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魏忠賢是天啟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權傾朝野的太監。他當權的時候,號稱九千歲,手下人為了拍他馬屁,不斷給他在各地建立生祠。

    那麼魏忠賢對大明朝到底有沒有功勞呢?我認為還是有的。

    天啟皇帝當政以後,其實很多方面都是依靠魏忠賢。尤其是在王恭廠大爆炸以後,天啟皇帝的太子被砸死,天啟皇帝本人也被嚇得不輕,從此國家大事完全依靠上了魏忠賢。

    魏忠賢也是在這個時候徹底成為了帝國的核心人物,幾乎這個時候的大明朝就是魏忠賢一個人說了算。所以說他開始大肆捕殺那些反對他的人,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心腹,要麼就是不敢忤逆他的人。

    不過相比較而已,魏忠賢做這個大明之主,要比天啟皇帝稱職的多。因為天啟皇帝實在是無能的代表,他成天把自己關在後宮做木匠活,一個木匠怎麼可能管理的了一個國家呢?所以說一切還得依靠魏忠賢。

    魏忠賢雖然排除異己,但是他喜歡折騰,喜歡掌握權力。一旦他喜歡做這件事,那麼他就會努力保住自己的地位。

    忠賢大懼,急以重寶啖信邸太監徐應元求解。應元,故忠賢博徒也。帝知之,斥應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笞殺客氏於浣衣局。魏良卿、侯國興、客光先等並棄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於其家得宮女八人,蓋將效呂不韋所為,人尤疾之。---《明史》

    這個時候內憂外患的大明朝,還真的需要這麼一個喜歡折騰的人,而魏忠賢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魏忠賢的治理之下,不敢說大明王朝蒸蒸日上,至少沒有走多少下坡路。

    由此可見,魏忠賢人心雖然歹毒,不過治國還算湊合。比如說在遼東地區,魏忠賢任用李成梁作為遼東總兵,努爾哈赤絲毫不敢反抗,這就是魏忠賢知人善任的表現。

    而後期魏忠賢被滅了以後,對大明朝威脅最大的,將大明朝給活活拖垮了的,其實還就是滿清。所以說很多人認為魏忠賢治理東北是有一套的,我看也是如此。

    所以說,在天啟皇帝不管事兒的這段時間裡,魏忠賢承擔起了治理大明王朝的重擔,雖然他是透過陰謀手段奪取的權力,不過歷史也需要他這麼一位心狠手辣的太監。

    崇禎殺魏忠賢到底對不對?

    崇禎皇帝上臺以後,第一年就宰掉了魏忠賢。事實證明,雖然魏忠賢比較叛逆,但是他還是沒有膽子去謀反,更別說跟聰明的崇禎皇帝去作鬥爭了。

    那麼崇禎皇帝殺魏忠賢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這個臭太監想要架空皇帝,皇帝做出反擊,自然是對的。

    由此可見,這件事對崇禎皇帝來說,的確是對的,但是對大明朝來說對不對呢?我的答案是當然也對啦!大明朝在魏忠賢手裡,其實眼看著就不行了,因為黨爭實在是太厲害了。

    閹黨成員,幾乎把東林黨趕盡殺絕,在朝廷之中,閹黨一家獨大,這種格局對大明朝來說,百害無一利。

    七年春,復以崔文升總漕運,李明道總河道,胡良輔鎮天津。文升故侍光宗藥,為東林所攻者也。海內爭望風獻諂,諸督撫大吏閻鳴泰、劉詔、李精白、姚宗文等,爭頌德立祠,洶洶若不及。下及武夫、賈豎、諸無賴子亦各建祠。窮極工巧。攘奪民田廬,斬伐墓木,莫敢控愬。而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以忠賢父配啟聖公。---《明史》

    如果魏忠賢再這麼鬥下去,可能敢說真話的臣子一個都沒有了。這樣的朝廷能夠治理好天下,那才是奇怪的一件事。

    崇禎上臺殺掉了魏忠賢,開始清理閹黨分子。這本身是沒有任何錯誤的,只不過矯枉過正往往就是他們犯下的大錯。

    跟閹黨稍微有一點關係,都要受到株連,其實這就有些過分了。畢竟有很多有能力的臣子,他們只是立場不夠堅定,崇禎皇帝只需要給他們堅定的立場,那這些臣子完全可以為大明朝賣命。可惜一旦淪為閹黨,一輩子都洗刷不清。

    論治國能力,崇禎跟魏忠賢比起來,可能還差了點。

    我們現在看崇禎皇帝,那是一個勤勞努力的皇帝,他幾乎是大明朝最勤奮的一個皇帝。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他除了勤奮以外,還真沒什麼優點了。

    如果有韜略的人選擇勤奮,這對於大明朝來說是一件幸事。可是崇禎皇帝顯然是沒有什麼韜略的,他除了疑心病比較重以外,做事還不講究方法,所以一錯再錯。

    崇禎皇帝對手下人太過嚴苛,對任何人都沒有信任感,這導致臣子們在他手底下做事,顯得非常為難。

    崇禎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京師,並收復永平四城。 後崇禎將袁崇煥下獄並處死。---《明史》

    比如說袁崇煥本身在魏忠賢時期,做得還算湊合,可是到了崇禎時期,前期受到信任,後期就受到了懷疑,以至於落得千刀萬剮的下場。除了袁崇煥,崇禎還殺了一大批有功之臣,這是很多臣子所不能接受的。

    而這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袁崇煥等人的死,使得將領們不再願意為崇禎皇帝賣命了。這可就要命了,其實大明王朝就亡在了崇禎皇帝的疑心病上。

    在魏忠賢時期,我們會發現,他至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手下。即使當時天下已經大亂,但是魏忠賢的手下甘願為魏忠賢賣命,這就是他的本事。

    對魏忠賢來說,大明王朝就是他的根基,他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首先就得保住大明王朝。所以魏忠賢的出發點是以保衛大明王朝作為基礎。

    在治國方面,崇禎皇帝還真的要跟魏忠賢學習學習,雖然人家大字不識一個,可是權謀之術卻運用得風生水起,實在是不簡單。

    總結:大明末期都是庸才治國,不亡國才怪。

    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大明到了末期,其實大多數都是庸才在治理國家。不管是天啟皇帝,還是崇禎皇帝,天賦都不算高。

    崇禎皇帝雖然很努力,可是才能有限,這是他不能治理好這個國家的重要原因。此外魏忠賢雖然有些才能,可是他心術不正,是將大明朝帶偏的罪魁禍首。

    所以這麼三個人集中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這就是上天要讓大明王朝滅亡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所以這三位的手下人,除了魏忠賢的手下比較賣力以外,其他兩位的手下,都不太願意為自己的主子賣力。

    殺魏忠賢雖然是對的,可是崇禎沒有及時補上一個足以跟魏忠賢相匹敵的政治高手,所以才會導致最後的亡國。

    參考資料:《明史》

  • 2 # 遠處吹來陣風

    很簡單嘛,因為相信這些的都是從沒讀過明代史籍,平時看的全部都是地攤網文。什麼魏公公收礦稅,你問問他礦稅是哪個時候開始收什麼時候廢止的,肯定是一問三不知。什麼魏公公收商稅不收農稅,你問問他遼餉是哪一年開徵,是具體誰提出,魏公公收商稅的記錄,肯定也是一問三不知。什麼魏公公保障軍餉充足,你問問他九邊軍餉的具體數目,九邊是指哪裡,肯定也是一問三不知。所以一群不讀書不看書只看網文道聽途說的只適合加入傳銷組織,為啥?沒腦子唄

  • 3 # 覺者世界

    因為他們相信清朝的政治宣傳《明史》中的核心思想:“明朝滅亡跟我們沒有一毛錢關係,正是因為皇帝失道,朝臣內部鬥爭而丟失天下。入關是為明朝報仇,也是順應天意。”而魏忠賢就是解決黨爭,救亡圖存的關鍵人物

    那麼,反清的蝗明為何會接受清朝的政治宣傳?這就很奇怪了吧?他們不是死對頭麼?

    實際上,這是雙方做出妥協的產物。

    明亡已是既成事實,人類總是講務實主義。

    既然清朝能得到統治合法性、而蝗明分子也能為明朝滅亡找到別的理由。

    雙贏的結局,何樂而不為啊?

    畢竟,你總不能說我大明是實亡於漁獵部落吧!那還吹個屁啊?這麼丟人……

    世界的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 正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你站在最高處時就會知道世界的秘密 這也是換位思考需要具備的要素

  • 4 # 雙魚0221

    魏忠賢的存在有益的是皇權,對老百姓是無益的,魏忠賢的位置是皇帝的遮羞布。專制集權的皇帝要搜刮民財,打壓大臣,等等,還有一些更齷鹺的事是不能明著乾的,這就需要太監來背鍋。太監又沒有後代,到時候豬養肥了一殺,剩下的錢財都是皇帝的,還不怕有後代來尋仇;更重要的是愚民痛恨剝削壓榨他們的人,所以皇帝還能撈個好名聲!

  • 5 # 三箭一雕230

    因為這是事實。明朝的滅亡嚴格的說,並不是哪一位皇帝、哪一位大臣或者哪一個太監造成的嚴重後果,現在公認的一點明朝滅於黨爭。所謂的黨爭就是官員根據各自的後臺背景,組成了團體抱團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在很多政策上,小團體的利益大於國家利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東林黨,魏忠賢普遍認為屬於閹黨。而事實上除了閹黨以外,其他各個黨對於明朝的滅亡都負有各自的責任。而所謂的閹黨,嚴格的說應該屬於帝黨,他們的背景靠山只有一個,就是皇權。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魏宗賢所做的一切行為都在維護皇權,也是當時唯一維護皇權的派系,其他的派系不僅不維護皇權,反而還處處與皇權作對,僅僅只是為了凸顯所謂文人的氣節。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整個明朝中後期所帶來的所有的內憂外患都來自於黨爭,倭寇、建奴(滿清)等等,沒有一件是因為所謂的閹黨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末流985和華五乃至top2的差距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