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匯
-
2 # 三悟軒
拋開《洛神賦》本身,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本人曹植,就是一位大牛人物。
南朝山水派詩詞創始人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才高八斗就是這麼來的,後面還有就是自己佔一鬥,其他人共佔一斗的內容。雖有自我標榜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謝靈運對曹植才華的膜拜與尊崇。
曹植才華橫溢,曹操甚愛有加,多次出兵打仗都帶在身邊培養,著名的《白馬賦》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可惜的是他放浪形骸、僭禮越制,被曹操放棄立其接班人的念頭。
曹丕繼位後更是對他多加排擠,數易封地,曹植縱然是才高八斗,但在政治鬥爭中毫無展現,在曹丕的一次刁難裡,要求他七步之內成詩,既要詠歎兄弟之情,又不能有兄弟之字,否則就要將他處死。曹植踱步而思,悲從中來,七步而就。“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人十步成詩的聰慧者也很多,但能如曹植這首流傳深遠的,恐怕無出其右。《洛神賦》也是在他因飲酒誤事,被曹操逐步疏遠的背景下創作的。在《洛神賦》中,他把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透過對女神嚮往的過程,表述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追求女神也是含蓄的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熱烈追求;但最終歸於塵土,自己的夢想也是以破滅而告終。
曹丕死後,曹明帝曹叡繼位,雖然曹植多次上書表述胸意,但終不被重用,41歲便鬱鬱而終。
東晉畫家顧愷之根據《洛神賦》意象創作有著名的《洛神賦圖》,元書法家趙孟頫有書法《洛神賦》,無形中都給其增加了光彩,推高其在詩詞歌賦中的地位。
-
3 # 田家門裡田思悅
因為洛神賦圖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而成。這幅畫是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所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全卷分為三個部分,能夠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描繪著曹植與洛神之間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體,在不同的時空中能夠自然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的描寫上,無不展現著一種空間之美。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著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全圖富有詩意,表達了原作的意境之美。
-
4 # 是L先生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虛構了他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彼此思慕愛戀等情節,描寫了洛神的美麗絕倫,表達了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人神道殊不能結合的思想,抒發了無限悲傷悵惘的感情。
《洛神賦》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歷代書法家的喜愛。
-
5 # 獨狐浪雪
《洛神賦》開創了《賦》文的開篇,對後世的影響巨大,現在的散文思想格體源於洛神賦的傳承與影響。
封建社會的愛情,擺脫不了封建禮儀道德思想束縛,三綱五常,君為臣綱丶夫為妻綱,平凡之人面對超乎尋常的壓力也僅僅只能用理想化的形式尋找精神上的寄託。洛神,曹植之愛乎?愛斯於大乎?丕成帝於植奪愛,君言順受以淚洗臉,美亦洛神愛於洛神,抗則命受,於洛神也痛疾否?
紅塵一醉為誰悴,醉到天荒地老何?無奈瓊樓玉宇海市蜃樓景,上有花團與錦簇,吹灰煙滅,那堪悲風與殘月,烏山雲雨電閃雷鳴悽悽夜,心望矣,傷風慟骨寢食那難安,相會別,惟願唯願,洛神一笑…表心安。
一種相思兩處愁,也許那個時代創造了愛的悽美,滿足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變得自淫自樂,,但《洛神賦》如詩如畫丶如"歌"如泣,同時創造了賦文的開篇。
-
6 # 使用者51791099433
曹植是三國時代的文豪才子,他以非凡的文思創作了名震千古的《洛神賦》,描寫著夢幻般的愛情故事,在偉大的中華文化歷史中放射著璀燦奪目的光芒,倍受後人推崇與喜愛。唯有創作出偉大的文學作品才能成就偉大的文豪,也因此曹植的文學奇才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令後人敬仰。
-
7 # 津衛人家
曹植、才學了的,在建安風骨裡,也是最有才的人,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做人比較寬厚,從小天資聰慧,是三曹裡在文學上最有造詣的人。所以《洛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回覆列表
《洛神賦》三國時代文學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原名《感鄄賦》,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和後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可以想象《洛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多高,高到頂峰了。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透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作品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鍊、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想象絢爛,浪漫悽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愁帳絲絲。但這想象並不離奇,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箇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
《洛神賦》確實站在了很高的位置。 神話中的洛神,是誰呢? 在中國神話譜系中,關係比較雜亂。按照其中一個說法,伏羲和女媧的關係是夫妻,而洛神就是他們的女兒,掌管洛水。洛神的丈夫,要比她管轄範圍大,因為她的丈夫叫馮夷,是黃河的河伯,《莊子·秋水》篇還說了他的故事,所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為什麼要講神話和道家莊子呢? 因為三國時期已經有道教(也包括佛教),當時分佈已經廣泛。成仙成神的話題,在當時風靡全國。因此,曹植以神話來入賦並不奇怪。 這種夢幻因素,使我們對這個縹緲仙子更有了一種期待。在曹植筆下,這是一位夢幻的情人。在舟車勞頓之下,滿身疲累。他和隨從來到了河邊,一觀大川,整頓休憩。 這個空間背景很大,敻闊非凡。當年孔子到洛陽拜會老子,經過這條河的時候還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時曹植不是在禮樂背景下,而是在自由浪漫的氣息中,他自己也感到一陣放空,“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突然——在山岩旁邊,看見了一個麗人。這個麗人也不是浣紗少女,而是獨得的一個饋贈——別人都看不見,就他一個看見了。曹植是要製造一種歸屬感,來確定這是唯一的,獨特的,獨屬於自己的。 這就是優越感。透過優越感,來確定在馬上的行文中,給人以最大的想象衝擊。 這個女子的整體輪廓先勾起我們的好奇,美好的詞語紛至沓來。從文學中的語言講,賦的特點就是華麗、典雅。但是,東漢以後,這種賦已經告別了堆積、臃腫,它不給人壓迫感,講究適度,量體裁衣。曹植的《洛神賦》就是一個例子,語言不是刻意絢爛,他是當著文學家和畫家兩種角色,來配比畫面,刻畫藝術的空間,在適度的享受中,給人愜意和清爽。 首先是詞彙。這個洛神的輪廓是寫意的、比興的,在動態中給我們心靈的滋潤。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這些詞,無一不動,又無一沒有水的成分。洛神本就是洛水之神,當我們注意這裡的色彩、色溫,都沒有給我們一種刺激、不可親近,而是溫和的仙子。如果說月亮中的嫦娥是冷美人,那麼洛水之神則是天地之間往來的稀有型別,在人和神之間的這條線,被她模糊了。 呵呵,難怪在神話裡,后羿也對她別有用心。 曹植為她肖像是直白無遺的。一共20句四個字的描寫,字字有力。 這種力要進入讀者的眼睛,還要進入讀者的心中。所謂“明眸善睞”、“媚於語言”,你分不清她到底是人還是神。她距離我們很近,對我們一笑,然而她的氣質又不讓你過分靠近。這不來自她的威儀,而是我們的自覺。羅衣璀璨,明珠耀體,她就行走在山水之間,彷彿有情,又安然自若。 接下來,曹植要與她約定佳期,只是她無法確定。這就是最攝人心魄處,一種綿軟的類似水的力量,使人們接受它的召喚,期望保持親近,它像藤蔓一樣附著、纏繞、引誘著你陷入潛淵之中。在期待和失望中來回牽扯,她是一座穩穩的鐘,而曹植就是那個鐘擺。 到這裡,《洛神賦》變成了相思故事。這種模式容易讓人想起來人仙鬼的相思,比如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那些狐仙妖鬼也有魅惑的成分,類似一夜情的存在,最後消失,令男主角難以忘懷。再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情、愛與性始終未有分割。 曹植《洛神賦》的神話譜系成分,我們以這種視角來看,也是合情合理。曹植並不滿足於此,他要締結由神交走向世俗生活的部分,這就難免分崩離析。而洛神也處在規矩之中,所以要各回各處。 接下來,一個仙人群體的出現,更為隆重和熱鬧。但是,由兩個人轉向多人的場景中,也就意味著公共的理性要佔據主導地位了。《洛神賦》的後半部 更加精彩: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仍然把它當成是神話人物的集會,場面的瑰異、奇幻會使人莊重。他們就像一種悄然的提醒,提醒著彼此的差異。所以,曹植會感嘆“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最終,留下了一塊玉,沉入洛水之中,當做一個念想。畢竟,也是洛神“指潛淵以為期”的。 以神話為藍本訴說相思之情,是在屈原時代開啟。中間把人物換成了人間女子,到了曹植的筆下,又回到了離騷的傳統筆法下。 由怦然心動到無法忘懷,古來今往的愛情故事大都處在這種框架中,它就像是一對齒輪在互相咬合,持續著給人以眷戀。早在《詩經》裡,“在水一方”的詠唱就是如此。她的美麗是我們可以靠近的,但是那種橫亙的阻礙卻使我們只能去仰望,去遠觀,去引誘魅惑在其中,悵然自失,不可複製,這就牽動到我們了。 於是,這篇賦把洛神——女人的想象淨化了,她就是我們所傾慕的圓滿的物件,她有人的情慾,又有神的純淨,被想象著,歌唱著,遠遠的看著。 所以,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卷》,趙孟頫寫下行書的《洛神賦》,為這段神話賦勢。 在唐傳奇和後代小說中,她也頻頻出現。 在當代的媒體藝術下,她還會出現在熒幕中。乃至金庸的《天龍八部》,段譽的“凌波微步”,最早也出現在《洛神賦》中。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像不像曹植的“芙蕖出淥波”? 為什麼我們愛洛神?因為我們愛女性,而洛神就塑造了女人最完美的形象。 《洛神賦》好在哪?好在展示(可能是)中國最完美的女人的樣子,這也是人們所愛戀的物件。她在人間有充盈的情感,在水中有纏綿的情思,在天空,也有最純淨的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