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叱吒股海

    古代打仗講究師出有名。師出有名才是所謂的正義之師,就像美國打伊拉克,說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樣,縱使理由是瞎編的,但是還是要講究正義。這種正義的用途體現在內部的鼓舞,外部的震懾,史書的留名。

  • 2 # 五陵痴癲人

    在古代的作戰之中,在春秋時期,下戰書尤為正常,幾乎是兩諸侯國交戰之前的必備,因為,這時候的天下諸侯雲集,而且這些諸侯的地盤普遍都不大,人口也少的可憐,而這時期的戰爭,就顯得尤為的兒戲,兩國之間的戰爭,可能僅僅是因為水源爭奪,君主的個人矛盾。

    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對於諸侯而言,人口都是非常寶貴的,隨便一點的損失都會難受不已。而這時候的作戰,並不以重創敵人為主。而這時候天子的威信尚在,誰也不敢在這時大動干戈。這時候的兩國交戰,都會先通告對方一下,讓對方有所準備,這便是所謂的君子之戰。而到了戰國之後,各國的人口都大幅度的增加,周天子的威信越來越低下,這時候眾多諸侯紛紛各自為政,誰也不服誰,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地,增加人口,而戰爭越來越加的頻繁了。而這時候的君子之戰,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了擴大戰果,在消耗對手的時候,同時把自己方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時候講究的便是出其不意,在對方沒有準備的情況之下,把對方一戰而下。

    而發展到了後來,下戰書這種方式,已經成為了歷史,也不在會有人傻到,開戰之前先通知一下對方,讓對方有所準備。對方有了準備,還怎麼能成為奇襲呢?既然無法做到快速的擊敗對方,那便失去了戰爭的意義。而無法在己方損失控制在極小之內,最大的重創敵軍,那麼只能算是和對方互相消耗罷了。隨著二戰的結束之後,世界各國之間為了發展經濟,戰亂越來越少,但是也並不是戰爭就不復存在了。這時候的各國為了利益,同樣還是會有糾紛的,但是全面的戰爭已經發展為了區域性的戰爭,畢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輿論大軍的壓力之下,挑動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如果一國的領袖,真的要如此做的話,怕是很快就會被人民給轟下臺去了。

    而現在的少部分區域性戰爭,在雙方發動之前,首先便要打一場輿論戰,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雙方都想要佔據輿論的最高點,佔據了最高點,便成為了正義的一方,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便會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援。所以在交戰之前,這種變相的戰書依舊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罷了。

    至於下戰書這種方式,除了變向的更改成為輿論之外,這種方式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逐漸的消失了,因為隨著戰爭的更加殘酷化,而春秋的戰爭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了。而這種沒有作用的交戰方式,當然會隨之消亡了。而這種作戰方式的作用,那隻能說有一點,就是減少消耗了,雙方給對手下戰書,然後在野外進行鬥將,最後取勝的一方宣佈勝利,這種戰爭方式和掰手腕有些相似,都是點到為止。

  • 3 # 漁耕樵讀

    不是古代打仗喜歡下戰書,現代戰爭同樣也是如此。因為不宣而戰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行為。

    不宣而戰的惡果

    在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不宣而戰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羅斯福斥責日本是最卑劣的民族。在國會演講時,羅斯福多次強調,日本偷襲珍珠港是蓄謀已久,但是直到偷襲結束,日本才向美國宣戰,這就是欺詐。我們看羅斯福在國會演講時所說的話

    昨晚日本進攻了馬來亞半島,昨晚日本進攻了香港,昨晚日本進攻了關島,昨晚日本進攻了菲律賓群島,昨晚日本進攻了威克島,今晨,日本進攻了中途島。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蓄謀已久的攻擊……根據日本的請求,他們仍在尋求政府與天皇會談,以維護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就在瓦湖島之後的一個小時,日本駐美國大使還向國務卿提交了正式回覆。歷史將會作證,進攻是蓄謀已久的精心策劃的。

    軍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你的軍事可以用盡一切手段,兵不厭詐。但是你的目的一定要有足夠的正當性,哪怕只是包裝出來的正當性。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以激勵自己計程車兵,瓦解別人的士氣。否則即便是打勝了,政治目的仍然是達不到的。

    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國會一直擔心被捲入戰爭。雖然很多人都看出來美國最後必然要參戰,但是並沒有那麼急切。而且即便美國參戰,也未必會有那麼高的熱情。但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全國軍民同仇敵愾,當時美國的徵兵廣告就一句話:祖國需要你(I want you for US army)。

    就這簡單的一句話,美國青年爭相參軍,甚至有些沒有透過的人都自殺了。而美國百姓也積極為戰爭籌措軍備物資。在戰爭期間,由於鋼鐵短缺,美國百姓自願拆毀了自己家的圍欄,汽車,甚至鐵鍋都送到金屬回收站。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處於世外桃源的美國百姓根本不會有這麼高的熱情。而羅斯福如果強行試圖把美國拖入戰爭,甚至會引起民眾的反彈。正是由於日本的不宣而戰,徹底惹惱美華人,美國全票通過了對日宣戰。

    宣戰的目的

    不是說戰爭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好的藉口,可以讓你事半功倍。做任何事都要講究名正言順,因為你最終要達到政治目的還是需要大多數人的擁戴,除非你能把這些大多數人都殺光,但是它只會讓你事倍功半。在《史記 楚世家》中記載過這麼一段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楚國攻打隨國,並非是一句“我蠻夷也”就一句話蓋過去了,楚王實際上是給出了理由的,他是斥責王室不公。雖然他自己號稱蠻夷,但是還是希望得到王室的承認的。只有王室承認他才能名正言順。

    這一次是楚國強勢,但是到了楚國弱勢的時候呢?齊桓公率領諸侯聯軍,討伐楚國。楚王派屈完出使到齊桓公軍中。屈完問齊桓公為什麼討伐楚國,齊桓公說:“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苞茅,周天子曾賜予齊太公征伐大權”。這明顯都是藉口,但是楚國屈服了,然後又承認錯誤,還保證以後一定按時上貢。

    無論是齊桓公尊王攘夷還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讓自己更加名正言順。一支軍隊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是註定不能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的。

    就像抗日戰爭期間,國軍打的也非常頑強,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為自己的民族而戰,敗了就成了亡國奴。但是在內戰時,他們可以成十萬,甚至數十萬的投降,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敗了也還是中國的公民。

    而戰書的目的就是告訴自己計程車兵,以及對方計程車兵,還有處於觀望態度的天下人,在為什麼而戰。

  • 4 # 李好趣說史

    熟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代兩軍對壘都有一些規矩,比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等。其中最讓人們熟知並不解的就是下戰書了,為什麼古代打仗習慣下戰書呢?

    下戰書為了降低損失

    可能你會奇怪下戰書不是為了消滅對方,怎麼下戰書會為了降低損失。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發生戰事之時,下戰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這時諸侯國眾多,多就代表諸侯國的土地不多,人口稀少,加上此時天子還有威嚴在管控局勢,基本上諸侯國都不會大動干戈發動戰亂。

    各大諸侯國之間開戰的緣由也是有點讓人啼笑皆非,甚至各諸侯之間發生口角的小事也會發動戰事,但是呢對於各個諸侯來說人口是至關重要,人口少隨便受到一點損失各諸侯都是心疼不已。

    為了利益也好為了出氣也罷,此時諸侯發動戰爭的場面並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場景,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戰場廝殺。其實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場面很小,人員也不多,雙方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對方,而是讓對方知道實力強弱。

    所以一般會以君子之戰的藉口先給對方一封戰書,讓對方有所準備,兩軍交戰只是展現實力,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強大。

    下戰書為了師出有名彰顯正義

    下站書在春秋時期已成了一種君子之戰,所謂君子也有所為有所不為,道德約束,不義之戰勢必會為天下人所不恥,所以雙方若發動戰事不但要履行君子之戰還有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此時戰書的意義比之前可謂是更加重要,下戰書不但可以降低雙方的損失,還可以把戰事原因向天下人表明,以戰書來堵天下悠悠之口。

    往往戰事跟道德綁架在一起時,戰事之中的任何細節都會跟道德有所關聯,比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不殺俘虜等成為道德共識。

    倘若兩軍對戰之時哪一方有違背道德,做出不義之舉,這一方就會被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所以兩軍對戰下戰書成為一種習慣。

    下戰書不但但要表明爭鬥地點還要表明原因,讓天下人公平去判斷此戰事是否違背道德,自己得到天下人的支援,變成正義的一方從而師出有名。

    下戰書為何慢慢會變成歷史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威嚴已經到了可有可無之地步。

    諸侯國之間隨著繁衍生息,人口大幅度增加是之前的幾倍甚至於幾十倍,人口多自然軍事力量也隨之變強。

    此時各大諸侯各自為政不再受周天子約束,實力的增強必然也會增加野心,諸侯國之間為了擴充領土搶奪資源,戰事越來越頻繁,頻繁之中為君子之戰而生的戰書自然會成為歷史。

    諸侯之間為了擴大戰爭的成果,在有效的消耗對方的同時避免自己的損失,由下戰書讓對方有所準備變成了出其不意,奇兵制勝。此時的戰事不在是為了彰顯實力而是為了打擊對方的有生力量,在奇兵之下佔領對方的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的猛龍隊員,平時都生活在加拿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