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197803186375
-
2 # 闌珊處99999
中國的石拱橋,就是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石拱橋幾乎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比較有名的如趙州橋、宛平盧溝橋、西湖斷橋、頤和園十七孔橋等等。
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形式多種多樣,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樑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民間仍然盛行建造石拱橋。
中國古代建造的石拱橋究竟有多少?準確數字無法統計,但我估計應該有幾千、上萬座。許多石拱橋不僅造型獨特,工藝精美,至今仍作為交通運輸的主力擔當。
橋的另一面的石刻,似乎為“龍頭”飾品的尾部
在古代,古人們征服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除人們利用自身力量來征服自然之外,更多的是寄希望於上天賜予的“神力”來抵禦天災。“龍”就是這一奇特的“神力”之一。
世上本無龍,龍的初始原型來源於河流山川的自然形態。古人們觀察到山川河流曲折盤旋,綿延萬里;驚濤駭浪,奔騰不息。於是想象出有鱗甲的龍體在空中騰雲駕霧,騰挪閃移。“龍”神通廣大,既能興風布雨,又能鎮水平浪。滿足了古人們對制服水患、生活安泰的精神寄託。
自上部拍攝的“龍頭”飾品,依稀有兩隻龍角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民間關於“龍生九子”的版本各有不同。“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並無記載,到了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據說是明孝宗一時好奇,問下面的大臣“龍是不是有九子啊”?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負責回答。李東陽查遍書籍無獲,只能湊合著“據以覆命”。說龍的九子是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饕餮;老七狴犴;老八贔屓;老九螭吻/鴟尾,並且龍子各有各的特異功能。
明孝宗詢問“龍生九子”的情況,李東陽“據以覆命”
後來李東陽的弟子楊慎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九子名目”。老大贔屓;老二螭吻/鴟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睚眥;老八狻猊;老九椒圖。由於楊慎是明代著名的學者,在當時社會影響較大。因此後人在提及“龍生九子”時,往往都是說楊慎的版本,他的老師李東陽的“龍生九子”版本被後人忽略了。
受明孝宗及李東陽、楊慎等影響,“龍生九子”的傳說不脛而走,並且後人還添枝加葉,變得更為離奇,並且龍的子嗣也益發多了不少。
記錄、考證赫斐濟民橋胖的石碑碑文
於是龍的兒子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它的兒子各有各的本事,有的急公好義,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吞火,有的平生好文,這些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於龍及其子孫所具有的上天賦予的“神力”的嚮往。
至於赫斐濟民橋上的龍頭形雕刻,應該是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的“蚣蝮”,古代人們為了降服橋下的“水怪”而特意製作的鎮水神獸。
傳說蚣蝮嘴大,性善好水,會吞雲吐雨。在古代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故宮、天壇、頤和園及江南園林等中國古代經典的皇室建築群及民間園林建築中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頤和園十七孔橋橋頭的瑞獸蚣蝮
蚣蝮善做好事,“(水)少能載船,(水)多不淹禾”,因此常安置在橋頭。寓示地方上永避水害,逢凶化吉,倍受百姓尊崇。
不管如何,赫斐濟民橋的修建方便了百姓,造福了鄉里,顯示了古代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與能力!
回覆列表
是具有中華文化背景的一種裝飾。
比如,無論在城市的古建築還是現代社會很多農村的新房子,很容易看到雙龍屋頂的,一些地方是建築風俗化的風格。
炎黃時期就以龍為圖騰,對神異動物龍的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據記載,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後,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龍作為一種長期被神聖化的生物,作為一種被確認的審美物件,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目中,從古至今,一直佔據著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