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泗端
-
2 # 狂喜淡墨a
魏晉風度,名家眾出,王羲之是影響力最大者,與其子王獻之,稱“二王”大書聖,小書聖,其影響各有千秋,那麼其特點,可這樣比擬,王羲之其書成就“裕華而全”,王獻之為“曠達而概”,也即王羲之全面,具有楷,行,草俱臻,而王獻之具有個性之草字。唐朝人云,“獻之書散簡”而對後世影響力具大。如米芾之行書,為循獻之書,達及其曠大之野境,其散簡之性情,其為更有灑脫,一如矯兔又如馳馬。
宋明清之草書,皆來自張芝與獻之,而後人所研楷,行,皆得於王羲之,元趙孟頫直追王羲之,可見,王羲之與其子,各有各的書法景觀及成就,從王獻之從書於父,繼承連續性強,在其父親的基礎上又制己之書貌,難能貴之處。由此可見父子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佔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王獻之的書墨中,其更加力顯了性情性,即表達抒臆性,使書墨更有了活潑生動之景,書法更有欣賞性,魏晉的達情達意之造,王獻之功不可沒。
雖然王獻之墨跡留世甚少,然而其書意為世人一代代的吸蓄而光大之,比如,唐孫過庭的“書譜”筆意,基本來自魏晉風度,因所書為小草,由此可知王獻之筆意具備成份多一些。
王獻之的曠大簡散,抒情之筆,啟示書乃達情之術
無此境,則談不上生機,更無靈魂,
-
3 # 子衿書法
王獻之的書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嗎?
我們先來談一談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書法,非草非行。流暢便捷方面,趨向於草書。開合舒張的結構,又類似於行書。挺然出秀,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
梁武帝瀟衍對王獻之書法的評價是: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從這段評語來看,梁武帝對王獻之的評價非常的高。說他的書法天資無人可比。書體親新可愛。如少年人追逐歡悅時行為難免放縱而讓人有些受不了。
王獻之書法,看你的性情是什麼。如果你喜歡熱情歡怡,奔放不羈。那麼就會認為王獻之書法勝過王羲之。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志氣和平。喜歡恬淡閒適的人,就覺得王羲之書法至高至尊,盡善盡美。無可超越。
書法風格還會受時代習俗的影響。在南北朝時的宋、齊時期,天下人都崇尚王獻之書法,不知有楷祖鍾繇,也不知有書聖王羲之。東漢末年,草書興起,學草之人,十日用廢一支毛筆,衣服袖子常被墨汁沾染,嘴唇口齒也被染黑……這就是東漢人趙壹《非草書》中描述的情景。
謝安曾問王獻之:“君書何如右軍”?獻之回答說:“固當勝”。就是因為這句話,讓李世民抓住了把柄,認為他目中無父,叛逆不孝。把他的書法形容為“隆冬枯枝,嚴家餓隸”。從此以後,王獻之書法就再也沒有人提他超越父親王羲之書法。
其實,在他們之間在比較沒任何意義。他們都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尊者。不論喜歡誰,都不要去貶低另一個。世界是多元的。在是因為他們,我們的書法才會如此的豐富多彩。假如大家都寫一樣的字,書法就不成其為藝術。
-
4 # 大漢風流謝立勇
我曾寫過一首詩,也是多年習書的體會:
羲獻開宗鑄書魂,
千載傳承幾失真。
今朝筆底雲煙起,
吾輩始得見精神!
時至今日,二王書法水平依然是大部分學書之人的最高標準,幾千年的事實證明,後世之人再難超越,具體原因不明。就二王來說,個人感覺羲之為上,獻之雖在羲之基礎之上有所發展,但終在羲之範疇以內。
個人愚見,見笑!
附習作一幅,請方家批評
-
5 # 丹東文濤
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自幼隨父習書,少負盛名,以行、草見長,楷、隸亦佳,人稱“小聖”,與其父並稱“二王”。
《地黃帖》
“二王”書風一統書壇帖學數千年,然風格各異:羲之內擫以骨為勝,獻之外拓以筋稱妙。王羲之傳世作品大多字形規整,易於學習;王獻之傳世作品極少,並多藝術性強。梁武帝曾言:“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永以為訓”指的是歷代法帖最適合教學的。故從實用方面來看,“大王”這座高峰是“小王”永遠難以跨越的。
《洛神賦十三行》
然獻之善章法,其楷書自成一格,開挺拔俊秀之先河,例如《洛神賦十三行》;草書創一筆書,以《中秋帖》名世。
《中秋帖》
其以外拓為主的筆法,更是影響了很多書法名家,梁武帝、羊欣、張旭、懷素、顏真卿、米芾、王鐸等等,甚至於說後世研習帖學之書家,都難以明確區分內擫外拓,二者已成一體。
《鴨頭丸》
正是:“自古帖學實一脈,千年難分大小王。”
-
6 # 王步徵書畫
大聖悟空又給我出題目了,題目是“王獻之的書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嗎?王獻之的藝術觀為後世提供了什麼思路?”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講個歷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後,有一次謝安問王獻之:”君書何如右軍?“,王獻之回答說:”故當勝。“,由此可知,王獻之自視極高,自認為自己的書法水平超過其父王羲之了。而在我看來,王獻之的書法水平、藝術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都還沒能超過王羲之。但王獻之在王羲之的書法基礎上有發展和創新,這是不爭歷史事實。
至於王獻之的藝術觀是指什麼藝術觀,提問者沒明示。以我個人的認識水平,是這樣理解的,張懷瓘在《書斷》行書篇中有一段記載說:“獻之常白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這恐怕是表達王獻之的藝術觀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王獻之,善於探索,勇於創新,開創了新體,即所謂”一筆書“的連綿草法,為後世的張旭和懷素的狂草形成以及顏真卿行書風格的形成都提供了積極的思路。其中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和《中秋帖》對後世行草書的影響最大,而《洛神賦十三行》小楷帖對後世小楷書的影響最大,由於王獻之小楷是對王羲之小楷書的改革,這種改革的精神也就啟迪了後來的傅山、劉墉、黃道周等書家小楷風格各具的導源。
我認為王獻之和王羲之父子已形成一個獨特二王書法體系,是一個不可被分割的整體,他們父子二人已經是魏晉書風的傑出代表人物。
以上是王羲之的《姨母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行穰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初月帖》區域性
以上是宋拓大觀帖太清樓帖王獻之書法翻墨本區域性
以上是王獻之的《蘭草帖》
-
7 # 大帽山書屋
1、王獻之的書法沒有超過王羲之。“二王”書法相比,王羲之作品不管是大作《蘭亭序》、《聖教序》,還是其他小品尺牘,幾乎都找不出任何毛病,也找不到感覺需要勉強的地方。而王獻之的書法雖然也是非常非常的好,但總是讓人感覺可以找到一些不足、遺憾或者需要勉強的地方,這可能就是與“書聖”之間的差別所在。
2、王獻之也有他的優點或者創新之處。那就是敢於學習各種新流派書法,比如學習第一代“草聖”張芝的草書,敢於變王羲之行草字字獨立為適當相連,甚至還敢於採用“一筆書”等新的創作形式。這些創新觀念和實踐,為後來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對唐太宗的影響就很大。唐太宗當然最愛王羲之書法,但從他自己流傳下來的作品看,也深受王獻之創新思維的影響和啟發。他甚至一改以前行草不入碑的習慣,親自撰寫了楷行草相結合的《晉祠銘》碑。
其次是對唐宋書法的影響。比如唐代張旭、懷素的草書,北宋米芾的行書,都明顯有王獻之行草書的影子。此外宋太宗時期的《淳化閣帖》,宋徽宗時期的《宣和書譜》,均大量收集二王書帖,這對宋及以後書法發展也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
3、總之,“二王”書法是整個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王獻之對書法的創新與實踐,也影響了唐宋這兩個歷史上最重要的書法繁榮期,併為後世的持續繼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鑑。
-
8 # 龍行天下69001346
誠謝邀請:早上見子衿仁兄及各位大神已有各見的回答。但還是講下自己的淺見: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是無可代替的!王獻之只在大王的基本書法上創立出最具自己風格書風的就只有《草書九帖》的、這才使小王得以傳世:二王並稱!其實只有對比才得出的:大王有《蘭亭敘》《聖教敘》《平安帖》《遊目帖》《初月帖》多不勝數⋯⋯!小王有《十三行的洛神賦》等、如《中秋帖》《鴨頭帖》也是在《初月帖》的筆法而生成的。但只有上面《草書九帖》才是真正的王獻之!謝謝各位想看我的敢臨百家的臨帖!請關注我
回覆列表
王獻之如其父親王羲之一樣,在書法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在唐代以前,其影響還超過了王羲之。只是由於唐太宗更喜歡王羲之的書法,王獻之的名聲漸漸湮沒於父親的名聲之下。青少年時,王獻之在父親的指導下,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歷史上留下了關於王羲之告訴王獻之要寫幹十八缸水,王獻之寫字王羲之從背後猛抽毛筆等故事,反應了王羲之對王獻之的教導。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與幾個哥哥相比,王獻之志存高遠。在跟父親學習書法的同時,他還學習張芝的草書,變王羲之的草書字字獨立為字間相連較多,變王羲之內擫的筆法為外拓的筆法,反應出王獻之不因循守舊而勇於開拓的精神。所以在唐以前的一兩百年裡,王獻之在書法上的影響力,實際上是大於父親的。宋朝的米芾十分推崇王獻之而非王羲之。但這隻能說,王氏父子在書法成就上,各有千秋,父子倆同時奠定了中國書法審美的基礎,二王聲名冠千年,至今尚為後人傳。所以在書法學習上,我們既要遵從傳統,又要向王獻之那樣,不因循守舊,勇於探索,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