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講武堂

    最主要的是原因是拿破崙自己的野心,而不是傳統觀點中的歐洲封建國家對革命法國的圍剿。拿破崙的戰爭實際上要分成兩個部分看待,一個是起於1792年,終結於1802年的前兩次反法同盟,這是大革命時代的戰爭,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拿破崙逐漸從“波拿巴將軍”變成了“第一執政”,而在1802年到1814年,這是拿破崙掌權的時代,屬於“法蘭西皇帝”的戰爭,而這兩場戰爭法國都不是無辜者。就大革命時期,這場席捲歐洲的革命戰爭是法國主動挑起的,它最大的推動者是布里索和他身後的吉倫特派,1791年的國王出逃事件撕裂了整個法國,也讓革命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到了年底布里索和他的同僚開始鼓吹戰爭,他們打出的口號是“戰爭能夠讓國家新生”,他們甚至宣稱戰爭能夠拯救通貨膨脹,而羅伯斯庇爾則是最堅決的反對者,他一方面害怕革命事業被敵國推翻,另一方面則害怕拉法耶特會通過軍功建立軍人獨裁——這一點上他很敏銳,卻也想多了。布里索和羅伯斯庇爾這對昔日的戰友在雅各賓俱樂部日夜進行辯論,但是由於羅伯斯庇爾自己提出的自我否決提案(制憲議會議員不得入選立法議會),他現在遠離了國家權力中心,最終1792年4月,布里索向神羅皇帝宣戰。這場戰爭持續的比布里索本人的生命還要漫長,而接手這個爛攤子的則是反對這場戰爭的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開啟了全國性的戰爭動員,使法國挺過了最艱難的1793年,然而這場戰爭同樣比羅伯斯庇爾的壽命更漫長。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拿破崙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戰爭英雄,伴隨著他在義大利的偉大勝利,到了1797年,除了英國以外,法國幾乎和他所有的對手達成了和平,而到了1801年,隨著“大革命最大的敵人”皮特辭去了英國首相一職,這場開始於布里索時代的戰爭終於畫上了句點,而此時的拿破崙也成為了“第一執政”。然而之後戰爭再起的原因,甚至不是布里索所宣揚的“革命”“國家”“民族”“自由”,而是一個非常封建主義的問題——拿破崙自封為義大利國王,這惹怒了弗朗茨二世皇帝,於是拿破崙時代的漫長戰爭又開始了,並且一直持續到帝國終結,在這一過程中,拿破崙並非沒有機會停手,在1807-1809年歐洲的君主們逐漸認可了這位皇帝,但是他難以滿足的野心最終吞沒了自己和整個帝國。關於拿破崙與革命戰爭,傳統上有很多敘事是存在問題的,比如一開始提到的“封建君主圍剿革命法國”,實際上自大革命爆發以來歐洲各國大多持觀望態度,即使是在路易十六寫信邀請他們攻打巴黎之後,大革命引起的混亂更多體現在思想界,比如柏克與潘恩之間的大辯論——柏克在那時就預言了這場革命的結局是軍人獨裁。最終,布里索主動打破了法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微妙的平衡。另一種敘事是,拿破崙戰爭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戰爭,因此是進步的。誠然,在法中國人來到比利時時,確實廢除了那裡的封建稅收、貴族特權,但是也強迫他們承擔法國的軍事開支,在當地進行了廣泛的掠奪,甚至將他們不斷貶值的指券也帶到了比利時。實際上,在大革命剛開始時,比利時人確實效仿法國成立了比利時合眾國,但是很快被利奧波德皇帝征服,彼時的他們曾求助於法國,但是那時的革命者並不想延續王朝時期的外交。有一種觀點認為拿破崙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博愛的革命價值,這種觀點也不說錯,因為比利時、荷蘭的民族主義正是在“抵抗拿破崙”的過程中形成的。

    而是他主動將逐漸穩定的法國重新拖入戰爭,即使考慮到拿破崙的野心,當他在1807年達到個人權勢巔峰的時候,Continental國家也逐漸認可了拿破崙皇帝的地位,甚至被迫認可了他的戰爭成果,然而拿破崙自己從未得到滿足,最終拖著整個帝國走向了覆滅。

  • 2 # 啊潘啊

    這個問題拿破崙三世就曾經回答過,他的觀點似乎不如本問題下的知友那麼深刻。因為他沒好意思把拿破崙的窮兵黷武完全歸咎於歐洲各國的干涉和階級鬥爭。在總結“波拿巴主義”的時候就路易拿破崙皇帝指出,拿破崙一世的理想是解放歐洲各民族,然後由法國領導它們。也就是“進步的法國領導之下的進步的歐洲”。但路易拿破崙也承認他大伯違背了這一理想,把進步的法國領導解放的歐洲變成了波拿巴家族領導被分割的歐洲。這之間的差距才是拿破崙窮兵黷武的真正原因。從法國的角度說如果拿破崙領導的法國是為了奪取法國的“天然疆界”也就是“萊茵河邊界”,那1801年《呂內維爾合約》已經實現了法國的目標。如果拿破崙要以法國的自然疆界為基礎和俄國瓜分歐洲,那他就應該好好當一個霸權主義者,面對現實承認俄國的強國地位,不要把手伸到波蘭去搞華沙大公國。如果拿破崙真想以法國為基礎重塑歐洲秩序解放歐洲,他就應該實現各民族的統一和解放。可他自己又是拿破崙皇帝!他統治之下沒有統一過任何一個民族。他從德意志撕下一塊給自己的妹夫建立貝格大公國,然後又剪下一塊給自己的弟弟建立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為了讓妹夫開心他又把他送去當那不勒斯國王。義大利、德意志在拿破崙到來以前是破碎的,在拿破崙統治之後依然是破碎的。拿破崙為什麼和歐洲各國君主貴族結下了不死不休的仇恨?不是因為他要推翻這些君主和貴族,而是他要讓波拿巴家族和他身邊的那些追隨者、投機客取這些君主貴族而代之,成為魚肉歐洲人民的寡頭集團。拿破崙以革命的繼承者自居卻處處像專制君主看齊。法國的歷代國王都沒掌握過拿破崙這麼大的權力。他要實現公民權利卻封了一大票貴族。正是在他統治時期法國貴族幾百年來形成的貴族內部的平等被一掃而空。路易十六的弟弟可以滿足於伯爵爵位,但拿破崙的元帥如果不是公爵就顯得戰功不夠多。而在公爵成群之後拿破崙又冊封了一大票親王!真是革命極了!永遠別忘了利希滕貝格的格言他說“法中國人來之前說他們愛全世界兄弟姐妹,來了之後他們只愛姐妹不愛兄弟!”這就是革命和拿破崙戰爭裡法中國人的本來面目。你們可以說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是反抗革命的愚昧的蠢動。但我要說這些戰爭反對的也不是什麼革命和進步。他們反對的單純是波拿巴家族取代傳統的統治者而已。沒有什麼人會愚昧到反抗自由和進步,只有當打著自由和進步的旗號的人其實是一群強盜、流氓、更大的專制者的時候,人們才會聯合起來把他們和他們手裡騙人的旗幟一起踩在腳下!

  • 3 # 冬哥白話

    18世紀末法國發生革命,1791年法國王路易十六想要逃亡國外,被巴黎群眾抓回,1792年春,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出兵進攻法國,從此法國就開始了自己也無法停下來的戰爭,直到最後拿破崙戰爭結束。法國革命不斷變化,革命黨各派交替,保皇黨一直想復辟,即便是有短暫的和平,也不會持久,因為有法國宿敵英國的存在,英國總會提供資助去建立新的反法同盟。1799年拿破崙擔任法國第一執政,他想和俄國、奧地利講和,但這兩國在英國的支援下拒絕了拿破崙。拿破崙只好於1800年翻越阿爾卑斯山去征討奧軍,1801年,奧地利投降,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1805年,拿破崙又打敗了由俄、奧、普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如此這般歐洲國家先後組織了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只能不停的戰爭,終於以英國為首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了拿破崙。拿破崙雖東山再起,但還是敗在滑鐵盧戰役。

  • 4 # 流年Leoyoe

    拿破崙傳統觀點從未將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圍剿視為拿破崙戰爭的最主要原因。實際上,對1804年以後的戰事,傳統觀點一直將其視作拿破崙為維護資產階級和自身利益發動的資本主義掠奪戰爭。“如果“資產階級”比“皇帝”重要,那英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應該是法國最堅實的盟友”是不合邏輯的。

    拿破崙有很多次機會停下他的戰爭機器,甚至在徵俄失敗,甚至在萊比錫失敗之後,他依然有機會保住自己的皇位和部分勝利果實(其實小編覺得徵俄失敗以後梅特涅給的和平條件真心可以了,換小編肯定簽了)但是他沒有,他選擇瞭然而我拒絕資產階級並非天生就是全球性的、聯合的。資產階級之間的常態,是為爭奪市場和生產資料而開戰,並爭奪霸權。資產階級比皇帝更重要的結果,是使得本國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因此若資產階級比皇帝重要,則英法更應該開戰,此兩國在Continental、非洲和加勒比海爭奪海路、原材料和市場已數百年。然而之後的七月王朝,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代法國越來越資本主義化,同時在海外開啟大擴張奪取海路/原材料/市場的時候,英法卻進入了征服者威廉之後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反倒是在海外擴張極其有限的德國成了英法共同的敵人。因為新興的德意志決定奪取傳統上被英法英法控制的海洋利益。

    英法的利益劃分框架已經基本確定,但新興的德意志卻決心挑戰這一框架。在德意志帝國建立時,儘管德中國人在海外擴張的既定成果有限,但他們正在嘗試從英中國人手上奪取海洋戰略利益。到了1890年代,清醒者應都可以看出,擁有二十多艘主力艦和數十艘巡洋艦並正在不斷擴軍的德國公海艦隊,比起已經戰略緊縮,轉向綠水學派的法國海軍更具威脅性。

    可言蛋糕原本由英法平分兩塊,儘管法國的份額已日漸減少,但對於英法而言,比起傳統上分走蛋糕的對方,欲多分一杯羹使蛋糕分為三塊的德意志顯然更為值得打擊。何況在爭奪海洋利益的同時,德意志也欲奪取傳統上多由法國控制的Continental地緣霸權。本質上,挑戰既定框架的新興資本集團比既定框架內的傳統對手更加可恨。聯合國五常也是如此,五常雖互鬥多年,但若有國想要廢除五常,顯然會遭五常暗合反對。

    現在覺得這可能就是傳奇的人才會做出的選擇吧,像個政治家一樣做出理性的選擇就只會得到理性的歷史地位,而傳奇人物總是在偉大事業的頂峰的時候突然去世(例如亞歷山大和凱撒)或者偉大事業一度成就卻最終自我失之(例如漢尼拔和拿破崙),奧古斯都和源賴朝在千年之後人民心中的形象總是比不上凱撒和源義經的。新的體制到來時雄主並不清楚他的極限所以會盡可能的嘗試與征服而到了後世雄主們清楚地瞭解到自己不可能將勢力擴充套件到中亞所以也就不會進行這種沒必要的嘗試。

    考慮了一下,如果非要從巨集觀背景的角度進行解釋的話,那麼大革命所帶來的的動員模式的變化可以說徹底的改變歐洲的軍事規模,然而由於此時這架戰爭機器剛剛被建立起來,沒有人能夠了解他的極限,所以當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掌握這臺機器時,說到將國家的戰爭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東征西討,然而輝煌背後是對國力的透支,最終導致帝國受到不可逆的損傷的典型代表的話,乾隆應該榜上有名?

  • 5 # 天寧閣

    拿破崙不停地打仗,主要為了鞏固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和一系列軍政奇蹟,由於相關條約讓法國迴歸革命前的領土權,解放周圍的附庸國,而拿破崙不接受議和條件,他寧願不作皇帝,也不要一個只有舊界的帝國。他創造了無比燦爛的輝煌,瞬間即逝。

    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並佔領亞歷山大。1799年10月,拿破崙回到了法國,被當成大救星歡迎。11月9日,拿破崙以解除雅各賓派過激主義威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藉口,發動兵變,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務。

    1804年11月,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自己將CROWN戴到了頭上,開始了為期15年的獨裁統治。

    拿破崙對內打仗,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對外打仗,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對外擴張更是打仗,發動了系列的拿破崙戰爭,成為了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整個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都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蹟,不過這種輝煌瞬間即逝,短命的。

    他5次大破英、普、奧、俄等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了50多場大型戰役,他發動的戰爭太多了,所以人們把1803年—1815年法國爆發的戰爭,都叫拿破崙戰爭。拿破崙不停地打仗,主要為了鞏固拿破崙帝國,由於相關條約是讓法國迴歸革命前的領土權,解放周圍的附庸國,而拿破崙不接受議和條件,他寧願不作皇帝,也不要一個只有舊界的帝國。

    在馬倫哥戰役,拿破崙部隊2.6萬餘人,梅拉斯部隊3萬餘人,奧軍稍佔優勢。開戰不久,拿破崙敗局已定,梅拉斯勝利在望,便派人前往維也納報捷。

    幸虧德賽將軍率部及時來援,拿破崙轉敗為勝,奧軍損失9400人,法軍損失5800人。德賽將軍被敵人子彈擊中,當即陣亡,拿破崙趕到現場,為德賽流下熱淚。這是拿破崙畢生最引以為傲的馬倫哥會戰,保住了法國的革命政權。

    在奧斯特里茨村,法國軍隊7.3萬人,拿破崙運用指揮技巧戰勝了俄羅斯、奧地利聯軍8.6萬人,使得第三次反法同盟傾刻瓦解,奧皇帝被迫取消封號。

    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拿破崙以18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等國34萬聯軍苦戰,反法聯盟死傷5.4萬人,法軍死傷3.7萬人。拿破崙敗陣返回巴黎,元老院宣佈廢除拿破崙的帝位。

    1814年3月,反法同盟軍佔領巴黎,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拿破崙必須退位。拿破崙希望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他只得宣佈無條件投降,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帝國滅亡。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逃出小島,他率領700個士兵打回法國。拿破崙一路發表演講,宣佈自己將給法國帶來和平,不再實行專制統治,不再向外擴張,改為君主立憲制,確保人民的自由。原本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支援拿破崙。

    拿破崙回到巴黎時,已擁有14萬人正規軍和20萬人志願軍,路易十八聞風逃跑, 拿破崙東山再起。

    6月18日,拿破崙的224門大炮向英軍發動了猛烈進攻,威靈頓頑強抵抗,始終堅守著陣地。傍晚,普魯士軍隊擺脫了法軍的尾追,按計劃趕到了滑鐵盧,猛攻法軍的右翼。威靈頓乘勢轉入反攻,法軍大敗,傷亡3萬多。拿破崙逃回了巴黎,再次宣佈退位。

    拿破崙再次被流放,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病逝。

  • 6 # 豫北小飛俠

    一個革命者或者野心家的標籤完全無法概括拿破崙,而一個“傳播革命思想,捍衛革命果實”或者“野心膨脹”也是無法充分解釋拿破崙的擴張目的的。拿破崙本人思想多變且複雜,在其16年的執政生涯中,不同的戰爭背後也是有著不同的邏輯的。

    而在捍衛法國革命之後,對萊茵和義大利的侵略,則更像是法國霸權主義傳統的延續。首先,從Continental強權政治的角度來考慮,萊茵和義大利本就是法國曆史上擴張的兩個傳統的方向(另外一個是低地,但是在拿破崙上位前已經被法國佔領)。

    從查理八世到弗朗索瓦二世,法國為了向義大利擴張幾乎同全歐洲的打了半個世紀。而從黎塞留以後,法國也一直把干涉、滲透萊茵地區,在法國與中歐強權之間建立緩衝帶作為既定國策。

    不論是正統君主路易十四,還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國民公會,亦或是僭主拿破崙,只要有機會,都會不遺餘力地向萊茵和義大利擴張,並且寧願為此承受全歐洲遏制的代價。從這個角度上說,拿破崙只是黎塞留和查理八世政策的執行者。

    入侵西班牙,毫無疑問,是基於個人野心和家族私利的決策。這一點沒得洗,西班牙在1808年之前已經是法國最恭順的盟友了,把國王換成約瑟夫除了給波拿巴家族多了一個王冠沒有什麼好處。這個又蠢又壞的決策是拿破崙自掘墳墓的開始。

    入侵俄國,主要是為了維持大陸封鎖政策,而大陸封鎖政策是拿破崙為了戰勝英國所選擇的戰略。在這裡,我們需要把拿破崙戰爭看作是從1688年開始的英法百年爭霸的謝幕高潮。

    遠征埃及的中止代表著取道中東進攻英屬印度的設想落空,特拉法爾加的失敗標誌著直接從海上進攻英國本土也不可能。在英國握有廣袤殖民地,統治著海洋貿易的情況下,被英國封鎖侷限於Continental的法國在物質資源上是不可能與英國匹敵的。所以拿破崙只能採取全歐對英經濟封鎖,迫使英國讓步的“大陸封鎖”政策。

    為什麼入侵俄羅斯

    入侵俄羅斯,也是為了讓俄羅斯接受對英封鎖。畢竟沙皇統治下只要有一個口岸對英國開放,英國商品就能被走私到歐洲任何一個角落。所以,入侵俄國也是爭霸戰爭的一個合理延伸。只要法國不能接受同英國競爭的失敗,就不得不裹挾歐洲大陸與英國打經濟戰;當俄國試圖阻止法國的努力時,拿破崙也就必須要向莫斯科發起那場死亡遠征。

    總之,革命需要、爭霸傳統、個人私利種種動機,都把拿破崙和他的法國推向了戰場。在馬倫哥和滑鐵盧,他自然是捍衛法蘭西革命成果的英雄;在奧斯特里茨和耶拿,他是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的後繼者;而在薩拉戈薩,拿破崙可能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和科西嘉暴發戶。

    ======================================================

    遠征俄國的戰爭,本來是現代最聞名的戰爭,因為這是明智的、為了真正利益的戰爭,是為了全人類的綏靖和安全的戰爭;它純粹是熱愛和平的穩妥的戰爭。那場戰爭是為了一個偉大的目的,為了意外事件的終結,為了安定的開始。新的境界,新的事業正在出現,全人類的安寧幸福和繁榮昌盛正在出現。歐洲的制度已經奠定,剩下的問題只是進一步建立起來。在這些大問題都得到滿意解決,到處都安寧下來之後,我也就有我的國會和神聖同盟了。這些觀點是他們(指維也納體系下的君主國)從我這裡竊取的。在這次各國偉大的君主會議中,我們應當像一家人一樣討論我們的利益。並且像管帳先生對主人那樣向各中國人民提出彙報。

    按這樣去做,歐洲一定很快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一個人不論去何地旅行,就如同進入共同的祖國。我呼籲所有的河流供所有人航行,海洋公有,龐大的常備軍一律縮編成各國君主的近衛軍。

    回到法國,回到偉大、強盛、瑰麗、和平、光榮的祖國,我要宣佈,她的國界永遠不變;未來一切戰爭,是防禦性的;任何擴張都是與民族利益背道而馳的;我要會同我的兒子掌管帝國政治,我的獨裁要結束了,他的憲政就要開始……

    巴黎將要成為世界的首都,法中國人要成為萬中國人民仰慕的物件!……

    到那時候,我將利用我閒暇與晚年,在皇后陪伴下,在我兒子受皇家教育期間,像一對真正的農村夫婦一樣,駕著自己的馬車,暢遊帝國各個角落,接受訴狀,平反冤獄,在各地傳播知識,施捨恩惠。

    當然,這一段寫於聖赫勒拿的自述,可能和所有政治人物的自傳和日記一樣,帶有為自己辯護的私貨。不過這不妨礙我們從中看出拿破崙的理想(或者說野心)。

    拿破崙希望建立一個泛歐羅巴的邦聯,整合並統一歐洲。

    而在這個過程中,法國需要起到一個主導和核心的作用。其實這樣的思想在亨利四世時代就已經提出,後世的戴高樂也是秉持著通過融入歐洲來讓法國偉大的思想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程序,可以說並不是一個純粹天馬行空的幻想。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者中同時盛行著法蘭西民族優越論和國際主義兩種傾向。一方面,革命者在民族主義的熱情下希望追求法蘭西民族在全歐洲的優勢地位,同時,革命思想又需要承認各中國人民的自由權利。兩種傾向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就是,法蘭西需要通過把德意志人、義大利人、波蘭人從專制君主和外國入侵者手中解救出來,帶領各民族獲得解放,最終建立各民族之間的聯邦並實現法蘭西的偉大。

    拿破崙對歐洲體系的設想,其實就是基於這種願景,他整合義大利和萊茵,解放波蘭,不得不說是帶有這樣的目的的。不能因為說拿破崙沒有統一義大利,或者給自己的親戚在萊茵搞了個王冠,就否定他整合歐洲,解放一些民族的功績。

    當然,人們很快就會發現,追求法國優勢的沙文主義和支援各民族解放的普世價值內在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而當兩者衝突時,拿破崙站在了沙文主義的一邊,最後也會被其它諸民族在“民族之戰”中擊垮。半個世紀以後,拿破崙三世在模範他的伯父的時候,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最終也因此敗在了團結起來的德意志人手中。

    其次,拿破崙的底色仍然是個革命者,並且至少在原則上是認同憲政民主的。

    他所試圖給全歐洲施加的秩序,是大革命的精神而非舊時代的殘留。當然,他自述中說的還政於民之類的話,可能只是失敗者給自己臉上貼金。不過在他在位期間的實際操作中,被強加給萊茵、低地、義大利的憲法都是帶有進步色彩的。哪怕是在他帝制晚期野心膨脹入侵西班牙的時候,他也迅速廢除了西班牙的貴族和教會特權,甚至一度贏得了西班牙自由派的支援。

    當然,拿破崙開倒車了,但是沒有必要因為一個人“不夠革命”而把他開除出革命者的行列。要知道,在拿破崙去世半個世紀之後,歐洲第一個穩定的民主共和制國家才被建立起來……在我們看來是開倒車的行為,可能在當時只是給超速行駛的車踩一腳剎車。

    最後,不得不提出,雖然拿破崙刻畫了這麼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但是他在構建他所設想的Continental體系時摻雜了太多的私利。作為一個科西嘉人,他過於重視家族利益。所以才會肆意把王冠分給自己的兄弟和姻親。不過,鑑於貝爾納多特當上瑞典國王后迅速和拿破崙翻臉,除了自己那幫不成器的兄弟、養子、姻親,拿破崙可能也找不到別人去威斯特伐利亞、荷蘭、那不勒斯給自己當代理人。

    在這種背景下,執念於均勢的英國必然會利用其海上優勢和巨大的財富不斷支援歐洲大陸的反拿破崙勢力,重視正統的且利益受損的奧地利普魯士一旦有機會必然會加入反法同盟,德意志、西班牙、義大利的民眾在民族情緒的推動下也不會歡迎法中國人的統治。

    拿破崙只能像古典時代的征服者一般,寄希望於用武力擊敗所有對手之後在軍事威壓下推動他的整合大業。而這也註定了他最後的失敗。

  • 7 # 史洞大開

    歷史上,對於拿破崙的失敗,許多人將其歸咎於貪婪。因為如果拿破崙不是一心想要征服歐洲,不停的擴張就不會失敗。其實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拿破崙為什麼要不停的打仗,因為他要對抗「反法同盟」不斷的出現。

    為何會有「反法同盟 」的出現,首先我們要先談到拿破崙的崛起的時代背景,拿破崙是在法國大革命中成長和崛起的,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就是強調:自由平等與法治,並且限制王權的橫行專制。

    而當時的歐洲名義上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實質上它是由三百多個小諸侯國組織而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割據,在各諸侯邦國之中,王公貴族橫行霸道,教會僧侶飛揚跋扈,廣大農民處於農奴地位貧窮困頓。

    而拿破崙要宣揚法國大革命的理念,這與當時歐洲的封建秩序的統治階層--各諸侯邦國的王公貴族利益嚴重衝突,這就導致「反法同盟」的產生,不斷要與拿破崙對抗。

    我們接下來談拿破崙不停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反法同盟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使得歐洲這些君主制國家感受到了威脅,生怕類似的事情會在自己國家上演。所以他們組成同盟,決心撲滅這場革命。當時的拿破崙還只是法軍一個小小的少校,而他也正是通過與反法同盟的戰爭,而逐漸攀上高位,最終成為法國共和國的領袖。

    而後緊接著,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西元1800年拿破崙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擊敗義大利,取得馬倫哥戰役大捷,從而獲取了歐洲大陸的戰爭主動權,迫使奧地利屈服,最終使得第二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所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拿破崙乃是身不由己,其面對的是意識形態的對立,是因為有「反法同盟」存在,他必須要打。

    那麼之後拿破崙改組共和國為帝國,法國的大革命宣告結束,大家沒有了這種階級對立。此時為何還會發生衝突呢?

    矛盾其實主要出現在奧地利與英國這兩個國家身上。首先是歐洲大陸上的奧地利,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是以Continental霸主自居,他們和同樣稱雄Continental的法國有著最為實際的領土爭端。總之,作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奧地利和法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即使是在拿破崙稱帝后,奧地利依舊參加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而另一個拿破崙頭痛的國家英國,它素來奉行大陸均勢政策,他們決不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如果有那就將他們瓦解掉,才能保證英國的安全。相比隔海相望的英國以及遠在東歐的沙俄,奧地利離法國太近了,隨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失敗,奧地利被拿破崙制服。

    如果此時拿破崙見好就收當然對法國有利,但前提是英國不插手,但是老謀深算的英國顯然是要繼續插手歐洲事務。而拿破崙執政時期的法國,除了海島英國,已經是打遍Continental無敵手。等到1804年拿破崙稱帝,法蘭西帝國已經稱霸Continental。此時拿破崙不僅僅是法蘭西帝國的皇帝,他還是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和瑞士聯邦的首領。在那個殖民時代,拿破崙除了擁有法國的殖民地意外,荷蘭、西班牙這些老牌殖民國家的殖民地也通通收歸法國所有。

    很顯然照這樣情勢下去,法國的實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國。拿破崙想要擊敗英國海軍,但在英國納爾遜將軍指揮下的英法 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擊敗了法國海軍,當時法國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主帥維爾納夫和18艘戰艦當場英軍俘獲,從此法國無法在海上與英中國人對抗。於是乎我們看到,英國一次又一次的組織起反法同盟,找拿破崙的麻煩。

    到了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再起,這一次和之前不一樣,發動者乃是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手下敗將,其不甘心失敗,乘著當時西班牙內亂的機會,想給法國來個致命一擊。這次普魯士被打的近乎亡國,奧地利也被拿破崙擊敗,被迫割地求和,這一次奧地利被徹底打趴,選擇用聯姻的方式來臣服拿破崙。

    此時的拿破崙在走上了人生巔峰,統治著幾乎整個歐洲大陸。但算下其實就還有兩個對手,一個仍是英國,另一個則是俄國。拿破崙如果見好就收也是選項之一,但其必須要和英國講和,或者取得沙俄的合作。但是這兩個國家,顯然不願意與拿破崙握手。首先英國還是採取歐洲強權均衡政策,不希望法國一家獨大。而俄國長期被排擠於歐洲之外,但隨時保持介入歐洲事務的野心。

    總之,這兩個國家,拿破崙必須要搞定一個,否則就是面臨著雙線夾擊的威脅,再加上被征服的普魯士、奧地利這些國家,本來也都不是真心臣服,一旦停下來,免不了作怪。由於之前海戰的失利,拿破崙對於征服英國沒有優勢,於是選擇了俄國下手,結果我們都知道,西元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遭遇寒冬軍事大敗。

    但此時的拿破崙還未徹底的走向失敗,於是英國再一次組織第六次反法同盟,挑唆拿破崙昔日的小弟們,奧地利和普魯士先後反叛,拿破崙最終走向了失敗。而後拿破崙雖然有過短暫復辟,但又是英國組織第七次反法同盟-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將拿破崙擊敗。

    最後總結,對於拿破崙來講,他雖然是劃時代的人物,但卻也逃不了時代的限制,在當時環境下能否不打仗,不是他完全能夠決定的,面對「反法同盟」不斷的挑戰,他必須一次又一次的戰鬥,而老謀深算的英國存在,更是拿破崙最終失敗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今社會,我們還需要縫縫補補過艱苦的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