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物件的照片
4
回覆列表
  • 1 # 攝像liy

    題主圖裡的東西在農村還可能看得見。

    偏遠山區,28腳踏車(圖裡這個我們老家叫“大加重”)逐漸被電瓶車,摩托車和小型漂亮的腳踏車取代,不過它仍然有載重量大,價格便宜,皮實耐用的優點,老一輩人還是有使用的。

    家用縫紉機,以前家裡有這個的也不少,媽媽坐在縫紉機前補衣服的勤勞樣子應該是不少人都能回憶起來的畫面,現在越來越少見了,修褲邊,縫補的活都交給了“乾洗店”。

    14寸黑白電視機,有時候會出雪花,照著機頂狠狠拍兩下可能就好了,那時候電視節目少,但緊緊盯著電視看,捨不得睡覺的感覺卻是在越來越大,越來越薄的彩電身上再感受不到的。

    很可惜多年前搬家的時候,縫紉機和電視機,錄影機都賣給收破爛的了,要是現在的心境,絕對會留著…

    卡帶隨身聽,多年前買的一百多塊,因為不算很正的東西吧,不過很耐用,也很好看,只是體積對現在的人是不能接受的了,磁帶也該淘汰了吧。

    卡帶遊戲機,一張遊戲卡肯定是不夠的,四合一的遊戲好玩但是種類少,多合一的遊戲都不咋地,哈哈哈,最記得的魂鬥羅,成龍和史泰龍,當時根本沒意識到…

  • 2 # TeaC

    我記得小時候,鄰居家的外婆有一副麻將牌,是用骨頭做的,具體是什麼骨頭就不知道了,估計很可能是牛骨頭。

    我記得麻將牌的排面是灰白色的骨頭,牌背是棕色竹板的。從側面可以看出來,工匠是以一種從側面相互穿插的方式,使牌面和牌背相互巢狀在一起的。

    因為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已經變得通體光滑,非常的有一種舊物的感覺。用一大塊蘭花布包袱裝著,放在一隻竹製的圓圓的籃子裡,很完整的一套傢伙事。

  • 3 # Leo鵬鵬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老物件?已經消失不見?那肯定是縫紉機了。相信對於老一輩人來說,甚至是80、90後的小夥伴來說,對於縫紉機一定不會陌生,小時候家裡媽媽做衣服的情景,是不是時長能夢到呢?雖然老式的縫紉機早已停產,但是在當時候來說,他可是紅極一時的明星產品!

    那時候縫紉機和二八腳踏車、上海手錶並稱為三大件,相當於現在的家用電器。如若誰家沒有一臺縫紉機,那恐怕連媳婦都不好娶了。據老人說,那時候一臺縫紉機是127元,相當於370斤大米,現在市場上以及大米的價格是3到4元,買370斤大米,大概需要2600元到3400元。在八九十年代,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一般也就30元,30元就足以養活一家老小了,而一臺縫紉機,對於當時的普通家庭來說,要一家人不吃不喝攢3個月才能買到。所以60、70年代,假如你的家裡能有一臺縫紉機的話,那可是十里八鄉都羨慕的好家庭。到了80年代後期,縫紉機仍然很受歡迎,直到90年代開始,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好了,很多人家裡也就不再用縫紉機了,縫紉機就此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退出了歷史舞臺。當然,現在還有一些縫衣鋪,少不了縫紉機,但很難看到老式縫紉機的身影。

  • 4 # 花近高樓1

    脫泥模子,滿滿的兒時記憶,把和好的黃泥按上去,得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泥版畫,除了小人書,誰要是脫泥模子多,也會贏得其他小朋友羨慕的目光。小的時候,除了一預防脊髓炎的糖球,就數這寶塔糖口感最好了。這玩意兒是純中藥製劑,隨著蛔蒿的絕跡,寶塔糖也只能淪為回憶了。在衛生巾出現以前,衛生帶是必不可少的,當年這玩意兒裝在紙盒裡,和撲克牌大小差不多。許多孩子稀裡糊塗把它當成撲克牌買回去。在電視機普及之前,躲在被窩裡,抱著匣子偷聽敵臺,也會給孩子們單調的生活帶來許多刺激。摩托羅拉尋呼機,隨時隨地傳資訊,傳呼機雖然只是曇花一現,卻給人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30年前誰要是有這樣一部手機,絕對會招來無數羨慕嫉妒的目光,當年平均工資只有200多塊錢的時候,一萬多塊錢一部的大哥大手機,就是身份的象徵。

    從前無論多麼乾淨的女孩,上了中學後住進集體宿舍,空閒的時候用篦子從頭髮上往下刮蝨子就成了必修課。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桑木做的三股叉,結實,輕便,翻曬麥秸的時候,可以節省不少力氣。

  • 5 # 大悔憶智周

    石磨:

    用於磨豆腐,磨玉米、磨大米、磨小麥……

    石碓窩:

    用於舂辣椒、花椒……,早些年還用於舂鹽巴塊。

    麻鋌子、鞋樣子、錐針、針夾子、鞋拔子、釦眼衝子:

    用於績麻、納鞋底、做鞋。

    紡車:

    用於紡線。

    繡花繃子:

    用於繡花。

    竹籤、鋁籤、銅籤:

    由於織毛衣。

    鉤針:

    用於鉤花。

    石水缸、泥灶頭、大鐵鍋、竹筲箕、竹刷把、竹篩子、木甑子、陶缸:

    用於做飯、燒開水、燒洗澡水。

    罈子:

    用於做鹹菜;

    用於泡酸菜;

    用於泡鹹鴨蛋。

    砂鍋、藥罐:

    用於燉湯、熬藥。

    水桶、扁擔:

    用於下河挑水。

    ……

    解放初,以上這一切勞動工具我家都有,後來還增添了錘石子(用於鋪公路)的鐵錘和木質的打草袋機。那時我家唯獨沒有像框。我爺爺、我奶奶、我姑婆、我姑母、我父母、我兩個上戰場抗戰的叔叔,我在本地辦米廠第一個用電機打米的叔叔,都沒有一張照片。只有工作證、工會會員證上有我父母照片。

    大概長輩們那時認為照相是奢侈浪費吧?

    我父母全心教書,我姑婆、姑母照料我兄弟姐妹,成天奴僕一樣勞動不息,晚上還在我家廳房擔任義務掃盲教師,深夜醒來,常看見姑母坐在床上在煤油燈光裡給別人趕織毛衣。

    解放前更勞累,通宵打線桶,早上睡一會,然後拿去交。

    農忙去給佃農照看孩子。

    我父母從來不做生。

    我家不是沒有錢,而是解放前後都有錢,解放前“成分”很高,我父母解放前後還都是校長,我父親在本地教師中工資第一。寫地方誌的焦萬奎先生寫了我父,他告訴我:“查遍了民國檔案,別的校長都有人投訴,唯獨你父親沒有,不容易!”

    我的長輩們不照相,不做生,是出於克勤克儉、鄙棄享樂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畢生創造財富,卻不講享受。我母親愛說,“早起三日當一工”,我姑母愛說“找錢好似針撬土,用錢猶如水推沙”,我小腳的奶奶80多歲還扇著火爐為上班上學的人做飯。另外,長輩們剋扣自己,對窮人、窮學生卻很大方。我家曾經贈送佃農水牛,我父母都最尊重窮人家庭的學生並揹著人拿錢給他們。

    有學生來信和包括昔日佃農在內的人們的口碑為證。

    我的長輩們才是真正的華人!

    不好意思,似乎偏題了。

  • 6 # 小人物也有生活

    說到那些老物件,相信每個年代生活的人心中都保留著舊時的回憶。我作為一個90後談談那些存在我記憶裡,伴隨著童年的一些老古董吧

    第一個就是縫紉機,估計過了90以後的人都沒見過這東西,我還是在童年時見過,記得那時候誰家有個縫紉機都算生活不錯的了,誰家結婚嫁妝都要有送縫紉機,就像現在要房要車一樣,以前的人穿的衣服都是修修補補的,小時候我的衣服有時候就會拿到大伯家去用縫紉機去改或者修補。後來上初中那會就已經慢慢消失了

    第二個就是黑白電視了,現在的人就算有智慧網路電視也都沒人看,都喜歡拿著手機玩,我們小時候家裡有臺黑白電視看都很不錯了,沒有還得跑到別人家去看,而且電視臺又很少,不像現在網路這麼豐富,感慨這個社會科技的發展的多麼迅速

    第三個就是自行單車了,小時候經常見不過我到沒怎麼騎過這種的,太大了不好騎。我上初中那會就已經慢慢消失了,騎的是那種老的鳳凰腳踏車。

    第四個就是收音機了,小時候沒電視,我爺爺奶奶就喜歡用收音機,那時候經常會跑腿買電池。看著這些生活中消失的物件,才深刻明白這個社會的發展是多麼快,還好這些消失的東西還可以在網上搜的到,每次看著他們都可以想起童年的一些樂趣

  • 7 # 潤物無聲楊紅俠

    70年代出生的人都清楚地記得,曾經風靡一時的香港警匪片裡,那些黑幫大佬出場必備的“大哥大”。“大哥大”是最早的手機,想當年,擁有一部“大哥大”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身份的象徵。 而如今,“大哥大”早已被只能手機取代,退出了歷史舞臺,再也難覓其蹤。(見圖1)

    手搖式電話機,是最早的電話機,打電話時用手搖動手柄或者撥動轉盤,郵電局機房磁石式交換機上相應的一塊吊牌就會落下,話務員見到後和這個使用者通話,詢問電話要打給誰,然後予以接通。我在郵電支局工作時曾經客串過電話接線員,當然也用過手搖式電話了。

    隨著通訊業的發展,手搖式電話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按鍵式電話,如今只能在電信博物館中或偶爾在某些影片中看到了。(見圖2)

    BP 機,也叫無線尋呼機,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曾經風靡一時,使用者可以透過BP 接受資訊,當有人找時,BP 機會發出嘀嘀聲,然後要去附近找一電話回覆呼叫人。使用起來也是很不方便,手機普及後,BP 機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見圖3)

    當然,還有收音機、錄音機、磁帶、老式腳踏車、老式縫紉機、電子手錶等等好多的老物件,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 8 # 鹿眼視界

    拍於2019年2月22日12:20,南充市營山縣通天鄉全福村4社

    在營山縣通天鄉全福村4社的朱高奎家,有一張經歷了七代人120餘年的柏木飯桌,近100斤重。這個飯桌的關鍵在於它有一個可以封閉的抽屜。它的主人朱高奎介紹說,抽屜裡可以放吃不完的飯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部古裝劇,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