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麗影

    對劉備來說,早想打吳國了,這次出征出師有名,全軍必然殺氣騰騰。諸葛亮非常明白這點,再怎麼擋也是螳臂擋車,並且當時他的宰相地位也是岌岌可危的,有競爭對手李嚴,劉備隨便可以用李嚴代替他。

  • 2 # 麥田509

    因為劉備伐吳的決定是正確的。當時劉備荊州已失,東吳勢力大增,劉備困坐益州東西兩川,北伐強大的曹魏,沒有勝算。相比之下,東吳是弱者,此時劉備傾全國之兵伐吳是有勝算的。想像一下,如果劉備取勝,奪了東吳,就可以和曹魏抗衡,最終誰能奪取天下還不一定了。就算不能滅了東吳,大大打擊了它的實力,也是上乘之選。可惜結局不行,但是出發點肯定正確。

  • 3 # 大江劉司機

    諸葛亮知道他阻止不了老劉東征,要不然也不會感嘆:如果孝直在,定能阻止東征。說明阻止老劉的只有法正,他自己勸說也是徒勞,何必多此一舉?

  • 4 # 君莫笑醉臥

    劉備夷陵之戰慘遭大敗之後,諸葛亮說出了“倘若法正還在,定然能夠讓劉備放棄攻打東吳”這句話。其實從諸葛亮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無奈不是他不反對而是個人信任問題!但是從歷史上看,估計就是法正在也阻止不了劉備伐吳。而且歷史上的諸葛亮貌似也沒有阻止劉備(因為諸葛亮的隆重對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佔據荊州)。畢竟劉備志在恢復漢室,一統天下。而荊州丟失後,使得劉備集團被困在四川險要之地,再想進軍中原已基本不可能。所以東吳襲取荊州後,劉備就是拼了命也要把荊州奪回來,以做最後一搏。公元219年,東吳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一舉拿下荊州,更是殺害了關羽,從而導致了孫劉聯盟徹底瓦解,更是結下了樑子。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自稱魏文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選擇稱帝,建立蜀漢,自稱漢昭烈帝。不過劉備稱帝的三個月後,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親率五萬精兵前去攻打東吳,目的只為奪回荊州的領導權。其實呢,這其中有兄弟情也有政治色彩,古代講究個出師有名麼

  • 5 # 秉燭讀春秋

    劉備東征孫權時,諸葛亮沒有跟隨劉備一起去就說明了問題,諸葛亮肯定提出了反對,劉備生氣之下不帶諸葛亮一起“玩”了,所以把丞相留在了後方。

    ▲諸葛亮

    劉備是在關羽被東吳殺害一年後,稱帝的當年(公元221年)為關羽報仇而東征孫權。在劉備決定伐吳時,常勝將軍趙雲就出班勸諫:【 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劉備是這樣回答的:“孫權害死了吾弟,朕日夜思念,不報仇寢食不安。

    趙雲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陛下以天下為重。劉備介面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劉備不聽趙雲之言。

    有親們會問了,趙雲都能看透問題的實質,為何丞相諸葛亮不勸諫呢?我告訴你,不是諸葛亮不勸諫,而是在趙雲之前苦諫了多次,劉備只是不聽。

    ▲夷陵之戰

    劉備是有心機的人,他剛剛稱帝,急需“仁義”之美名,拿為關羽報仇為理由,能收到“名利雙收”的目的。既為關羽報了仇,盡了兄弟之義,又可以得到東吳的土地。還有一件事,就是他原來的夫人孫尚香不辭而別,劉備肯定懷恨在心,藉此機會消滅了東吳,然後把孫尚香搶回來。“失妻之恨”是心中永遠的傷痛,所以誰勸也不聽。

    就在劉備出征前一刻,諸葛亮再次上書,從天下形式和天象為劉備剖析伐吳的種種不利。劉備看罷擲表於地,這個舉動說明了劉備已經到了不耐煩的地步,對於諸葛亮向來尊敬有加的劉備,這次是忍無可忍了。諸葛亮只好嘆息退出。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被東吳都督陸遜打敗,幸虧有諸葛亮提前入川時佈下了石頭“八卦陣”,嚇退了陸遜,劉備得以狼狽逃回了白帝城。

    這時諸葛亮一看先帝成這個模樣了,大哭說:“若是孝直在,陛下何止如此”,其實這是丞相在自責,諸葛亮再“誠”忠也不會直接指責主公,只好轉移話題,用死人說事。講真孝直若在,也阻止不住劉備伐吳的決心。

    ▲白帝城託孤

    劉備此時幡然醒悟,責怪自己沒聽丞相之言,悔不當初,可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劉備連氣帶窩囊白帝城託孤後就死了。

  • 6 # 照張相叫茄子

    諸葛亮為何要提出反對意見呢?當時劉備執意要東征的時候,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反對,無非是默許了劉備的意見。

  • 7 # 鄺生24

    劉備夷陵之戰只帶一個老黃忠,是一次必定敗亡的戰爭,假若劉備戰死,政權將落在誰的手中?一目瞭然,諸葛亮怎會反對?

  • 8 #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肯定是想阻止的,我們不管是諸葛亮的政治上短視也好,還是他出於謀種私人目的也好,他都希望阻止劉備東征,但是諸葛亮此時的境況非常尷尬,他一直致力於鼓吹的“孫劉聯盟”,一直極力讚揚“引以為援”的江東孫權,已經狠狠的打了蜀漢一記耳光~奪了荊州,殺了關羽,連謀殺張飛的兇手都拿著張飛的人頭去江東領賞了,而他的哥哥諸葛瑾長期充當為孫權討要荊州的討債使者,並且跟隨呂蒙襲擊荊州,殺害關羽,還因為此功受封綏南將軍,侯爵,並且在呂蒙死後,接替呂蒙任南郡太守,總督荊州。不僅如此,諸葛瑾此時還代表孫權試圖跟劉備進行和平談判,說服劉備放棄殺弟奪州郡的大仇罷兵。此時諸葛亮再跳出來反對東征,你讓劉備怎麼看諸葛亮?讓他怎麼看你諸葛氏兄弟玩兒的這些把戲,你們兄弟二人串通一氣,一個鼓吹孫劉聯盟,一個帶兵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完了事還要說服我不出兵,不報仇?你諸老二究竟是想幹什麼?此時的劉備在盛怒之下僅僅“擲表於地”,已經算是客氣的了,整個蜀漢政權除了這個一肚子小算盤的諸葛亮,也就是被諸葛亮忽悠的傻趙雲敢出來勸劉備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諸葛亮要是再不識趣,那就不是碰一鼻子灰的事兒了,要是換個人,被劉備拿去祭了旗的可能性都有。不過,話說到這份上,還真不能不佩服蜀漢君臣的理智,劉備儘管對於諸葛亮,趙雲一肚子的不滿,但是在安排重大行動的時候,依然是不計前嫌,量才用人,任命諸葛亮輔佐太子監國,總理國事,保證後勤供應,趙雲年紀老邁,又對東征有異議,就讓他駐守江州(重慶),總督糧草,兼為後援預備隊。而諸葛亮,趙雲也沒有因此鬧情緒,依然是兢兢業業的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說明此時蜀漢的政治生態還是很健康的,這一仗打不打是政治問題,怎麼打,打的好不好是軍事問題,決定了要打所有人就必須按打的思路行事,這樣才能保證政治正確,這一點蜀漢君臣都做到了。

  • 9 # 陽光空氣和水的品質

    劉備,從登基大業,關羽張飛死後,憤然發起夷陵之戰,陸遜用另一把火,火燒連營七百里,基本伐孫吳主力損失殆盡。其一,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這是一句誓言,雖說當今社會,淡化了結拜感情,但在古代的結拜,有時勝過親兄弟,一路上,三人共患難,共生死,張飛關羽的死,對劉備的內心打擊之大,可想而知,關羽死後,已經激怒劉備,同時還奪了荊州,孫權又將首級送給曹操,以轉移視線。這時已經有很多朝中大臣相勸,本可有所轉機,沒想張飛的死猶如火上澆油。其二,劉備已經承繼大典,登基稱帝,效仿光武中興,拯救漢室,再延續幾百年。按照隆中對策,複製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秦川,戰長安,統一中原。對於隆中對,已經完成八成,而在八成的歷程中,朝中朝外文武官員都認為,是諸葛亮之謀略和治國安邦的能力才讓劉備坐上了皇位,而劉備也清楚這些流言蜚語,極力想在輿論上拉開戰事,極力想透過對外用兵展示自己的才能。告訴世人沒有孔明,照樣可以安天下。其三,諸葛亮是孫吳聯盟的締造者,一項主張此項國策,認為時機還沒有到,而劉備自認國力強大,攻打孫吳不在話下。其四,劉備此時稱帝,已年盡古稀,留給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如在有生之年不去奮鬥,根本見不到統一的那天。因此這幾個原因綜合起來,劉備必伐吳,而且不依靠孔明的力量,執意伐吳。

  • 10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一因為亮之兄在吳,二先前講過東發一將,兩邊伐魏,現不能衝突和矛盾,不好講。子龍領會,站出來替他講了,也說了不言語的馬超的意思,滅魏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演員一炮而紅,之後漸漸隱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