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哪個人從來不曾遲到過?更何況是學生!學生遲到在學校雖然談不上犯很嚴重的錯誤,但也屬於一種不良行為,沒有一個老師會喜歡經常遲到的學生,而且一經發現班上有這樣的學生,班主任總是想方設法去扭轉這種不良行為,一是為了營造良好班風,二是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終身受益。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可這遲到的現象就象清明時節的雨一樣,下得不大,卻又停不了。有些班主任使盡全身招數,也無濟於事,到了最後,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對於學生遲到的原因,我們應採取"一分為二"的思想,這些遲到的原因中,有些是因為客觀原因,而大部分是主觀原因;對於客觀原因,老師不必小題大做,有些老師把一點小事也看得很重要,為了一視同仁,不管什麼理由都處理,勢必引起學生的不滿;而主觀原因,其實是學生已養成的一種不良行為習慣,應引起老師的重視。當某個學生的鑑定上寫著:該生有遲到的毛病。其實是指這個學生有遲到的習慣。如果偶爾只遲到一、兩次,老師是不會寫這句話的。一個人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三兩天可以改的;因此,要改變學生遲到的毛病,必須依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本人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一、多表揚,少批評 一個在家裡極少幹家務的女兒,卻天天主動去擦老師的講臺。因為她每次擦講臺,老師都給她一朵小紅花,在家裡卻沒有。很多家長不惑:孩子在家幫做家務是應該的,是鍛鍊他(她)的機會,難道,連這也要表揚?同樣,在學校,老師認為學生上課就應該不遲到。正因為這種"定勢"的影響,讓我們老師平時只注意哪些人遲到,而忽略了那些不遲到的學生,以至有5%的學生故意遲到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從上面調查情況可知,80%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自己不遲到的時候能給予表揚,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遲到同學上。 "良言一句三冬暖"。每個人都喜歡被戴高帽,被表揚,不僅小孩如此,大人也如此;而且被表揚了之後,下次犯錯誤的機率會減少。利用激勵,使良好行為繼續出現的方法在心理學上叫"正增強",它與獎勵一詞意義近似。增強之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次遲到都批評不如在他不遲到時給予增強的效果更好。如稱讚,表揚,獎勵都是增強的手段,心理學家斯金納稱之為"增強物"。 也許有老師會問:其實,我也不是老批評,也表揚過,為什麼學生還遲到呢?這是因為增強物不是我們理解的那麼簡單,增強物的選擇與增強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1、 增強物的選擇 增強物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的,就如有的人聞著臭豆腐就流口水,覺得很香;可有的人卻聞不得這股味,掩鼻而逃。因此,老師在選擇增強物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增強物。小學生喜歡老師的稱讚或小小的獎勵,如:你今天真不錯!或不遲到時獎勵一朵小紅花,會讓學生心花怒放。而初、高中生就不會在意老師的一朵小紅花了,從調查情況知:高年級的學生責任心強,擔任班幹,負責登記遲到者名單是一個不錯的改變其遲到毛病的方法;或者寫紙條:你今天終於不遲到了,老師很高興!學生們一般很注意老師對他們的看法。 1.2 選擇有效的增強物。增強物單純是口頭表揚似乎力度不夠,高年級的學生更喜歡活動性增強和擁有性增強。小明平時很喜歡踢足球,也愛遲到,今天突然不遲到了,老師答應在活動課由他來組織一場班際足球賽。小明為了能經常參加這種活動,以後會盡量不遲到,這就是活動性增強。為了選擇有效的增強物,可以問卷調查每個學生的愛好。對症下藥,才能取得有效的結果。選擇的增強物必須是最有效的,可以反覆使用的,不需花太多精力,而且比較容易獲得。 1.3 選擇合適時機給予增強。"時過而後學,事倍而功半",良好行為的建立,要把握時間性,及時給予增強,時間一失,則事倍而功半了。 2、增強的方式 1.1 區別增強 心理學認為,區別增強是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目標行為次數減少時,才能獲得增強,終至目標行為不出現或出現次數為人所接受範圍。 其實,學生的偏差行為與良好行為一樣,都是經過長期塑造而成。就象中學生的遲到毛病,其實從小學就開始養成,當老師發現時,已形成了一種習慣。許多老師和家長並沒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總是恨不得馬上要他來個徹底改正,因此,總把行為的標準訂得很高,很嚴格。如:"以後不準再遲到一次,否則就……",這種做法,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一些脾氣犟的學生有意不改,又能拿他們怎麼辦?不但不能有效地改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僵化了師生關係,使雙方對立起來,得不償失。從調查中發現,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遲到的毛病是改變不了的。其實,他們不是不曾試過要改正,只是目標太高,一下子實現不了,反而丟失了信心。正如結在樹上的葡萄,跳起來幾次都摘不到,也就不想再摘了。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上,如果要求一個學生在每次考試中每科進步20、30分,那個學生肯定認為很難,不會去積極爭取;而如果只要他每科進步5分就可以得到獎勵,那他肯定很積極去爭取,而且認為不難。這種方法叫逐次漸增,在教學上,不少老師懂得用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學習。在遲到問題上,我們也可以採用逐次遞減的方法:第一步,我們先觀察這位學生平均每週遲到的次數,如果他平均每週都至少遲到4次;那接著第二步,設定改進目標:如果每週遲到次數不超過3次,給予增強;第三步,如果遲到次數降為2次,給予增強;到最後,1次,0次,慢慢這學生就改變了遲到的習慣。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必須按步就班逐步改善,方能有效。但增強方式的改變不宜太早,從第二步到第三步要掌握合適的時機,切莫太心急。老師要善於觀察,記錄發生的頻率。據我觀察,一般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逐步穩定。增強物不再合適時,要及時更換。 1.2 部分增強 斯金納曾用白鼠做實驗:每次只要白鼠壓桿槓就會得到食物,在這種增強情況下,白鼠壓桿槓的動作越來越頻繁,並持續下去;如果突然中斷食物,白鼠即使壓了杆槓也沒有食物,那過了一段時間後,白鼠就再也不會去壓桿槓了,這種作用在心理學上稱為"消弱作用"。如某個經常遲到的學生今天突然沒遲到,老師及時表揚了他,第二天,他來的更早了,可今天老師突然有事沒注意到他,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老師因為有別的事,總無法表揚他,第五天,這個學生又遲到了。這就是"消弱作用"在作怪。 但一個班往往五十幾個學生,如果每個學生班主任都要注意其增強作用,而且一有良好行為就給予增強的話,那班主任哪來那麼多精力?實施起來也很困難。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增強的方式也極為重要。 所謂部分增強是指個體的行為反應有時受到增強,有時則否的分配方式。依時間和次數可劃分為4中類別:①定時增強 如規定每週五對一週來不遲到的同學進行表揚或獎勵;②變時增強 有時一週表揚一次,有時兩週表揚一次,不定時的增強叫變時增強;③定率增強 當行為產生一定次數後,給予一次增強叫定率增強,如每週只遲到兩次,就同意參加一樣自己喜歡的活動或全班這周遲到人數為5 個,就組織一次校外活動等;④變率增強 如每天來得最早的前5名學生給予增強,每天遲到者中的後三名學生被留校。我認為這幾種增強方式效果都不錯,關鍵是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多突出學生的優點,不良行為會消弭於無形。 許多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乃是由於隱善揚惡的結果。當一個學生呈現缺點時(如遲到),若老師僅去注意其缺點,強調缺點,是無法使缺點減少的,可能暫時有用,但不會維持太久,過了一段時間缺點又原形畢露了,這就是為什麼學生遲到現象總是反反覆覆的原因。魏書生說過:"在犯錯誤的學生面前,困難的不是批評,不是指責,而是找出他的長處;只有找到了長處,才算找到錯誤的剋星,才能幫他找到戰勝錯誤的信心。" 我們班有個學生叫小華,喜歡幫助人,但就是愛遲到。無論早操、升旗、集會、上課,總要遲到。多次找他談話也無濟於事,我也覺得無藥可救了。我們班有個班規:每天早操前各課代表必須收齊昨天晚上的家作,交到老師辦公室。這一天,數學課代表請病假,上完早操了,作業本還沒有搬到辦公室,我只好自己動手搬回去。剛下樓梯,就碰見匆匆趕來的小華,他今天又遲到了,可能怕我責備他,見我手裡拿著作業本,馬上說:"老師,我幫你拿回辦公室。"我本來很生氣,想訓他一番,不過見此狀,就抓住這個機會說:"小華,數學課代表最近不大舒服,你能不能代他幾天?"他很爽快答應了。為了按時完成任務,他必須不能再遲到了,頭幾天,我都在同學們面前大大表揚了他,樹立他的威信,由於工作出色,我任命他當了數學課代表,收作業成了他的一項工作,以後他再也沒遲到過。 三、慎用懲罰 當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還是沒有辦法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時,那只有一種辦法--懲罰。懲罰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用於消除不良行為的手段,就心理學觀點來說,它是一種不愉快或厭惡的刺激。懲罰雖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不能不慎。懲罰一般都能很快遏止不良行為,調查從情況看,大部分老師平時還是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遲到的學生,如:罰抄書,寫保證書,掃地等。那究竟懲罰能不能改變一個人的不良行為呢?斯金納透過用白鼠做實驗發現:懲罰在某一段時間內,可以降低某種不良行為的傾向,但不能消弱習慣。懲罰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它最多隻告訴學生不要做什麼,並沒有告訴學生要做什麼。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儘量不用。
遲到,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哪個人從來不曾遲到過?更何況是學生!學生遲到在學校雖然談不上犯很嚴重的錯誤,但也屬於一種不良行為,沒有一個老師會喜歡經常遲到的學生,而且一經發現班上有這樣的學生,班主任總是想方設法去扭轉這種不良行為,一是為了營造良好班風,二是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終身受益。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可這遲到的現象就象清明時節的雨一樣,下得不大,卻又停不了。有些班主任使盡全身招數,也無濟於事,到了最後,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對於學生遲到的原因,我們應採取"一分為二"的思想,這些遲到的原因中,有些是因為客觀原因,而大部分是主觀原因;對於客觀原因,老師不必小題大做,有些老師把一點小事也看得很重要,為了一視同仁,不管什麼理由都處理,勢必引起學生的不滿;而主觀原因,其實是學生已養成的一種不良行為習慣,應引起老師的重視。當某個學生的鑑定上寫著:該生有遲到的毛病。其實是指這個學生有遲到的習慣。如果偶爾只遲到一、兩次,老師是不會寫這句話的。一個人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三兩天可以改的;因此,要改變學生遲到的毛病,必須依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漸進。本人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一、多表揚,少批評 一個在家裡極少幹家務的女兒,卻天天主動去擦老師的講臺。因為她每次擦講臺,老師都給她一朵小紅花,在家裡卻沒有。很多家長不惑:孩子在家幫做家務是應該的,是鍛鍊他(她)的機會,難道,連這也要表揚?同樣,在學校,老師認為學生上課就應該不遲到。正因為這種"定勢"的影響,讓我們老師平時只注意哪些人遲到,而忽略了那些不遲到的學生,以至有5%的學生故意遲到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從上面調查情況可知,80%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自己不遲到的時候能給予表揚,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遲到同學上。 "良言一句三冬暖"。每個人都喜歡被戴高帽,被表揚,不僅小孩如此,大人也如此;而且被表揚了之後,下次犯錯誤的機率會減少。利用激勵,使良好行為繼續出現的方法在心理學上叫"正增強",它與獎勵一詞意義近似。增強之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次遲到都批評不如在他不遲到時給予增強的效果更好。如稱讚,表揚,獎勵都是增強的手段,心理學家斯金納稱之為"增強物"。 也許有老師會問:其實,我也不是老批評,也表揚過,為什麼學生還遲到呢?這是因為增強物不是我們理解的那麼簡單,增強物的選擇與增強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1、 增強物的選擇 增強物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的,就如有的人聞著臭豆腐就流口水,覺得很香;可有的人卻聞不得這股味,掩鼻而逃。因此,老師在選擇增強物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1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增強物。小學生喜歡老師的稱讚或小小的獎勵,如:你今天真不錯!或不遲到時獎勵一朵小紅花,會讓學生心花怒放。而初、高中生就不會在意老師的一朵小紅花了,從調查情況知:高年級的學生責任心強,擔任班幹,負責登記遲到者名單是一個不錯的改變其遲到毛病的方法;或者寫紙條:你今天終於不遲到了,老師很高興!學生們一般很注意老師對他們的看法。 1.2 選擇有效的增強物。增強物單純是口頭表揚似乎力度不夠,高年級的學生更喜歡活動性增強和擁有性增強。小明平時很喜歡踢足球,也愛遲到,今天突然不遲到了,老師答應在活動課由他來組織一場班際足球賽。小明為了能經常參加這種活動,以後會盡量不遲到,這就是活動性增強。為了選擇有效的增強物,可以問卷調查每個學生的愛好。對症下藥,才能取得有效的結果。選擇的增強物必須是最有效的,可以反覆使用的,不需花太多精力,而且比較容易獲得。 1.3 選擇合適時機給予增強。"時過而後學,事倍而功半",良好行為的建立,要把握時間性,及時給予增強,時間一失,則事倍而功半了。 2、增強的方式 1.1 區別增強 心理學認為,區別增強是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目標行為次數減少時,才能獲得增強,終至目標行為不出現或出現次數為人所接受範圍。 其實,學生的偏差行為與良好行為一樣,都是經過長期塑造而成。就象中學生的遲到毛病,其實從小學就開始養成,當老師發現時,已形成了一種習慣。許多老師和家長並沒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總是恨不得馬上要他來個徹底改正,因此,總把行為的標準訂得很高,很嚴格。如:"以後不準再遲到一次,否則就……",這種做法,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一些脾氣犟的學生有意不改,又能拿他們怎麼辦?不但不能有效地改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僵化了師生關係,使雙方對立起來,得不償失。從調查中發現,有10%的學生認為自己遲到的毛病是改變不了的。其實,他們不是不曾試過要改正,只是目標太高,一下子實現不了,反而丟失了信心。正如結在樹上的葡萄,跳起來幾次都摘不到,也就不想再摘了。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上,如果要求一個學生在每次考試中每科進步20、30分,那個學生肯定認為很難,不會去積極爭取;而如果只要他每科進步5分就可以得到獎勵,那他肯定很積極去爭取,而且認為不難。這種方法叫逐次漸增,在教學上,不少老師懂得用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學習。在遲到問題上,我們也可以採用逐次遞減的方法:第一步,我們先觀察這位學生平均每週遲到的次數,如果他平均每週都至少遲到4次;那接著第二步,設定改進目標:如果每週遲到次數不超過3次,給予增強;第三步,如果遲到次數降為2次,給予增強;到最後,1次,0次,慢慢這學生就改變了遲到的習慣。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必須按步就班逐步改善,方能有效。但增強方式的改變不宜太早,從第二步到第三步要掌握合適的時機,切莫太心急。老師要善於觀察,記錄發生的頻率。據我觀察,一般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逐步穩定。增強物不再合適時,要及時更換。 1.2 部分增強 斯金納曾用白鼠做實驗:每次只要白鼠壓桿槓就會得到食物,在這種增強情況下,白鼠壓桿槓的動作越來越頻繁,並持續下去;如果突然中斷食物,白鼠即使壓了杆槓也沒有食物,那過了一段時間後,白鼠就再也不會去壓桿槓了,這種作用在心理學上稱為"消弱作用"。如某個經常遲到的學生今天突然沒遲到,老師及時表揚了他,第二天,他來的更早了,可今天老師突然有事沒注意到他,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老師因為有別的事,總無法表揚他,第五天,這個學生又遲到了。這就是"消弱作用"在作怪。 但一個班往往五十幾個學生,如果每個學生班主任都要注意其增強作用,而且一有良好行為就給予增強的話,那班主任哪來那麼多精力?實施起來也很困難。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增強的方式也極為重要。 所謂部分增強是指個體的行為反應有時受到增強,有時則否的分配方式。依時間和次數可劃分為4中類別:①定時增強 如規定每週五對一週來不遲到的同學進行表揚或獎勵;②變時增強 有時一週表揚一次,有時兩週表揚一次,不定時的增強叫變時增強;③定率增強 當行為產生一定次數後,給予一次增強叫定率增強,如每週只遲到兩次,就同意參加一樣自己喜歡的活動或全班這周遲到人數為5 個,就組織一次校外活動等;④變率增強 如每天來得最早的前5名學生給予增強,每天遲到者中的後三名學生被留校。我認為這幾種增強方式效果都不錯,關鍵是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多突出學生的優點,不良行為會消弭於無形。 許多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乃是由於隱善揚惡的結果。當一個學生呈現缺點時(如遲到),若老師僅去注意其缺點,強調缺點,是無法使缺點減少的,可能暫時有用,但不會維持太久,過了一段時間缺點又原形畢露了,這就是為什麼學生遲到現象總是反反覆覆的原因。魏書生說過:"在犯錯誤的學生面前,困難的不是批評,不是指責,而是找出他的長處;只有找到了長處,才算找到錯誤的剋星,才能幫他找到戰勝錯誤的信心。" 我們班有個學生叫小華,喜歡幫助人,但就是愛遲到。無論早操、升旗、集會、上課,總要遲到。多次找他談話也無濟於事,我也覺得無藥可救了。我們班有個班規:每天早操前各課代表必須收齊昨天晚上的家作,交到老師辦公室。這一天,數學課代表請病假,上完早操了,作業本還沒有搬到辦公室,我只好自己動手搬回去。剛下樓梯,就碰見匆匆趕來的小華,他今天又遲到了,可能怕我責備他,見我手裡拿著作業本,馬上說:"老師,我幫你拿回辦公室。"我本來很生氣,想訓他一番,不過見此狀,就抓住這個機會說:"小華,數學課代表最近不大舒服,你能不能代他幾天?"他很爽快答應了。為了按時完成任務,他必須不能再遲到了,頭幾天,我都在同學們面前大大表揚了他,樹立他的威信,由於工作出色,我任命他當了數學課代表,收作業成了他的一項工作,以後他再也沒遲到過。 三、慎用懲罰 當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還是沒有辦法改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時,那只有一種辦法--懲罰。懲罰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用於消除不良行為的手段,就心理學觀點來說,它是一種不愉快或厭惡的刺激。懲罰雖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不能不慎。懲罰一般都能很快遏止不良行為,調查從情況看,大部分老師平時還是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遲到的學生,如:罰抄書,寫保證書,掃地等。那究竟懲罰能不能改變一個人的不良行為呢?斯金納透過用白鼠做實驗發現:懲罰在某一段時間內,可以降低某種不良行為的傾向,但不能消弱習慣。懲罰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它最多隻告訴學生不要做什麼,並沒有告訴學生要做什麼。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儘量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