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清初的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清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

    所以如果你認為當上“鐵帽子王”便可以“任性”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可以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多爾袞生前權勢極盛,清代王公屬下人在北京郊區大量圈地,多爾袞佔地最盛,也有強迫獻地的舉措。清朝野史傳說,多爾袞娶了順治帝的母親,野史也側面證明了多爾袞的權勢,順治帝甚至曾稱其為皇父攝政王。但多爾袞一死,順治帝福臨就下詔削多爾袞爵位,撤去廟享,罷黜宗室地位,財產入官。其弟豫親王也被連累。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多爾袞才被乾隆皇帝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咸豐末年,鄭親王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受遺詔共理朝政,但兩人與慈禧不合,被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肅順被殺,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如果“鐵帽子王”“任性”,嚴重的,甚至會被賜死、奪爵。

      “鐵帽子王”之所以被稱作“鐵”,並非帽子是鐵做的,事實上,清代親王的頂戴是寶石。“鐵”的意思指穩定、不改變,世襲罔替王爵的後代可以承襲爵位,無需降等。但這不能代表其地位穩固,更不用說任性、無法無天了。

  • 2 # 李仙晟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嶽託、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一。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後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清太宗實錄》卷二十八,天聰十年四月丁酉)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臥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餘,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後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嶽託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碩塞,順治八年又以軍功被晉封親王。碩塞死後,其爵位由子博果鐸承襲,改稱莊親王。

    即使有了這兩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以後各王爺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還多有變更。所以,清初諸王的爵位在傳承過程中,變動不居,沒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後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並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釐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於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的俗稱也才終於形成。

  • 3 # 今夕復夕

    首先鐵帽子王並不是一個人,不是“誰”,而是指一個世襲的王爵。它源於清的封爵制度,至於為什麼可以得到更多的優待是因為鐵帽子王對清王朝初期的建立和中後期的鞏固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多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的“鐵帽子王”一共有12位,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滿清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可以看出鐵帽子王的“待遇”都是自己打出來的。

      爵位來歷:

    1636年皇太極登極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滿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

    鐵帽子王都有誰:

      滿清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滿清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滿清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1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 4 # 白河夜船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承襲爵位無需降等,意思是你是親王,你的長子也是親王,只要王朝不滅,你家世世代代都是親王。不想其他人,以前可能是親王,過了幾代可能爵位變成了八分輔國公,一代一代降低爵位,直到變成平民。

    和碩禮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以上是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這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為什麼享有這些特權?(其實就是為什麼他們是鐵帽子王)

    那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總的來說為清朝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受封者的身份也是有一定關係的,最高之王爵主要封予皇家宗室,儘管他們多數都無戰功,而異姓只有個別人因有特殊重大功績才封王。如果身份低,即使有戰功,也不能封為和碩貝勒旗主,也就不可能封和碩親王,阿巴泰的情況是明證,還有一個碩塞,太宗側妃葉赫那拉氏所出,順治元年十月受封多羅承澤郡王。這年碩塞16歲,此前他沒參加過征戰,無軍功可言,封王完全是因為他是太宗皇子、順治帝的皇兄。但是若深入考察,便可知最初的分封主要憑身份,其次才看軍功。在立軍功之前,其年紀小者便封旗主或高爵,如多鐸、碩塞。個別如勒克德渾之封王爵,則因其父與皇帝的私人關係密切。

    中後期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屬於恩封。

    對鞏固統治有一定貢獻的人,但他們本來的身份也是十分顯赫的。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胤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六子,奕欣為道光第六子。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殺中,劉協是大漢的皇帝,為什麼沒有主公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