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回答此問題:兩宋時代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比較發達、商品貿易極為繁榮的時期。因此說北宋有錢也沒錯!

    北宋王朝也的確有兵:至少在名義上北宋單單是中央禁軍,就號稱有八十萬之眾!況且北宋王朝雖然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而實行所謂“強幹弱枝”的策略,但是各個地方卻仍然存在著廂軍等武裝力量,他們也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

    那麼既然是這樣,正如題目所設:北宋王朝又為什麼會被那本不佔數量優勢的,金國軍隊一舉攻破開封城,將其滅亡的呢?淺析如下。

    ①北宋王朝的確“有錢”,但是卻由於這個王朝的冗官、冗兵過多,而被虛耗。冗官的形成原因,就在於北宋王朝的統治者,因為懼怕再出現類似殘唐五代那樣的“武人專權”,武將擁兵自重,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

    為此統治者不僅大力提升文官的政治地位,而且還極力拓展吸納文人入仕的渠道。天長日久之後,就累積了大量的可無可無的冗官,虛居其位而不謀其政,這些人虛耗了北宋王朝的大量財富。以上是冗官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冗兵的形成,是北宋王朝由於定都位於開封所導致的。開封位於一馬平川的平原之上,四周缺乏險阻、屏障。金軍鐵騎可以充份發揮其機動能力強的優勢,很輕易地就能抵達開封城下。為此朝廷就不得不依靠龐大的軍隊,來保衛首都的安全!這是冗兵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且北宋王朝也沒能取得對幽雲之地的控制權,導致以往可以保衛中原王朝的長城,因落於敵手,而無法發揮作用!宋太祖也曾經在建國後,想要將首都“一遷洛陽、再遷長安"。試圖憑藉山川之險以去冗兵,節省軍費!可惜這個高瞻遠矚的決策,因被在開封有利益關聯的群臣所阻,以至未能實現!失望的宋太祖慨嘆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殆矣!”

    結果正是這樣:耗費了國家財政收入大半的,龐大軍隊,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保家衛國的作用!反倒在宋遼和議之後,懈怠了下來!假如不是還有西夏,在不時地敲打一下北宋王朝。恐怕承平日久的宋軍的戰鬥力,將會低落得更為可怕。

    北宋王朝雖然名義上有錢,但實際上還是因為存在著虛耗,而導致財力緊張!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范仲淹為什麼也要變法?還不是因為國家弊政過多,導致了:朝政腐敗、官貪吏汙,軍隊戰鬥力低下,民眾危機意識淡漠!

    北宋王朝在和金國達成“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軍一路橫掃遼軍,打得遼軍節節敗退!遼國的各大城市,逐一落入金國之手。反觀宋軍,卻空有陣仗而無戰力:無論他們怎麼打就是拿不下幽雲之地,反被窮途未路的遼軍擊敗!

    其後,還是在金國的幫助下,宋軍才得到了幾座空城——財富、人口,早被金軍搶掠一空了。這場戰鬥,也使金軍對於北宋軍隊的無力、宋軍將帥的無能、北宋朝廷的腐朽,看得一清二楚!也正是因此,才刺激了金軍南下劫掠的野心!最後金國起兵襲宋,進行了一場豪賭!結果是金國賭贏了——北宋王朝在屈辱的靖康之恥中,落下了帷幕!

    綜上:北宋王朝的滅亡,是由於朝政腐敗、君暗臣庸、軍隊蛻化變質、國家財力虛耗,朝野之間危機意識淡漠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 2 # 黑力始

    北宋被金國擊敗之前,確實有100萬大軍。確切的說禁軍加上地方部隊是125萬。當時北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近70%。就算是大唐盛世與之相比也有點遜色。但是有關鍵性的2點。第1點,軍隊數量雖然眾多,但是戰鬥力極其低下。第2點,北宋當時不管是國家還是人民都比較富裕。但關鍵是國家財政的錢,沒有花到需要的地方,都落入了私人口袋。

    一、冗官。

    宋代建立之初,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以武力造反起家。所以當時的朝廷對武臣特別戒備。為了杜絕效仿引起國家動亂,北宋實行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大量的招收文人當官。大量崗位虛設,很多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且北宋實行高薪養廉。

    以當時的北宋宰相為例。宰相一年的工資,加上各種福利,換算成人民幣,有將近1000萬左右。中下層官員少一些,但是備不住數量多。所以對於國家財政來講是一個很重的負擔。

    而且北宋大部分時間,奸臣當道。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蔡京、秦檜、高俅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國家財政的大部分都落入了私人口袋。當時的宰相-蔡京比皇帝的財富還多,但是皇帝知道這件事情卻不以為然。反而說:“你一個當臣子的比皇帝還富有,那我可要跟你跟你比一比”。真的是,君不是君,臣不是臣。

    可能大家對於官員貪汙沒有概念,那給大家舉個例子。宰相蔡京喜歡吃蟹黃包,據歷史記載,他吃一頓蟹黃包,林林總總的要花費將近100萬左右。所以說,北宋朝廷再有錢也背不住這群混蛋這麼去揮霍。

    二、冗兵。

    北宋初建之時,當時的禁軍數量只有19萬。就這麼少的人,還打的遼國,不說屁滾尿流吧,那也是旗鼓相當,使遼國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短短的幾十年過去,北宋總兵力從20萬增長到125萬,為什麼卻幹不過別人了呢?

    首先從國家角度來講。重文輕武,武人牢牢的被文人壓制。軍隊的負責人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軍費倒是花了不少,但是真花在軍人身上的,可能連1/5都沒有。有的地方甚至讓部隊自生自滅、自給自足。在這種情況下想讓軍人戰鬥力有多牛,也不現實。

    從指揮者角度來講。為了杜絕軍人的反叛可能性。朝廷派了大量的太監去管理軍隊,也就是所謂的監軍,很多地方部隊甚至玩玩全全是太監說了算。一些沒有第3條腿的閹人,水平能高到哪裡去?再牛的軍隊,讓他們去指揮也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就比如當時的大太監-童貫。在他的指揮下,北宋與遼國和金國作戰,死傷幾十萬。

    從基層軍人角度來講。北宋的很多部隊,軍費被剋扣,根本見不到國家的軍費。完全只是自給自足,這種情況下活著都不容易,就談不上啥努力訓練。並且當時的太尉高俅,膽子大到什麼地步呢?

    他下令自己管理的幾十萬軍隊,什麼也不用幹,不要求你去訓練。軍人唯一的工作,就是給他賺錢。種地、做工,弄些手工藝品,啥賺錢幹啥?所以久而久之,這些軍人名義上是軍人,但是實際上就是一群農民。一群自給自足,自己養活自己的農民,再碰上瞎指揮的太監,能有好下場才怪。

    所以說,北宋有錢也有人。但是錢沒有用到實處,人不幹正事。從皇帝到官員再到基層,絕大部分都是一群混蛋,最後被遼國金國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 3 # 小義老師扯歷史

    兩個原因,一是吃空餉嚴重,號稱有百萬之眾,號稱京城有八十萬禁軍,其實沒多少人,還都是老弱殘兵。二是重文輕武,大宋開國之始就限制兵力,到了北宋末年更是軍備荒廢,可以說軍隊毫無戰鬥力。

  • 4 # 林拾鹿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趙宋角度:

    唐朝之後,是短暫的五代十國。趙宋收拾殘破河山,統一了絕大部分中國,卻始終無法收復河西燕雲之地。這直接導致宋朝這是一個區域性帝國,同時存在的,還有北方的遼、金、蒙古,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東北的高麗,東方的日本,南方的扶南、高棉等。這個時候趙宋外部是強敵環伺。

    然鵝,宋太祖“黃袍加身”,獲得帝國統治權,深夜無眠,自然會時時想到武官掌權的可怕之處。“安史之亂”的直接教訓更是加深了這一擔憂。因此建國伊始,為加強中央集權,宋朝就有一個基本國策:崇文抑武,虛外實內。“崇文抑武”好理解,就是加強文官的權力,削弱武官的權力;提高文人的待遇,壓低武官的待遇。“虛外實內”呢?就是認為對外防禦可以稍微放鬆一些,對內防備一定要緊,要高度重視和警惕內部造反。這種政策利於治內卻失之於御外。

    “文官治國”確實是政治發展的一種趨勢,他帶來了經濟、文化上的大發展、大繁榮。然鵝,在虎狼之國,咄咄逼人的環境下,宋代文官治國,這種正確的行為卻出現在錯誤的時間、地點上。

    其次諸方強敵角度:

    少數民族政權,馬上打天下,行軍快,易於調集,哪裡需要哪裡搬。騎兵的組成元素:戰騎,兵器鎧甲,人,訓練,領導核心思維。戰騎:不用說了,中原的肯定比不了遊牧民族的。兵器鎧甲:兵器獨特,彎鉤 實用,給人心裡上的震撼。鎧甲,皮革精良,金屬冶煉不是很好,可以找人彌補。人,更不用說了。就跟黑人和黃人比一樣,體格,先天遺傳的你比我更明白。訓練:獨特,天氣氣候和地理人為的文化決定了牲口般的結晶。領導核心思維,成吉思汗的征服世界的夢想讓一直以來朝貢的外戚民族找到了久違的民族自信心和信仰。

    綜上,宋朝雖然在經濟、文化上取得極大的成就,是一種先進的文明形態。但是文明形態需要與周遭環境匹配,文官治國、強幹樹枝鞏固了皇權,鞏固了中央集權。但這種形式在粗糙而純粹的暴力面前變得不堪一擊便可以理解了。

  • 5 # 養基賣基不殺基

    北宋的確有百萬大軍,但沒有什麼用。且不說吃空餉嚴重,光是戰鬥力就是慘不忍睹,當兵只為混飯吃,由於重文輕武,軍事最高主官居然是文官集團的,地方將軍頻繁調動,直接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一個一點凝聚力都沒有的軍隊簡直就是一盤散沙,遇敵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

    由於宋太祖趙匡胤的祖制,守內虛外,弱枝強幹,把地方的精兵強將都調到中央禁軍,如此一來邊關必然薄弱。

    而且宋朝失去了河西走廊良馬產地,極度缺乏精銳騎兵,主力都是步兵,自從兒皇帝石敬瑭獻出幽雲十六州後,中原王朝的步兵不得不在華北平原上面對少數民族騎兵的衝擊,傷亡巨大,難以抵擋。加之君主昏庸,只顧享樂,百萬步兵面對10萬騎兵失敗也是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國情特殊,未來以色列的國運發展趨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