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吟風者

    很多講解道德經的專家學者,自己都說不知道道是什麼,為什麼還在講?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開頭第一句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粗略的理解這個的意思就是說,道,要是能說出來,或者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的話,那就不是道了。老子自己都說他不知道,道,是什麼。後世的學者誰敢說,自己知道“道”是什麼。說自己知道“道”是什麼的,不是神棍,就是沽名釣譽之輩。

    既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為啥還在講呢?因為啊,道不可說,但不代表心裡不知道“道”是什麼。“不可以直接說出”但是可以說出“道”像什麼,可以做比喻。比如流水不腐是道,雞鳴天亮是道,渴了喝水,餓了吃東西也是道。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但是道確無處不在。那些講“道”德專家學者,可能只是抓住了一些道的冰山一角。當你覺得自己知道“道”是什麼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著了道的“道了”。

  • 2 # 中博士的世界論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就講到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直白的講就類似於“盲人摸象”的諺語故事,都只是一部分,並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無法用言語闡述出來了,道類似於數學幾何符號,是語言無法表述的,在西方早就有哲學家提出來哲學不是文字學,而是符號學,我雖有所領悟,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不傳而已。

    講就講吧,千人千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水利萬物而不爭,每個人都《道德經》都會有所參悟,要尊重別人表達思想的權利,有時候經歷了某事就突然明白了其中的一段話,也不見得非要全部整個明白,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不是那個道誰也不知道。

    道早晚會明瞭,聽之,看之!

  • 3 # 問道華夏

    因為“道”具“無”和“有”兩個屬性,他們講的那個道,主要在講那個“有”的部分。“道”的“有”一個是道的不可言說性,即虛空,虛空不是我們所說的任何東西都沒有,而是一種寂兮廖兮的物質存在,若果是什麼都沒有,它就不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另一個是道在自然萬物上的具體體現。

    道,雖然寂兮廖兮,恍兮惚兮,無音無狀,不可言。但是,道有載體,有表現形式,那就是德。老子認為,清淨無為,順乎自然,悟道體道,與道一體是為有德,道生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謂道家的修成正果,就是修到了“道”這種特性,心性行為能與道合,便是“德”,即“道之在我之謂德”。

    老子在第一章就明確地說“道可道非常道”,很難表達,沒法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所以在涉及“道”時,多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喻,比如用:谷、器、轂、囊龠等等,取其“虛空”之意;再如:水,取其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道性;在比如:芻狗,取其“不仁”無私之意等等。正因為“道”是不能言、不可道的,為了讓人明白它的性狀屬性,所以才採用比喻來層層描述的。

    而在談到“德”時,多以理想中的聖人如何如何來描述,因為這種“德”是“道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道”雖不可道不可言,“德”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這種存在是以“人”表現出來的品性來顯現的,這種言行是可以描述的。所以,人們說“道”,也都是各自對於這個“虛空”的大道的自身體驗,或者直接用生活中的事物來說明,而這種事物又都是“道”的顯現。

    老子說,“無”和“有”同出而異名,這個無,指的就是道,這個有,指的就是德,道與德本來是一回事,因為道是透過德來體現的。但功能上又有區別,道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因看不見摸不著,就只能以“德”為根基以證道、成道。

    道德經熱是整個傳統文化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民族自信心回升,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所以,儘管道不可道,但由於自古以來,對於這個“不可言”的道都懷有一種神秘和敬畏之心,到底道為何物,為何不能言說,為何是透過德來顯現、來表達,引起了全球華人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因此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當代風采,這不光是傳統文化的熠熠光輝,更是中華文明偉大復甦德象徵!

  • 4 # 逍遙谷逍遙

    這個問題向的很好,為什麼有許多所謂專家學者,現在出來大講道德經呢?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的很情楚了,下面我就從道德經中找出幾段老子是如何說的: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說:知道大道奧妙的人,貴行不貴言,對於道家的功法,只是實踐實修。不會枉傳,不得其人,不可說。

    不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對道一無所知的人,而大談其道,這叫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什麼這些不知者還要大談其道呢?名也,利也。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這段解釋如下:

    真正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卻言不知,乃上德之人,不懂大道奧妙的人,總覺得自己己經很懂,不懂裝懂,這是一種病態。

    聖人厭惡這種不懂裝懂的毛病,所以他不犯這樣毛病。

    所以能夠病病是聖人,不能病病者是俗人。

  • 5 # 迷糊的摩羯豬仔

    《道德經》闡述的是世界本源之“道”及其體用、說明、表現的“德”。講訴道德經,不僅僅需要明晰文字表達的含義,還要透過體悟、體證達到所表達的精神層次、意識境界。現今社會,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缺失太多,只是做了“好為人師”的榜樣。因為,民眾當中,同樣具備和達到感悟《道德經》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是沒有分辨的盲信“專家”這個名頭。而道德經因為難領悟,難深入,就成了這些專家學者糊弄民眾的好工具,以虛名為衣冠,表訴以似是而非的論調,迷惑和誤導民眾,在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同時以此收穫名聲、利益。這裡面也有社會上追求精神的現實需求的推波助瀾。更深層次的還有針對社會人文設計的影子,造成真的或者被封殺或者自己遠遁、歸隱,假的大行其道。這不但是傳統文化的悲哀,更是社會和民眾的悲哀。

  • 6 # 東一兒

    首先宣告,我不是專家學者,我無法站在專家學者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站在一個普通讀者,一個《道德經》的愛好者的角度。來回答,我為什麼,明明知道專家學者講不清楚《道德經》的道,還要跟專家學者後面來學習《道德經》。

    學習《道德經》,就是體道、悟道、得道而修德

    《道德經》主要講道和德。講道的目的是為了指導世人修德,而能更好的生活。只有得道,才能夠修德。要想得道,首先就要去體道、悟道。跟專家學者後面學習《道德經》。就是學習體道的方法,悟道的路徑。

    老子《道德經》,畢竟是2500年前寫給當時人看的。由於當時語言和書寫習慣,與現在不同。造成我們現在人對道德經青澀難懂。如果沒有專家學者的指導。我們是很難學懂的。

    而專家學者,也是透過向前輩的專家學者認真學習。經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將學到的知識和體道悟道的方法,傳授出來。《道德經》的智慧,就是這樣,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積累。才有今天,我們對道德經的認識和理解。

    學習《道德經》要經過三個階段

    《道德經》博大精深,智慧無窮,奧妙是玄之又玄。學習《道德經》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習《道德經》有三個階段。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剛開始學習《道德經》。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一些專家學者的解讀的觀念,可能抱有否定的態度,覺得別人的理解是錯誤的可笑。由於每個人的學識和經歷不同,所以。對道德經的理解,千人有千種解法。在不斷深入的學習過程後,經常又會出現否定自己以前學習的理解和觀念,達到若存若亡。

    《道德經》的智慧是值得終其一生,認真學習和感悟的,最重要的是要。將《道德經》的智慧,結合生活實踐,勤而行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專家學者將學習前輩積累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傳授出來。靠一個人摸索。是很難進步的。

    學習《道德經》,對專家學者,我是抱著感恩的心態。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不斷精進,最終來實現勤而行之。

  • 7 # 聊易聊

    道德經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能夠講出的道,不是完全的道,真正的道。

    千人千道,道的最高層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用語言不能完全表達全面的。

    專家說:不知道。也許是真的不知道,也許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道而已。

  • 8 # 最亮

    一切社會最高的智慧。遍翻中華文化史,盡是一部對“道”的探求實。當然,不同的學術派對真理別有不同的稱呼方法,有人稱之為“理”,有人稱之為“法”,等等之類,一言難足。中華文明五千年,百家爭鳴,能人輩出。時至今日,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等……

  • 9 # 馬振廷1

    掙錢呀。不說不知道,誰說誰知道,冒充學問大。維持專家牌位,無言不發言不造點假,就沒有專家名份啦,吃什麼呢?能說出不知道才對了的。道道無窮,誰敢說知道誰才真不知道。道是未到,未到誰知道?一到就是有道,有道早已跑遠了,說也是瞎說過道。過之不及都不是真道。

  • 10 # 華民學讀道德經

    非常感謝這些講道德經的專家,這些專家包刮“河上公、王弼………………等等”是他們對道德經的執著才使道德經流傳了下來。 任何一個講解道德經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講解是萬眾歸一,所以對道德經的講解沒有對與錯之分、沒有知道自己在講什麼還是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之分,並且在道德經面前都是學生,沒有專家學者之分、也沒有廚子庖丁之分,都是道德經愛好者、都是道德經的護法者,講解過道德經的王弼老前輩、河上公老前輩、後輩我這麼說對還是不對,請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的你》是否對東野圭吾作品有抄襲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