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玖天茗品

    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相比,《永樂大典》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恭喜,獲得抽紅包機會!

    廣告

    恭喜,獲得抽紅包機會!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前後編纂過兩次

    《永樂大典》前後編纂過兩次,第一次編纂開始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負責,召集了147人,於次年完成了編纂工作,名《文獻大成》。當時的明成祖朱棣閱讀後非常不滿,命令重新編纂。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永樂五年(1407)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統計了。

    參與編修《永樂大典》的人員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裡坊等地,由光祿寺供應伙食,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與現代百科全書的區別

    現代百科全書是按知識門類確定成若干卷、若干條目,然後邀請權威學者撰述自己的觀點或推薦研究成果,介紹正確的知識、學術觀點和著作。《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也要根據文獻來確定條目,不過他們並不撰寫什麼文字,而是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一段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還要點明採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也就是說,《永樂大典》當時將所有的圖書資料全面地加以蒐集,將相關內容一句、一段或整篇、整部書地摘引抄錄下來,甚至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說法全部彙編,供人參考,不分辨是否正確。

    按照現在掌握的情況,唐以前的典籍姑且不論,在雕版印刷大量使用的宋代,出版的書籍應有萬種以上,元代也有3000多種,在《永樂大典》纂修時還能收集到七八千種,而今日所知在世界範圍的宋元善本也僅僅儲存了3000餘部。也就是說透過《永樂大典》,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後來已經失傳的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對於學人輯佚和校勘古籍可發揮重要作用。而百科全書則具有當時學者撰述、面向大眾的教科書的特性,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更新,還會不斷修訂再版。從編輯目的功用來看,《永樂大典》等古代類書,主要目的在於儲存整理歷史文獻,方便查詢,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百科全書則是近代教育的產物,發揮著對全民的教育作用。

    重要的歷史價值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儲存了中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

    在這方面,清代一些學者對《永樂大典》所做輯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績的。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立了《四庫全書》館“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先後參加者共39人,其中有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輯出書籍: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總計385種,4946卷。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及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論》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以儲存下來。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一部用手抄寫的大典

    由於規模太大,《永樂大典》編定以後從來沒有刊刻過,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頭最大的手抄本。《永樂大典》的3.7億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由於現存的《永樂大典》是嘉靖年間重錄的,永樂年間原本的書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間負責重錄工作的徐階見到永樂本後,曾經讚歎說,舊本繕寫得太好了,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書手了。從嘉靖重錄本看,《永樂大典》的書法較為瘦長,類似歐書,看起來流暢挺撥,相比較,館閣體則顯得更圓潤一些。

    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正本失蹤之謎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作“永樂正本”;150年過後,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突然失火,幸好《永樂大典》未受損失,但把嘉靖皇帝嚇得夠嗆。為此,他決定“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火後五年秋,重錄工作開始。此後《永樂大典》便有了兩個版本:永樂正本(或稱永樂本),嘉靖副本(或稱嘉靖抄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

    十分蹊蹺的是,在重錄副本工作完成之後,正本不知從何時起不知去向了。史學家對正本的失佚產生了各種猜測,它最後的下落至今仍是歷史之謎。一般認為這部正本可能毀於明清政權變動之際,有的說得更具體,認為是毀於李自成撤出北京,下令燒燬皇宮之時。

    然而,在世界各地現存的所有《永樂大典》遺本,包括一些殘頁在內,都是當年重抄的副本,特徵十分明顯:紙張是嘉靖年間特有的白棉紙,書後還有抄書生、重錄總教官的名字。體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樂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麼劫難不幸,怎麼會連一張紙也沒有留存下來呢?

    中華書局的張枕石先生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欒貴明先生提出了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已作為嘉靖皇帝的隨葬品葬入永陵地宮。他們認為,嘉靖當年急著要重錄一部副本,就是為他將來壽終正寢時以正本作為隨葬品做好準備。

    欒貴明仔細研究了《明實錄》後發現,《永樂大典》重錄完成與嘉靖帝的喪葬大體是同時。嘉靖帝於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3個月時間。如果現代人要運完全部的《永樂大典》,要運滿4卡車才行。而在明代,並沒有現在的發達交通工具,他們只能靠馬車拉。為何嘉靖帝死後3個月才入葬永陵?大膽的推斷便是:在這段時間裡,隆慶帝忙著把《永樂大典》正本放進永陵,以了卻嘉靖帝的心願,一直到嘉靖帝入土為安後,隆慶帝才有時間處理《永樂大典》的副本。隆慶帝在嘉靖帝入葬一個多月後,才賜賞《永樂大典》副本的重錄人員,而重錄究竟完成於何時,史無記載。這說明重錄也許根本就沒有全部完成,而詭稱完成,從而造成副本的先天缺少。若果真如此,那真是我中華民族之大幸,因為總有一天,這些文化瑰寶會重現於世,而《永樂大典》正本的面世,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將會起到劃時代的作用。

  • 2 # 飛揚跋扈為誰雄

    1、《美國百科全書》(30卷) 是標準型的綜合大百科全書。特點是:19世紀以來的美華人物資料比其他百科全書全;人物條目編幅較大;歷史分世紀設條,並全文收錄某些重要的歷史檔案;還選收文學、戲劇、美術和音樂名著專條。

    2、《不列顛百科全書》 被認為是最具有權威的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已有210多年的歷史。人們習慣稱之為《大英百科全書》(其實在美國編輯出版)。該書收有相當的專業性材料,其中包括以保持大條目傳統的“百科詳編”為主體,另加上一部試圖彌補大條目不足的“百科簡編”和為加強百科全書教育作用而設的“百科類目”等三個部分。

    3、《科里爾百科全書》(24卷) 是20世紀新編的大型英語綜合性百科全書。科里爾是出版家的名字。其特點是:適用物件廣泛;材料更新及時,內容較新而且可靠;參考書目的編選為各家百科全書之冠;分析索引範圍深廣。

  • 3 # 不才小生阿逸君

    網路上目前最大的百科全書專案屬維基百科。而在中國,則是百度百科的天下。

    百度百科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部內容開放、自由的網路百科全書。其測試版於2006年4月20日上線,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釋出,截至2019年5月,百度百科已經收錄了近1600萬詞條,參與詞條編輯的網友超過670萬人,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知識領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改變農民種植模式,由傳統種植改種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