政治生涯。因此他罔顧士兵的生命,不斷鼓吹勝利。就像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完全執行他攻擊、死守命令的統帥保盧斯知道迴天乏力,業也錯失突圍良機,請求投降被希特勒拒絕,甚至在第六集團軍投降前一天授予保盧斯元帥稱號,希望的就是保盧斯自我了斷,保全納粹的聲譽。希特勒甚至在國內為保盧斯舉行了葬禮,一邊展開營救,一邊封鎖他投降的訊息,只是沒有如願,保盧斯後來仍出面發表反戰宣言。

    (蘇軍騎兵的反攻)

    希特勒不會考慮德國士兵的損失,即使撤退路上必然遭受損失,如負責阻擊的部隊大多隻能戰死或者投降。但是有英法聯軍敦刻爾克成功撤退30多萬人的先例,隆美爾在北非也曾帶領殘部艱難跋涉6000公里,撤到相對安全的佈雷加,避免了被全殲的命運。這些都能說明如果撤退安排得當,士兵的生命是可以保全的。

    但在希特勒眼裡,政治的需要高於一切,因為義大利政權的需要,德意軍隊被禁止從突尼西亞撤回歐洲,最後25萬大軍只好盟軍投降。在蘇德戰場上,寧願被圍殲也不肯下達撤退的命令,莫斯科一戰,德軍損失50萬人;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損失超200萬人,9萬多德軍被俘。

    盟軍在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更預示著德國必敗的結局。但希特勒因為政治、甚至只是自己歇斯底里的需要,一直要求的仍是死守、禁止撤退。後來的他打著讓德國陪葬的主意,自然更是聽不進別人在軍事上的意見和建議,只能以一死來面對德國的一敗塗地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4pro4k60幀怎麼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