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因為蜀華人口缺少,土地貧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承認益州的經濟確實很差。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古代打仗就是拼人拼錢拼糧食,蜀漢鼎盛時期擁有益州荊州漢中之地,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已經對劉備一統做了詳細規劃,認為荊州地勢優越,益州是險要要塞,得到兩地,帶中原有變,荊州益州同時出兵,則漢室可以復興。

    然後計劃趕不上變化,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了荊州,就相當於蜀漢失去了大量的人口錢糧和人才,隨著劉備夷陵之戰奪回荊州的失敗,蜀漢變的偏安一隅,再無能力爭奪天下。

    諸葛亮為什麼那麼急的北伐,一年接著一年連續出祁山六次,就是因為諸葛亮心裡清楚,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經濟會和曹魏差距越來越遠,曹魏佔據天下九州之六個半,佔據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人才最多的地方,蜀漢呢?逐漸變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在經濟上能自我維持就已經很不錯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蜀漢重臣李嚴一直反諸葛亮的原因。

    蜀漢的國力不支,諸葛亮北伐只能說是因素之一,東吳還和曹魏打那麼多年呢,也沒見東吳國力不支,根本原因就是益州經濟確實差。

  • 2 # 魚羊文史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蜀軍一敗塗地。次年,劉備憂病而亡。臨終,他把兒子劉禪和蜀國的未來一併託付給了丞相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

    諸葛亮淚流滿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

    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223年,十七歲的劉禪登基。劉禪即位後,“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大事小事,所有的事,都由諸葛亮拍板作決定。而且,裴松之注引的《魏略》還記載了劉禪的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也就是說,軍政大事都由你諸葛亮說了算,寡人只負責一件事,祭祀天地。

    在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也的確得到了極高的許可權與待遇:封武鄉侯,身份崇高;開府治事,擁有獨立相權;領益州牧,要知道當時蜀國也就剩下一個益州了。大權獨攬,不可不謂位高權重。從此,蜀漢政權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我們稱之為諸葛亮時代。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諸葛亮坐上了蜀漢政權的權力巔峰,但這把椅子實在不好坐。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是先主劉備留下的爛攤子——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帝國。

    劉備伐吳可謂舉全國之力,慘敗的結果使得蜀國元氣大傷。從地盤上看,蜀國丟了最富庶的荊州,失去了最重要的兵源和糧草賦稅基地,也失去了從荊州北伐中原的戰略支撐,被迫退回了蜀中,蜀國實力一落千丈。從兵力上看,劉備幾乎把蜀國精銳打光了,十數萬人馬損折大半。家底被揮霍的差不多了,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更為可怕:

    第一、國民經濟嚴重受損;

    第二、蜀國各地叛亂不斷;

    第三、與吳國關係不甚明朗;

    第四、北方的曹魏藉機施壓,來書讓蜀國去帝號稱蕃。

    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疲敝不堪!

    諸葛亮是如何應對的?

    首先,休養生息,大力恢復經濟生產。親自監督興修水利、橋樑、道路、驛舍等基礎工程;組織養蠶、織錦、煮鹽、治鐵、鑄鉞等具體的生產。

    其次,對於對那些叛變集團,加以安撫,不採取軍事行動,只專心推廣農業。

    第三,派尚書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前往東吳王國聘問。諸葛亮的主動示好

    最後,對於曹魏的態度,堅持不變。蜀漢正統與漢室竊賊勢不兩立。

    諸葛亮真是使出了全身解數,維繫著這個孱弱的帝國,而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袁子》載,“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除了從國家層面進行重新佈局規劃,其實對於諸葛亮個人來說,也有著極難處理的複雜關係,一個是君臣關係,一個是同僚關係。

    諸葛亮和劉禪,是一對非常君臣。劉備臨終前對劉禪說的是,“事之如父”,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劉備對諸葛亮說的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名義上是君臣,卻又如父子、如師徒,而且因為那句“君可自取”,二人關係更加微妙。易中天教授打了個比方——此時的諸葛亮之於劉禪,已經無異於曹操之於漢獻帝。

    如此微妙的君臣關係,諸葛亮如何處理?

    八個字:盡心竭力,大權緊握。

    諸葛亮兢兢業業,但劉禪表面的百依百順之下,對於這個控制慾極強的丞相,是否心懷不滿,也許真的在所難免。

    至於同僚關係,更是複雜。整個蜀漢集團由荊州勢力、東州勢力和益州勢力共同組成。自劉備入川以來,三者之間始終在角力。劉備臨終,給諸葛亮配了一個副手李嚴,本意大概也是希望平衡一下內部力量。可惜李嚴並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倒處處掣肘,最後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的案例極端了些,但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其實也是蜀漢政權內部鬥爭的一個縮影。所以作為諸葛亮,想要時刻平衡各方,談何容易。

    那他又是如何處理這份關係的?

    也是八個字:潔身自好,依法治蜀。

    諸葛亮對自己要求極為嚴苛,奉公廉潔,以身作則。同時,面對親疏,如何一碗水端平,法律與制度是最公正的。所以,人們看到了諸葛亮的鐵腕。不僅對李嚴,對自己的親信、摯友馬謖,一樣當斬則斬。

    內憂外患,如此種種。

    後人再看,不免心疼丞相。諸葛亮蟄伏多時,當終於可以一展身手時,卻只剩斷壁殘垣。可以說諸葛亮用盡了全身氣力,穩定了局勢,並帶著蜀國又步履蹣跚地支撐了多年,實屬不易、實屬難得!所以,後世敬其才華、嘆其人品。而他也的確踐行了自己在先主榻前的那句承諾,“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3 # 小哥燴史

    戰爭本來拼的就是綜合國力,打仗勝了是名垂千古,要是沒出成績那就是絕對的勞民傷財。

    但即便是勝了,國家和百姓的付出也同樣少不了。漢武揚鞭,大敗匈奴,宣揚國威,勒石燕然,人們看到的是表面的光鮮,背後,卻是財政涸澤而漁,百姓窮困不堪,若非桑弘羊一幫牛人幫助理財,漢武帝能不能真的撐到最後也未可知!

    泱泱大漢尚且如此,偏居一隅的蜀漢能好到哪裡去,孔明為相,連年征伐,苦的肯定還是普通百姓,而且數出祁山,皆以失敗告終,沒有成績撐腰的打雞血,最終抽掉的自然是蜀漢的國力!

  • 4 # 小屋253315373

    客觀上講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對於蜀國的影響並不是很大,諸葛亮治理期間總體上政策清廉,國力充實。所謂的北伐不過是在攬權而已,藉此清除異己,其規模和程度都比較有限的。總體上蜀人生活有保障。這也是蜀人愛戴諸葛亮為其立祠的原因。諸葛亮死後,權力出現了分裂和內耗,費瑋對姜維多有限制,但是軍隊掌管在姜維手裡,姜維則打著諸葛亮的旗號反覆用兵,大小數十次戰役,極大的消耗了蜀華人力和物力,姜維才是罪魁禍首。後期的蜀國已經經濟崩潰,每十人中就有四個是國家供養人員,居民大量逃亡,人口銳減,變得不堪一擊。這也是蜀國滅亡的深層原因。

  • 5 # 歷史智慧之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打贏戰爭的關鍵。六次北伐,人力 、物力肯定耗費巨大。尤其有的戰役戰線長,曠日持久,國力肯定越來越不支。

    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他看來他自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三顧茅廬之情。雖然諸葛亮在戰術水平方面很高,但每次因糧草供應不繼而退兵。所以說戰爭主要是人力和財力的戰爭。

  • 6 # 旅行者在北京365

    諸葛亮六出祁山,歷次北伐均無功而返,耗盡了蜀國國力。蜀國以四川一省之力對抗魏國幾乎大半個中國之力,只能速戰速決,而天才諸葛亮對上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司馬懿自知才華不如諸葛亮,堅守不戰,最終生生熬死了諸葛亮。以致天才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國力耗盡的蜀國迅速被魏國吞滅。時也,勢也。

    後來魏軍中曾有人問司馬懿如何看待諸葛亮。司馬懿卻也十分客觀,並顯露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欽佩和敬仰之情,直接稱其為“天下奇才也”。但當有人問他諸葛亮既有如此大才,為何卻又六出祁山而不勝,是不是能力不及他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卻並沒有因此而高興,更連連表示自己在能力上卻是比不上諸葛亮。不過他還是一語道破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全失敗的根本原因。 司馬懿評價道:亮慮多而決少,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其用寥寥數語,便道盡了諸葛亮一生的遺憾,也說透了諸葛亮的性格缺陷。

    正所謂,最強的敵人必然也是最好的知己。司馬懿經過與諸葛亮多年的對抗,最終摸透了諸葛亮的為人處世秉性和蜀漢的內外部環境,明晰了自己與諸葛亮之間的長處和短處。所以,無論諸葛亮怎麼變化戰略,他卻只以不變的堅守進行對抗,最終熬死了對方。 以致天才諸葛亮死後,國力耗盡的蜀國迅速被魏國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光攝影中,如何解決大光比環境下的曝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