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陽侯
-
2 # 二個半說說
感謝悟空(猴哥)的問題讓我回答,我對“九鼎之尊”的瞭解為,九鼎之尊寓意為至高無上,這個典故是從大禹治理國家年代流傳而來。大禹把整個國家分為九個州,為了防止有的州的統領不聽自己的統治,也是防止有的統領叛亂,及讓九個州的統領奉獻青銅鑄鼎,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州,九鼎為至高無上,放在宮殿裡供九洲統領祭奉。
-
3 # 巴人30
“九鼎之尊”的典故本人尚無考證,我認為源於“夏”而成禮於“周”。鼎是用於烹飪食物的,周禮對鼎的使用禮規,天子用九鼎,侯用七鼎…。由此可以看出九鼎之尊出自禮制天子用九鼎。“尊”為什麼是數字“九”呢?古人認為世界用數解釋,萬事萬物產生於“一”,而數成於”五”,極於“九”,故有“九五”之尊。一、五、九卻源於比”夏丶周”更早的“易經”,“一”就是“易”,所謂“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其義為:“一”便是我們生存的世界,這個“大一”分為白天和夜晚兩個不同的景象,合而為“大一”,分而為“兩一”(一陽一陰),數這樣變化生成,千變萬化,成就現在的世界,“九”為最高境界。周禮以數”九”為尊當是出自於“易”。也就是說認何東西都是有出處的,慢慢去琢磨,會有收穫。
-
4 # qiao174583926
1.“九鼎之尊”古代並無此說法。估計是近代玄幻小說編撰出來的名詞。2.“九五之尊”,說法由來已久,出自易經。即64卦中每個卦象有六條橫線(爻),從上到下數第二條,代表帝位。所以代指統治者的地位。3.“鼎”指烹製肉類的器具,“爵”指溫酒的器具,“尊”指雙手捧著酒罈。這些器具由實用功能上升為祭祀禮儀功能後,意義就發生了改變。鼎演變為國土統治象徵。爵代表地位等級,尊則代表行使最高權利的人。4.最初的“九州”和“九牧”並不是單指具體的數字,“九”其實指的是全部。春秋時期被儒學一派人為的指向九個具體的區域。後九州名稱數次發生變化,至今存在爭議。5.大禹掌權後,鑄九鼎,只是將統治全部疆土的權利儀式化和固定化而已。如大夫可用五個鼎、士只能用三個鼎,這個鼎的數量其實就不跟幾個州對等了。只是一個禮數規定。6.中國古代史稱“三皇五帝”,指的是隻有三個統治者可稱為“皇”,即遂人、伏羲和神農三個歷史時期的首任領袖。之後的黃帝等等,只能稱“帝”。帝是“締結”聯盟的意思,比“皇”的地位要低。堯、舜均為五帝之列,禹則不是。帝下面只能稱作“大王”或者“君”。但是自從嬴政把史書燒了,並自稱“始皇帝”以後,這些稱謂就亂了。7.就如同傳國玉璽的意義相同,大禹所造的九個鼎具有了“統治天下”的意義後。後面的歷代君王為了證明自己統治了整個中國,是正宗。總會不惜代價的去獲得這兩樣東西。可以都已失傳。
-
5 # 吃素的穿山甲
“九鼎之尊”一詞看起來頗有來頭,但並非古已有之的詞語,直至近代也未見此說。
要說典故,“九鼎”一說源遠流長,“九五之尊”這一說法亦是由來已久。而“九鼎之尊”這一說法充其量算是這兩個詞“移花接木”之後的雜交產物,或者說是借“九五之尊”這一詞的演變軌跡而應運而生,但不管如何,這樣的一個說法也並非全無道理,而且這一說法似乎比九五之尊更好理解,於是這一“新生代”詞語濫觴開來也自有其道理。
“九鼎”之說源自大禹。傳說大禹因治水有功,受封於夏地,後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即位,成為部落首領。其即位後,乘勢而上一舉平定天下,而且在此之後經常巡遊天下大會諸侯。後來在塗山(今安徽蚌埠附近)舉行集會號令天下,在這次會議上,他舉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儀式,與會的各部落首領無不臣服,沒有封號的部落首領在這次大會上也被禹封為部落首領。為了紀念這次大會,禹把各地部落首領進貢的銅鑄成九個大鼎,鼎上鑄有各地的山川、道路、鳥獸、草木等圖案,這九鼎象徵著九州,而且就此成了鎮國之寶,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王權。而且這次大會為夏廢禪讓制走向世襲制鋪平了道路,成為“家天下”的起點,後來禹的兒子啟殺死了各部落首領推薦的首領繼承人伯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由“九鼎”之說又漸漸演繹成“九鼎八簋”之說,但這其中的“九鼎”意義有所位移。在此處,鼎和簋,前者是煮食物後者是盛食物的器皿,而後鼎和簋數量的多少漸漸成了身份的象徵,這樣的融合演變慢慢形成了定製,對吃飯這樣頭等大事的來說,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從這個角度看,九鼎的意義由專指天下漸漸地變成了另一個含義,那就是治天下的天子,當然,這其中的隱約可見的脈絡並非十分清晰,而且由於上古時期典籍都十分簡單,但無論怎樣演變,“九鼎”一詞中蘊含的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因子卻是牢固地佔據著核心地位且千年不易,後逐漸有問鼎、一言九鼎等諸如此類的說法該都取自這層核心意思。
而“九五之尊”是由“九五”這個詞而演變而來。而“九五”這個詞最早見於《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有一說謂之五處於九個數字之中間為最大。無論何種說法,“九五”都被指為帝位,而且隨著這個說法的固定成型,九五之尊、九五之分等說法在古代典籍中均有記載。
綜上,“九鼎之尊”這一詞儘管有點來歷不明,但其代指的意義卻眾所周知,也就是相當於“九五之尊”,說透了,就是天子皇帝的意思。
-
6 # 秉燭讀春秋
“鼎”單從字面解釋: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說白了就是軍隊的做飯鍋。
但自夏朝以來,大禹將全國劃分為九州,州的最高長官為州牧。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隻造型古樸,雍容雅典的鼎。然後,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奇異之物仿刻於九鼎之身。
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我們現在說的”九州方圓”這個詞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鑄九鼎意思不凡,它象徵了全國民族統一和王權高度集中,顯示夏啟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同時,這“九鼎”也就賦予了權威和尊貴的象徵。表示貴族之間身份的區別。夏啟曾有嚴格的規定: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這就是九鼎之尊的由來。擁有九鼎的人非王不可。因此,‘鼎’從那時起,自然而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後來,“問鼎”成了窺視王權的行為。這裡面還有個故事呢。
《左傳·宣公三年》:“ 楚子 伐 陸渾 之戎,遂至於 雒 ,觀兵於 周 疆。定王 使 王孫滿 勞 楚子 , 楚子 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禹 鑄九鼎, 三代 視之為國寶。 楚王 問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上面這段話大致是: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使者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
在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秦始皇所在的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九鼎卻神奇的消失了。
-
7 # 談古科技
古代天子祭祀和吃飯時要用九個鼎和八個簋,鼎相當於現在的盤子,而簋相當於碗。
先囉嗦兩句,說下“九鼎八簋”是怎麼回事,這和後面要說到的鼎內放什麼東西有點關係。
鼎在古代被視為傳國重器,是國家權利的象徵,《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五鼎四簋”,士為“三鼎二簋”。一言九鼎,就打這來的。
鼎、簋既是食器也是禮器。簡單說,鼎是放肉的,簋是盛糧食的。
鼎分三種,鑊[huò]鼎、升(正)鼎、羞(陪)鼎。
1、鑊鼎
鑊鼎特別大,是烹飪用的。鼎鑊是古代一種酷刑,就是把人扔進大鍋裡煮死,文天祥《正氣歌》裡有“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意思就是鼎鑊之刑對我來說就是毛毛雨,跟喝糖水一樣,只要是為國捐軀你把我煮了也不礙事的。
2、升鼎
升鼎又叫正鼎,就是題目中說的祭祀和宴享用的鼎,鼎內一般放牛、羊、豕(豬)、乾魚、幹臘肉、動物腸胃、膚(切肉)、鮮魚、鮮臘肉。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僭越稱王,也開始用九鼎。比如中山國祭祀時鼎內會存放一些獵物肉或者狗肉這類東西,這和他們的遊牧民族特徵有很大關係,和中原地區鼎內盛放家畜區別較大。據此看,鼎記憶體放的食物可能會根據諸侯國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
3、羞鼎
羞鼎也叫陪鼎,是配合正鼎用的,“致滋味乃為羞”,羞鼎是用來置調味品的。
而簋內盛六穀,即稻、黍、稷、梁、麥、苽。
稻和麥就不說了,黍是黃米;稷指不黏的黍 (一說是高粱);梁通粱,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稱“小米”;苽指菰米,一種黑色長粒米。
回覆列表
大禹建立夏朝後,加強地方行政區規劃,劃分天下為九州。
同時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是九鼎的來歷,卻不是九鼎之尊的來歷。
按照規定士人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