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動機45

    相對論無法解釋量子糾纏和疊加現象,於是把科學推到了上帝身上,說有時上帝也投骨子,相對論是以猜想假設為基礎,透過實驗來檢驗,用機率學來完成邏輯推理,把意識做為第一原理,然後用實驗事實來證明之,它是用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意識反映物質,先決定事物的客觀規律,然後去驗證它,這是一種盲目的判斷,沒有理性的判斷,是武斷,用實驗來驗證,那怕只有一次不準確,就不能算作客觀規律,客觀規律的要求標準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只要有一次不準確就不能當作真理,什麼是意識反映物質,?物質的屬性是固定的,不變的,只有透過某些認識手段去正確的反映它,而不是用意識隨便規定一個規律或屬性,然後去驗證它,這叫意識決定物質,所以說是唯心論的範疇。

  • 2 # 郭哥聊科學

    相對論唯心嗎?不,相對論是唯物的。說相對論唯心的人是因為他們不懂相對論。

    說狹義相對論吧。

    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礎:一、相對性原理;二、光速不變原理。

    這兩個原理是拍腦門得到的嗎?其實並不是。

    19世紀後期建立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這個方程組完美的解釋了電磁波和光的本質,取得巨大成功。然而麥克斯韋方程組在經典力學的伽利略變換下並不是協變的。

    在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的過程中,由波動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

    1887年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測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參考系的運動速度,發現以太並不存在,實驗沒有測出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差。

    1904年,洛倫茲提出了洛倫茲變換用於解釋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根據他的設想,觀察者相對於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以太(即空間介質)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差異,這樣就解釋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零結果。

    愛因斯坦的天才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他敏銳的發現,其實伽利略變換並不能代表相對性原理,而洛倫茲變換正是在光速條件下的相對性原理。當然了,愛因斯坦是獨立作出的洛倫茲變換。

    1905年,愛因斯坦,在基於洛倫茲變換的相對性原理、以及經過理論和實驗證實的光速不變的前提下,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相對論從已經證實的理論預言出發、從客觀的實驗觀測事實出發立論,這正是科學立論的方法,並沒有哪句話體現了意識決定物質。

    我只能說,說相對論中含有唯心論的人要麼是不懂相對論,要麼是對相對論懷有惡意。

    #這很科學#

    #我來科普#

  • 3 # AUTUYG

    相對論本身不唯心,是客觀真實的,但是通常效果並不明顯,因為速度太慢,所以一般平時基本感受不到。只在少數電力電子通訊雷達等領域才強調。

  • 4 # ooO孫悟空Ooo

    量子論會使人產生唯心的錯覺,但是上帝不擲骰子。

    當代物理的兩大支柱理論,相對論與量子論。都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研究出來的物質世界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法則。

    其中相當論是描述宇宙時空與引力的理論,其理論依據與推測的的預言可能都是有理有據而且不像量子論那麼“玄乎”,那麼匪夷所思。例如引力透鏡效應,引力波都已經被證實。

    而量子論似乎會使人覺得有些唯心主義,觀察者的介入會影響到試驗結果。例如光的雙峰干涉實驗,你用裝置記錄其過程光子就變成了粒子,不記錄就表現出波得性質。這個結論多少是人不能接受,光子難道還有腦子?但試驗的事實確實如此,也是唯物主義結論。或許是人類對於量子的瞭解還不夠透徹,謎底隨著時間會慢慢的浮出水面的。

    所以所有物理理論都是唯物主義,而不會是唯心主義,因為上帝不擲骰子。

  • 5 # 諸艾文

    因為他們不懂。

    相對論是最典型的物理理論。基於實驗,提出假設,構造模型,實驗驗證。相對論從思想到模型再到數學,無一例外,全都是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做出來的。說有唯心,心在哪裡?

    狹義相對論兩條假設,光速不變,參考系平權。這兩條為啥對?不是因為誰覺得他對。人類走遍地球,走進太空,到處都量一量真空光速,但就是不會變。參考系換來換去,還真就平權。說有唯心,心在哪裡?

    廣義相對論,為啥沒問題?因為我們黑洞的引力波也觀察到了,吸積盤也觀察到了,幾十億光年外一同產生的光子也觀察到了,全都再說廣義相對論沒毛病。說有唯心,心在哪裡?

    GPS系統校準需要同時用到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你開啟手機叫個外賣,人家知道你在哪,怎麼給你送過來,一般功勞歸愛因斯坦。中國幾億部手機,全球十億百億計的GPS裝置,全靠唯心校準?我就想知道,這是誰的心啊,不是996,簡直007啊!

    最後送您一句話,講相對論的,如果全文沒有一個公式,那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玩具,例如《時間簡史》;要麼是垃圾,例如本回答。網路時代,要學會用客觀的標準分辨精華和糟粕。如果讀這讀那總一個“爽”字當頭,那永遠沒得進步。

  • 6 # 松鼠老孫

    這是基於對哲學(什麼是唯物和唯心)和科學(什麼是科學)的雙重錯誤認識。

    因為在過去那個年代(你懂的)人們盲目的崇拜所謂的哲學,以為哲學是指導其他的學科,甚至由此產生了所謂的“外行領導內行”等等思想。你還記得我們把那些死的或者活的人封為“哲學家”嘛。

    然後因為我們這幾位哲學家,相信的是唯物主義。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唯物主義就是對的,唯心主義就是錯的。所以,在我們的這個話語裡,實際上,貼唯心主義的標籤,只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很高階,站在很高的層次上來批評對方是錯的。

    可是哲學並不能這麼簡單的去分的啊!甚至很多哲學家是不能簡單的區分成唯物或者唯心的。

    然後,基於那個糟糕的年代,閉關自守,對於科學的認識也是錯誤的。比如只是覺得科學是有用的,甚至覺得科學就是正確的。所以在另外一句話裡面“你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科學就是正確,不科學就是不正確嗎?同樣並非如此!

    可是呢,在那個特殊年代,人們已經站隊“唯物主義”“我們就是科學的”之後。一切不同的意見,都被貼上了相反的標籤了。

    那個時候,包括到現在,很多人還是看不懂相對論。所以,就給它貼上錯誤的標籤,甚至那個糟糕的年代,我們跟在蘇聯後面,批判愛因斯坦。這簡直就是科學和社會發展史上的大笑話。可它確確實實就發生了。流毒一直持續到今天。

  • 7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凡是這麼說的人,基本上都是沒有能夠正確理解相對論。

    其實很多人對於相對論的理解都是來自於愛因斯坦說的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讓一個男人和美女對坐一小時,他會覺得好像只過了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在熱火爐坐上一分鐘,他會覺得好像不止過了一小時。”

    在這個解釋中,愛因斯坦嘗試用一種相對比較容易的方式讓大家理解相對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效應:那就是運動的座標系中,時間會流逝得更慢,也就是所謂的“鐘慢效應”。

    科普某個科學理論的過程中,勢必會造成人們的誤解。

    而且在很多物理科普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會下意識地用一個觀測者,方便大家對物理現象的理解,比如說科普中說起來狹義相對論得“鐘慢尺縮”效應的時候會說到所謂的“雙生子佯謬”(如下圖所示),也就是說一個人乘坐高速火箭離開地球、回到地球的時候他回比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更加年輕。

    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相對論效產生的影響影響是針對人的,人們一定是需要去“感受”相對論效應,相對論效應才能夠存在。

    但是實際上科普作家們之所以會用人來打比方,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切身地去體會這些物理現象,而相對論效應影響的是人的“感覺”嗎?不是,相對論效應影響的是人身上所有的物理化學生物現象:人體內化學反應的速度變慢了、人腦中的電訊號傳播速度變慢了,這才是雙生子佯謬中人變的年輕的原因,而不是什麼人的“感受”。

    在真正的科學應用中,相對論效應根本就不需要人去感受,“人”不是必要的,比如說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的導航衛星,我們就必須要考慮這些高速運動的衛星上的原子鐘因為相對論效應而產生的微小的“變慢”的效應——換句話說,這個效應是客觀存在的,根本就沒有什麼“人”的感受在其中。

    實際上,所有支撐相對論的證據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人的感覺。

    狹義相對論的兩大理論基礎就是“光速不變”和“等效性原理”,光速不變不是一個假設,而是一個已經經過無數實驗證明過的結論(如下圖所示就是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而“等效性原理”說的是不同的慣性座標系內物理規律相同,這就是明顯是在去中心化,恰恰是在反對唯心論——因為不會存在一個絕對觀測者。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特性讓相對論跟“唯心論”扯不上半點兒關係,那些強行把相對論和唯心拉上關係的人,一般都是對相對論缺乏最基本的瞭解。

    總結一下

    相對論的所有基礎都沒有涉及到人的“感受”,所有的證據都基於客觀的試驗觀測,人的觀測和主觀感受不會影響相對論效應也不是用來評估相對論產生的效應的,所以相對論從一開始就跟“唯心”沒有半點兒關係。

    不過,在科普的過程中為了方便大家感受相對論效應產生的影響,所以難以避免要創造一個虛擬的“觀測者”去體會這些奇特的現象,從而帶來了一些誤解,這是在科普過程中必須要澄清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只要抓住女生的哪些小心思,就可以輕易俘獲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