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湘vlog
-
2 # 肯定式教養
不要武斷的把孩子定義為“小氣”。如果你瞭解兒童的心理發育規律,你就會明白,對於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小氣”是正常的,是天生的,不小氣反而才是有問題。
為什麼小孩子小氣是正常的呢?首先父母應該要明白小氣是人的本性。
心理大師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能,是人最原始的慾望。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只有一個準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慾望。比如人們看到美食就想吃,看到美女帥哥就興奮,這都是人的本我在起作用。
超我是良知,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比如扶老奶奶過馬路、救死扶傷這都是超我的作用。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協調統一的結果,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比如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拿,但是超我的道德功能會告訴我們“這是別人的私人物品,你不能動。”於是我們就控制了自己想拿的衝動。
在這三部分中,本我是出生就具有的,而超我是後天不斷教育的結果。
對於年齡幼小的孩子,他們因為來到世界上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各種道德規則並不瞭解,因此他們也就沒有形成超我部分,所以孩子的行為主要受本我的控制。他們此時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本能慾望,所以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要,不給就又哭又鬧。
而分享顯然不是人的本能,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是社交化的產物,屬於超我部分。所以這階段的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分享了。
只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社交活動的增多,孩子才能學會交換,意識到分享可以幫助他們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時候孩子才能學會分享。
-
3 # 雲彩教養筆記
孩子總是不分享玩具,家長認為就是孩子小氣,其實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01.0-6歲的孩子,不會分享,真的不能說成小氣或自私。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孩子在一起玩時,家長總是強迫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跟別的孩子分享,特別是看著別人的孩子把玩具給自家孩子玩時,要是孩子不分享,家長就會覺得得孩子小氣。
其是,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
比如說玩具,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對家長來說只是個玩具,他可能只會和想分享的人分享,分不分享是孩子的自己的權利。
家長能把自己車子,錢能隨便跟一個人分享嗎?
所以,有時,是我們太不尊重孩子了。
在傳統的概念裡,玩具就是要分享的,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
實際上,想象一下,如果你喜歡的東西,錢和車,別人說他想玩/看,或者乾脆一把搶走,什麼感受?
所以,當孩子目前不想分享的時候,想想如果是自己會怎麼樣,然後理解孩子不分享是種正常的行為,而不是貼上“自私”的標籤。
02.要讓孩子分享,我們首先明白什麼是分享?真正的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歡的物品、特定的情感體驗以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分享的過程。
分享是自願的,發自內心的,是一個愉悅的過程,而不是出於面子或者必須。
分享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分享意識是孩子能夠與同伴良好交流、進行社會性活動的基礎。
孩子的分享過程就是與同伴交流的過程,能建立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03.其次,要讓孩子分享是要建立在“物權意識”的基礎上。孩子2歲以前,還分不清我的,他的,只要喜歡的東西就會自己去拿,
2歲以後,孩子慢慢的才會分清你的,我的,他的概念,這就是“物權意識”的建立。
3歲,孩子各方面能力快速發展,特別是社會交往能力又為明顯。孩子產生強烈的社交願望,這時,分享才會真正的開始發生。
所以,孩子不分享玩具,不能隨便就給孩子貼“小氣”“自私”的標籤。
-
4 # 糖小果成長日誌
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和小夥伴分享玩具,並不是大人們認為的“自私”、“小氣”,而是一個規律:先獨佔、再分享。我認為,這是一個人類發展的很自然的一個規律。還有些時候,孩子並不理解“分享是什麼”,他們往往會認為,這個東西別人拿走後就最終不會回到他的手裡。
在孩子兩歲半左右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產生自我的一個概念,開始意識到這個東西是自己的,隨即就會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這個時期就是我們大家經常說到的“物權敏感期”。而這個階段,一般情況下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般情況下會持續到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在這裡,我想重點和家長朋友們說一下,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一個固定的定義,再往後想糾正就很困難了。
這一階段,作為家長沒有必要硬性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分享,可以慢慢的適當地去引導孩子去試著分享。舉個例子,糖小果奶奶過生日,我買了蛋糕回家,她以為是買給她的(平時很少讓她吃甜的東西),很開心的就要去開包裝,我直接告訴她這個是買給奶奶的,如果想吃需要得到奶奶的同意,因為是奶奶的所以需要奶奶給多少吃多少,不可以自己決定吃多少。在她覺得吃的不夠的時候,就告訴她就像她自己的東西一樣,家裡其他人想要或者想用的時候,都會徵求她的同意,然後才回去拿。這樣讓孩子先理解物品的歸屬,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讓他們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隨便用的,這樣為之後的“分享”才能做更好的鋪墊。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最好不要說“只能你自己一個人玩兒”、“這個不可以讓別人碰”之類的,我們只需要幫助孩子理解“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明白這樣一個界限就完全足夠了。
經過最初期物權意識的建立,要開始培養孩子分享的能力。一開始,可以家長們起榜樣作用帶領小朋友們來分享。接著上邊蛋糕的事件舉例子,糖小果吃完蛋糕之後很開心,我問她開不開心,為什麼開心,她回答說是因為吃到蛋糕開心。我讓她去問奶奶開不開心,奶奶回答開心,但是奶奶隨即說道並不是因為吃到蛋糕開心,而是因為,過生日的時候家人送祝福開心,但這個並不是最開心的,最開心的是因為把收到的蛋糕分享給全家人,全家人都開心所以奶奶更加的開心(在這裡真的很感謝奶奶配合的很棒)。這裡就慢慢的會灌輸給孩子這樣兩個概念:1、收到別人的禮物開心並不是因為禮物本身,而是因為送禮物的人的祝福。2、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大家是會讓大家開心也會讓自己幸福的一件事情。
同時,我們也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去明白分享的優點。比如可以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不去分享給她她想要的東西,可以讓她記住那個感受,然後在她不分享給別人這個東西的時候,讓她回想這個時候是什麼樣的感受。這種方法雖然比較見效,不過後遺症也是比較大的,有很多家長朋友說管用,也有家長朋友說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所以這個方法我感覺因人而異,不重點推薦。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孩子想玩兒別的孩子 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溝通,當他來求助於大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他想辦法、出謀劃策,但是一定不要替孩子出頭去溝通。
在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過程中,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懂得說“不”。如果孩子真心不願意去分享,千萬不要強求孩子去分享,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這點其實很容易理解,有些東西在孩子看來是獨一無二的,是其他人無法理解的點,比如說一個小熊玩偶,可能玩具店相同的玩偶都是一模一樣的,我們無法區分,但是對孩子來講,他的那個就是日夜陪伴他睡覺、玩耍的一個夥伴,世界上獨此一件,其他地方就算有也不再是他的夥伴。可以想象,我們如果強制性的讓他把最心愛的夥伴分享出去,他會願意嗎?我們大人都會有那麼一兩件物品有著獨一無二專屬的意義,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
演員謝楠的孩子吳所謂在面對不想分享自己玩具的時候,謝楠是這樣解決的:你可以說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們要不要試一試?吳所謂聽了之後,心動了,就去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了。其實我很贊同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某個網友的一句話:分享並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如果孩子覺得分享開心,那就讓他去分享,如果孩子覺得很為難,那為什麼要為了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去為難自己的孩子呢?
-
5 # 芝士啟蒙
肯定孩子的鼓勵
家長及時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比如豎起大拇指、微笑、點頭,讓孩子直觀感受到分享的樂趣,以後才會更樂於分享。
讓孩子分發禮物
分享禮物是孩子間常見的交往手段,在此過程中會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比如過生日的時候,可以與小夥伴一起分享蛋糕,感受到他人的祝福。
多讓孩子與同伴一起玩
在孩子與同伴一起玩的過程中,會有交換玩具、借玩具的行為,感受到同伴相處的快樂,逐漸增加交流互動,分享意識也會自然形成。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的出現其實是孩子比較長見的問題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會比較自私,然後會喜歡爭搶
這個時候家長的引導就很重要了
家長可以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鼓勵他,還可以介紹自私的壞處
但是同時記住把握分寸,孩子過於大方自己會比較容易吃虧
要控制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