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sir讀書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函谷關位置所在。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境內,它原本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境內,漢武帝時期曾釋出政令,將函谷關向東遷移三百里,移至今河南新安縣境內,依然沿用原來的關名。

    關於楚函谷的歷史我們也來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件大事:

    其一:戰國時,六國曾經聯合對抗秦國,但強大的秦國在函谷關,成功地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

    其二:春秋時,函谷關令尹喜,是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之人,他盛情迎接從周天子的都城洛陽辭職西遊的老子,老子就在這裡寫下著名的《道德經》。

    現在人們到函谷關參觀,就能看今人所造高大巍峨的老子金身塑像。

    其三:戰國時,公子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他從秦國逃走到函谷關時,是門客學雞叫才讓守吏提前打開了關門,孟嘗君得以順利逃回齊國。這一典故後來成就了一個成語“雞鳴狗盜”。

    其四:秦末戰爭時,楚懷王宣告誰先入關誰為關中王,指的就是函谷關。當時儘管項羽實力強,但劉邦先入關中,項羽無奈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項羽展開楚漢相爭,取勝後建立漢朝。

    按理說,若無特別緣由,漢武帝不應輕易更動函谷關的位置,漢武帝做出這一舉動,在《漢書·武帝紀》中有記載: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遷徙的具體原因,並無具體說明。

    實際上,漢武帝此舉,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武帝手下的干將楊樸。

    漢武帝時楊僕身為樓船將軍,他先後帶兵平定南越國、東越國,可謂戰功赫赫。然而漢武帝論功行賞,把關中土地分給當朝有功之臣時,卻把楊僕漏下,漢武帝后來說,關內土地已分完,你可以做關外侯。

    楊僕並不願意做關外侯,他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移至他的老家新安縣。漢武帝為了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也為平復功臣心緒,同意楊僕請求,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僕帶領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縣境內。

    所以說,漢武帝一為鞏固國土,二為平衡關內侯之爭,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據此推測,漢武帝不應當在“盛怒之下”才做移關舉動的。(完)

  • 2 # 海鏡清

    漢武帝東移函谷關是為了擴大中央直轄區的需要,不是什麼盛怒之下。

    函谷關模型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後,即在此設定關城,因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穀道僅容一車通行,對於當時的軍隊來說,戰車是最重要的作戰裝備,甚至一個諸侯國的軍力不說多少兵,而是以擁有多少戰車來衡量,“千乘之國”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函谷關這麼一修,實際上就讓關東諸侯的戰車部隊失去了意義,你戰車再多,也只能一個一個地過,秦國有函谷關天險在手,就立於不敗之地。歷史上東方諸侯幾次合縱伐秦,都止於函谷關下。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戰爭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騎兵取代車兵成為核心兵種。函谷關的重要性降低。加上七國之亂的影響,漢武帝對於那些分封在關東的親戚們十分警惕,雖然已經搞了“推恩令”,但這是一個長期工程,特別是一些擁有數十城的大國,至少得過上好幾代才能削弱。

    公元前114年,將軍楊僕因原籍在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因被人稱為關外人(鄉巴佬的同義詞)心裡不是滋味,於是便上書漢武帝請求移關。隨後盡捐家資,於公元前114年遷函谷關於新安縣。

    弘農郡

    顯然楊僕的面子沒有這麼大,這八成是君臣二人唱的雙簧。函谷關東徙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秦漢兩座函谷關之間設立弘農郡。弘農郡轄11個縣,治所在秦函谷關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縣。

    弘農郡設立後,中央就多出了伸入關東的一隻手,如果關東有變,這裡就是集結大軍、囤積物資的基地。

  • 3 # 奕天讀歷史

    漢武帝時期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說不上盛怒而為,而是漢武帝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做出的決定。

    漢武帝遷徙函谷關,一來可以擴大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土地面積,增加京畿的統治範圍,二來還可以收買人心。

    根據《漢書》的記載,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具(縣)。”即前114年,漢武帝將函谷關東遷了三百里。這裡只說了搬遷函谷關的事情,但是並沒有說明搬遷的原因。

    民間有一個“楊僕徙關”的傳說。大概是說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拉攏人心,將關中的土地分封給了有功的將領。關中土地封賞完畢時,唯獨沒有樓船將軍楊僕的份。

    楊僕是河南宜陽人,即今天的河南新安縣人。

    漢武帝就對楊僕說,你的家鄉在關東地區,主要也是鎮守關東區域,關內的土地分封完了,就封你個關外侯吧。

    當時的人都以是關內人為榮的,關內侯和關外侯的榮譽就不一樣了。楊僕也早已經厭倦了別人說他是關外人,所以,楊僕就上書漢武帝,說自己願意出資,出人將函谷關東移到自己的家鄉以東的位置。

    漢武帝當然樂意了,不用自己出太多的費用,還可以讓關內土地東擴300裡,立刻就同意了。

    於是,楊僕在函谷關以東,三百里外的新安縣東,修建起了一座新的城池,原來的函谷關被改置為弘農縣。有了這座新函谷關,楊僕也就成了關中人了,得到了一個都城戶口,真是不容易呀。

    函谷關歷史上總共有“三關”。

    靈寶境內的舊關,為戰國時期秦國初建,所以,也叫“秦關”。新安境內的新關,因為是漢朝時建立的,又叫“漢關”。東漢末年,曹操為了防禦關西馬超,在靈寶舊關的旁邊又建了一座新的“函谷關”,被稱為“魏關”。

    函谷關因為地理位置比較險要,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現代,重建的函谷關依舊毅然聳立在峽谷之間。

  • 4 # 明離子

    函谷關東移三百里,因一個人而起,此人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楊僕。

    函谷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稱。

    劉邦建立漢朝時,移都長安,也因看中函谷關之險要地勢,貫通東西,雄視天下。

    楊僕為漢王朝以樓船大破南越國和東越國,立下赫赫戰功。

    漢朝有一種爵位,是無數建功立業的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殊榮:關內侯。

    關內侯,顧名思義,封關與內,君王之側,這裡的“關”,即指的函谷關。

    然而在封賞功臣時,由於關內的土地皆封賞完,輪到楊僕時,只能封其為關外侯了。

    不要看一內一外的區別,這在榮譽方面就差了何止一大截。

    於是楊僕上書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遷至新安,以擴大關內的地盤,自己的封地也就成了關內的土地了。

    這麼一個過分的請求,漢武帝居然答應了。

    元鼎三年,武帝令楊僕率部下東遷函谷關三百里,到達新安縣境內。

    東漢的《通史》裡這樣解釋這次東遷函谷關,說楊僕“恥為關外民”。

    軍事考量

    秦朝之前,戰爭多以戰車為主,因此,舊函谷的山道修的較寬,便於戰車的通行,但是其他的古道較窄,因此不必過多設防。

    然而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到了漢朝,北擊匈奴時,漢軍和匈奴兵多以騎兵、步兵為主,完全可以透過其他崤函古道進出中原。

    因此,舊函谷阻擋敵軍大部隊的作用已經基本喪失。

    因此就需要東移後,重新找到險隘據守,所以新安縣的新函谷關便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增強中央集權

    東移函谷關之後,漢武帝為擴大關中直轄郡縣的勢力,將新舊兩座函谷關之間設立弘農郡,下轄11個縣。

    不僅增加了關內的勢力,還誕生了一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弘農楊氏。

  • 5 # 奇葩6994

    函谷關東移三百里,全是由一個人而起,這個人就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名將叫楊僕。函谷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險要,是很多軍隊都想爭來的有利地形,有著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的說法。

    楊僕為漢王朝以樓船大破南越國和東越國,立下赫赫戰功。

    當時漢朝有一種爵位,是很多建功大臣們都想得到的殊榮,就是關內候。然而在封賞功臣時,由於關內土地都封完了,輪到楊僕時封了楊僕關外候!榮譽上差了一大截,於此楊僕上書漢武帝,請求擴大關內的地盤,自己的封地也就成了關內的土地了,沒想到漢武帝居然同意了!漢武帝令楊僕領部下東遷函谷關三百里,到達新安縣境內!這就是漢武帝盛怒之下,竟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

  • 6 # 周秦漢唐

    什麼叫漢武帝盛怒之下東移函谷關300裡?這並沒有歷史依據!

    函谷關本在河南三門峽靈寶境內,這裡一直是秦國防守東方諸國的重要屏障!函谷關以西則是秦國秦人故地!

    漢武帝時期,樓船將軍楊僕因平南越有功,被漢武帝封侯賜地,因為原來諸多有功大臣封地都在關中一帶,並且為了維護和加強自己統治地位,漢代諸位皇帝均重用關中人士!自己被封在函谷關以東的關東,楊僕自感心裡不爽,於是建議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至自己家鄉洛陽新安縣境內!而且願意自掏腰包,不花國家一分錢!漢武帝聽了當然高興,認為這是一件兩全齊美的事情!自己不花錢還擴充了關中地盤,加強了對關東諸地的監控,而且還籠絡了人心!經得漢武帝同意,楊僕帶領自己的門客、家丁新修了一座函谷關!也終於圓了自己的“關中人”夢想!這就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楊僕移關”!

    歷史上的“網紅”靈寶函谷關至此也逐漸突出了歷史舞臺!為了區分新老兩座不同函谷關,人們通常把靈寶境內的函谷關稱為“秦函谷關”;將新安函谷關稱為“漢函谷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霜再送精妙助攻帶隊逆轉大勝,球迷調侃:這是給男足傷口撒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