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後歷史愛好者

    我也比較喜歡曹操,小時候看覺得曹操是個奸臣,大漢國賊,

    而劉備仁義忠厚,禮賢下士,重情義,三顧茅廬,更與諸葛亮上演了一出明主良相,為二弟三弟興兵伐吳,最終含恨白帝城,這是不是很讓人喜歡,我也喜歡

    慢慢大了,再看曹操,會發現曹操個人魅力非常渾厚,就是能力很強,他算是白手起家,劉備是靠合夥人,他不同,

    他抗打擊能力很強,宛城之變,西涼馬超之戰,赤壁之戰,可謂每次都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給他打一瓢水,人生多次大起大落,而能笑到最後,史書上說曹操這人沒事喜歡哈哈大笑,性情豁達

    曹操有文采,做了好幾首詩,其中一首還上了教材傳承千古,有才吧

    曹操有謀略,我們現在對曹操評價是謀略家,軍事家,政治家,說明曹操政治軍事謀略一流

    再看曹操那就“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這句在當時可是驚人之語,和劉備的仁義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但是人家不用仁義一樣聚集一堆能臣武將,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以細品會發現曹操很牛

  • 2 # 霞客818

    有一句話說的好,大家可以感悟一下,看看對不對?20歲的人喜歡諸葛亮,30歲的人喜歡曹操,40歲的人喜歡司馬懿,50歲的人喜歡劉備。下面我們具體講一下

    因為在20歲,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社會,對社會不是太瞭解,沒有經歷過打擊,沒有遇見過坎坷,總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一個世界。不服輸,不認慫。

    可是到30歲就不一樣了,30歲這個年齡段是壓力最大的,感受到了世界的殘酷,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也慢慢的體會到了自己是多麼的渺小。以前的年少輕狂到現在來講都是笑話。自己沒有任何能力能改變世界。在這個年齡段,我們也希望自己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也希望像曹操一樣,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能讓我們減輕一些壓力,少奮鬥幾年。

  • 3 # 陽光舊事錄

    因為兒時少不經事容易聽人宣傳,而年長時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小時候喜歡劉備多是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各種資訊源依然抱有自古以來“尊劉抑曹”的傳統,而我們此時學習能力強,思考能力差,便一股腦的接受了。

    比較知名的莫過於:

    1.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明顯的神話劉備的蜀漢陣營,而猛黑曹操,無奈僅憑你怎麼黑,文治武功、絕代梟雄、個人魅力爆棚的曹操的成就就在那裡,黑是黑不掉的。

    2.戲劇,尤其是京劇裡的臉譜化形象: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 戰長沙

    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啊....

    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個陰險狡詐、吃人抽筋、戰場無能、被神諸葛算計、對關公跪地求饒的鼻涕蟲形象!

    3.家庭長輩薰陶

    這一點不得不提,因為很多讀書不多的長輩們真的是完全的“尊劉抑曹”的,畢竟有傳統的思想價值在裡面。

    那為什麼年長後我們反而更喜歡曹操了呢?

    1. 曹操個人魅力爆棚!這點事毋庸置疑的。他的魅力在當時都受到了認可!

    比如:揹著董卓逃出東都,一路逢凶化吉;董卓遷都,諸侯逡巡不前,曹操帶領自己隊伍追擊;青梅煮酒,評點英雄;快意恩仇,屠滅徐州;以弱勝強,力戰袁紹;橫槊賦詩,意氣風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兒女情長,臨死話家常。真性情,真動人!

    歷史畢竟不是小說,在歷史書上我們看到了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曹操,在曹操的作品中,我們讀到了慷慨激昂、意氣風發和雄心壯志,這些已經足夠洗白兒時的曹操印象。

    3.自主思考

    終於,我們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在一股腦的全盤接受別人灌輸的想法,這時再讀曹操,我們看到的是一代英豪,有血性的漢子,有力量的統帥、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有真性情的家人!

  • 4 # 新莽傳奇

    第一次接觸歷史人物的時候,接受的基本都是主流觀點。對劉備和曹操的評價就是忠和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中核心就是“尊劉抑曹”。曹操的所作所為都是錯的,劉備的任何表現都是對的。這是緣於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所導致的結果。三國的衍生品太多,電視劇、電影、動漫等等也是讓大家覺得劉備仁義、曹操奸詐。這些作品基本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作為正史的《三國志》的影響力在民間遠沒有《三國演義》影響大。令大家都覺得後者才是真正的歷史。作者寫書是必須要設定人物的框架、人物間的對比衝突等等。這就有作者的主觀意識在裡面。那麼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有很強的傾向性。作品如果不出名那麼也就湮滅於歷史中,如果出名了那將極大的影響很多人。《三國演義》恰恰是後者。統治者的需要曹操歷史上並沒有代漢。但是他做為漢丞相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說是“無皇帝之名,行皇帝之實。”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皇權與相權一直都是中國歷史中權力博弈的主流。皇帝通過多種設計將相權削弱。例如:隋三省六部制、明的內閣制、清上書房和軍機處等通過削弱相權或者不設宰相來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如果不貶低弱化曹操就會讓更多的人以曹操為標杆。這將大大威脅皇權的穩固、家天下的穩定。歷史認知的進步歷史的認知也是不斷髮展的。這與我們成長過程對事物的看法也是變動的。思想的解放,資訊傳播媒介或者平臺越來越多元化。使得人們能夠接受到大量的資訊、觀點。從而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和評價都會發生變化。我們解讀歷史人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結論也會不同。

    我們接觸劉備和曹操的評價時都是聽或者看三國之類的書籍。那麼這些客觀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資訊多了,那麼會出現繼續堅持觀點或改變原先的看法。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 5 # 風過耳浪淘沙

    在中中國人傳統的文化認知中,劉備代表著正統、道德、信義、仁厚。曹操代表著狡詐、奸雄、智慧和雄才大略。

    小時候受書本的影響,注重道義,更喜歡劉備。

    長大了受人生閱歷的影響,才明白處事之道當如曹操那樣充滿謀略,人生的贏家,非曹操莫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如何擁有良好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