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鵬在北京

    立憲派的基本主張是:繼續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治,而只把它的政權組織形式改變一下,召開議會、建立責任政府,以使上層民族資產階級能參與政權。所以基本上立憲運動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最後以失敗告終。

  • 2 # 龍江海浪佳明

    清政府時期曾嘗試著搞過君主立憲制。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清政府的君主立憲制,國外的君主立憲制有所區別,但是它是被迫建立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進行的一種嘗試。這也就註定了君主立憲制怎麼樣做,以什麼形式存在,怎樣選用人員,權力

    依然是以皇帝說的算。慈禧的統治地位並沒有改變,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

    君主立憲制實行的背景。我認為分析任何歷史事件都離不開當時的環境。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清朝曾經以康乾盛世而聞名。經濟文化一度成為鼎盛時期。八旗子弟的英勇善戰,清王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給清朝以天朝大國而自居的信心,逐漸驕傲起來,狂妄自大。以為清朝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國家都是蠻夷小國,未經開化極其落後。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杜絕與外國的科技文化經濟交流。也不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科技文化技術。當其他西方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軍事實力逐漸增強,進入了兵器改良時代,依靠火炮利劍稱霸世界。而清王朝依然沒有正視自己已經落後。依然停留在農耕社會和冷兵器時代。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終於打破了清朝的美夢。列形式的變化和實力的變化,為了繼續維護清王朝統治,光緒皇帝及一些大臣也極力想變革。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在經濟方面像國外開放。但在政治方面卻依然維護清王朝腐朽的統治。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徹底失敗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這種局面實行了戊戌變法抗擊八國聯軍也最終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朝徹底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國家實力大大減弱,統治基礎不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見識的大臣主張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治國理政經驗。慈禧光緒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為了自身的統治權利也只好做出相應的調整。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派出使臣去各國考察。最終作出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決定。這是君主立憲制實行的歷史背景。

    同國外的君主立憲制不同。清王朝的君主立憲制並沒有在統治階層方面做出實質性的改變。國外的君主立憲制,君主及皇室只保留名義上的權利。只是作為國家的象徵。並不參與國家的治理。而清朝的君主立憲制, 慈禧光緒並不打算放棄權力。政府內閣並沒有實際權利,只是作為皇帝的辦事機構存在。其實是皇帝依舊發號施令,而內閣只是負責具體辦理。和軍機處,內務府並沒有什麼區別。內閣人選的指定是由皇帝來進行的。內閣只是忠於皇帝,並不向人民負責。

    所以說清朝的君主立憲制是隻是形式上的改變。並不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國家的管理體制發生改變。試想一下,如果清朝使中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向資本主義發展,那麼近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序就要加快許多。正是由於清朝並不打算結束腐敗的政治統治,所以君主立憲制並沒有能夠在中國實行。

  • 3 # 韋莊談史

    晚清的立憲運動,好像小時候暑假開學前最後一天的瘋狂補作業,不管是真是假,但結局必然是囫圇吞棗的完成任務,什麼都沒學到……

    至於大權,一開始仍舊掌握在一貫的強人慈禧太后手中,她在幾年之後的1908年撒手人寰則形成了權力真空,沒有強有力的掌控者,這也是晚清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末新政的背景

    直接刺激清末立憲活動得以展開的一個直接原因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後·開始派遣大臣前往海外考察列強各國實施君主立憲的內容。

    慈禧太后才根據清朝的皇室中的載澤和其他的幾位軍機大臣包括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人的意見,在光緒23年下詔預備立憲,闡述仿形憲政的含義為:

    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利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其中的原因在於1905年的日俄戰爭,戰勝的一方給予了晚清政府極其尷尬的震撼,撕破了晚清最後的一塊遮羞布。

    那就是日本以君主立憲的這樣小小的國家,戰勝了俄國一個面積不知大日本多少倍的大國沙俄。

    在日俄戰爭中,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日本,可是主戰場卻是位於大清帝國的遼東半島和北韓半島一帶海域,這更讓清朝羞辱不已。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可是現在的狀況卻是兩個列強卻打到我們家門口來,而且在我們的土地上,我們家的領土上打了起來……

    無情的羞辱……

    而在這場戰爭中,俄羅斯帝國竟然遭遇兩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斡旋下籤訂了樸茲茅斯合約,日本取得了對南滿的控制實現了穩固對北韓的統治。

    關東州的租借地和東興鐵路長春以南段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

    俄國勢力退出了遠東的政治舞臺,並且因此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至此一蹶不振,國內動盪不安,國內民眾對沙皇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在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內的群眾不滿情緒,最終在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爆發,沙皇同志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實現了君主立憲的,日本不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使得國際地位和國際聲望大幅上升。

    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結束,這不僅是一個東方的新興國家,擊敗了當時的一個西方主要強國,而且還是亞洲國家第一次打敗歐洲國家的戰事,使得日本成為與歐美各國無異的新帝國主義國家。

    在對勝敗雙方的雙重考量之下,滿清政府看到了沒有改革的沙俄政權的衰敗,同時也看到了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強大國家的事實,震撼極大。

    一時之間,朝野明白,非君主立憲不能救清朝。

    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

    朝野很快將這場戰爭的勝負歸結為一個共識,那就是日本的勝並不是因為小國可以戰勝大國,而是改革能夠戰勝不改革。

    很快這種思想,從上往下,從朝廷到全國,立刻就成為了一種趨勢,而且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想。

    立憲預備活動

    所以晚清政府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才開始被迫去打算立憲預備的。

    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考察,更加堅定了清廷要立憲的決心。

    但是這種決心和動力完全是基於滿清政權要繼續鞏固或者叫做存續自己統治的政權所做的手段而已。

    1906年慈禧以光緒名義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開展立憲運動。

    1907年清政府提出要在中央籌設資政院,在各省籌設資議局,各地立憲主張的政治團體紛紛鼓吹君主立憲政體,甚至將原定於1916年召開的國會提前至1913年。

    1908年,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佈“十年後實行立憲”。

    但天不隨人願,清朝在1911年就滅亡了,還差兩年的時間,而慈禧光緒同年去世,別說施政,連立憲的面都沒見

    但是晚清朝廷又害怕滿人佔少數的大清國,如果開了國會,將會失去控制權。

    於是在國會開設之前先設責任內閣,1911年新政府廢除軍機處,釋出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而成員名單中過半數都是清朝的皇族中人和滿人。

    必然的失敗結局

    這種假意立憲的做法讓輿論非常不滿,最終很多人對清政府失望,認為他沒有誠意推行憲政,這也是清朝滅亡,牆倒眾人推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在這種時候,本來對清政府有著絕對統治力的慈禧太后已經身故,同時最具正統性的光緒皇帝也已經身故。

    掌權的攝政王載灃能力不足,威望不夠,難當重任,再加上害怕漢人坐大,遲遲不敢大刀闊斧的推行憲政,最終憲政流於形式。

    在當年重用漢人的咸豐皇帝和重用漢人的慈禧太后眼中,載灃應該是個罪人吧。

    畢竟重用曾國藩的咸豐皇帝平定了太平天國,重用李鴻章的慈禧太后延長了大清帝國的壽命,載灃卻連一個袁世凱都容不下,又如何去敢於真正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呢?

    其中1912年清朝的溥儀宣佈退位清末的君主立憲運動失敗,清政府也最終壽終正寢。

    清朝的清末新政,或者叫君主立憲運動,更像是一種被逼著前進的運動,是可惜統治者眼界狹窄,為了自己眼前的統治權,不情不願。

    而且在慈禧和光緒死後,大權是沒有一個有威望的人可以繼承的,因而形成了一種權力的真空地帶,沒有人可以一言九鼎,最終局面不穩,清朝的立憲運動也很難真正的推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要看得太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