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速讀財經
-
2 # 鑫財經
買一斤白菜才幾百元?那你估計是不瞭解辛巴維(威)幣,如果不是這麼大面額的,那叫“買了三斤菜,用了五斤錢”。
貨幣的面值和對應的購買力的關係的形成很複雜,不是隨隨便便就變成現在這樣的,咱不提辛巴維(威)這樣貧窮國家例子,也不提南韓這樣發達國家匯率比日元還低10倍的例子,你以為美元就不貶值?
古老的金本位制度暫且不提,就是二戰後期形成的,影響至今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當初美國的承諾可是1美元=1/35盎司的官價,換句話說,1盎司黃金應該賣35美元才對,而現實中,現在的黃金價格是1195.81美盎司,貶值了1195.81/35=34.16倍,這是有跡可循的官方貶值,我認為是最準確的,其他的沒有官方定價做比較。
而日元,當然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貶值過程,100日元在最開始的時候的購買力肯定比現在大得多。
當然,也可以髮型一種新的貨幣,比如按1新幣=10000舊幣兌換,但是幣制改革給本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太大,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這種方法。
再說16.21日元相當於1人民幣沒見得人家使用什麼不方便,你去印尼,2167.15印尼盾才換1人民幣,便利店隨隨便便買個十萬八萬的,人家也沒覺得有什麼,直接在鈔票後面劃掉3個0就好了。
綜上所述,發行新幣,代價可能很高,現有的貨幣用著也沒什麼太大的不便,沒必要替換。
-
3 # 厚金說
日本在二戰以後做出了很大的經濟改革、貨幣改革,因為踏上了世界經濟大融合的背景,也就成就了日本能夠迅速得以發展壯大。當然,以GDP總量來說,曾經想著超英趕美,一度躍居世界GDP總量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而近些年來中國也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舉超越日本經濟!
但是,在整個日本經濟“騰飛”的階段,貨幣卻呈現了不穩定的態勢,並且形成了兌美元的大幅升值貶值的巨幅震盪的現象。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不重新定義日元,甚至發行一種小面值而能夠擴大購買力的貨幣呢?
貨幣重新定義不亞於動搖一個經濟的根基。日本二戰以後市場經濟改革發展了幾十年,而在這幾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貨幣的對內對外的匯率關係。在1985年左右,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高達260日元:1美元,當時對於日本來說刺激出口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說是“犧牲”了一時間日本的“資源”“勞動力”進行對外出口。那個時候可以說日本企業在全世界都是“吃香”的,因為有錢!
當然,“有錢”是因為本國貨幣的大量發行。這就是日本貨幣購買力上出現了國內、國外的不平衡卻又平衡的現象。由於貨幣的超發,而沒有更多的通道沉澱過剩的貨幣,所以日本的房地產就成為了過剩貨幣最重要的沉澱渠道,所以,在當時日本出現了東京一座城市的房地產總值能夠買下整個美國。本國內的貨幣超發,而對外的匯率依舊存在較為穩定以及升值的現象,可以說當時“薅羊毛”的經濟體在之後卻被日本“薅羊毛”。因為更多的經濟體與日本產生貿易,也促使著日元的使用以及儲備,“白紙”換物資的形式不單單被美元所玩兒,日本同樣也是可以。
當然了,這整個的過程需要的時間則是幾十年的努力!如果說現在改為發行一種像美元一樣的小面值大購買力的貨幣,這個行為不亞於讓日本再將整個過程走一遍,甚至還沒有現在的情況好。
-
4 # 吉月文
大面額紙幣和硬幣其實確實不太方便,實事求是的說,日本人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曾經有日本的財政官員提出發行新版日元,在原來日元的基礎上,縮小100倍。這樣的話呢,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價格,基本上就可以保持在1~1.5日元兌一美元。和世界各國主要貨幣之間的兌換也就能保持在10以內。
但問題在於,這樣做的成本是非常大的,而獲得的收益是極其有限的。進行貨幣替換的時候,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首先,兩套貨幣同時流通,容易給假幣制造者以可乘之機。其次,商品流通就需要兩套價格體系,容易引發紊亂,額外增加社會成本。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價格系統紊亂。這種情況其實在歐元剛剛面試的時候就發生過。比較典型的就是在義大利。義大利本身的貨幣里拉,由於歷史上通貨膨脹很高,所以和日元一樣也是高面額的貨幣。在使用歐元之後,很多義大利老百姓一時間不能適應,定價和消費的時候,都出現了一些紊亂行為。於是就出現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商家抱怨,採用歐元面值之後收入降低了,而民眾抱怨,採用歐元面值之後物價上漲了。
進行貨幣替換之後所能帶來的收益,其實不大,主要是可以節約商品標價標籤的書寫和印刷成本。這種費用其實並不高。短時間內還需要準備兩套價籤,實際上還會增加成本,一進一出,收益其實幾乎就不存在了。
-
5 # sAviOr本座
我覺得挺好的啊,這樣就不用角和分了。
說實話,日元真的很方便,至少比美元方便多了。
當時在美國,每個商品都精確到分,如果不刷卡的話,真的費勁,算都算不清楚。可樂2.99元,加個漢堡3.78元,加份薯條0.99元……反正你算去吧。他們的硬幣還特別多,1分,5分,10分,25分,50分……一找錢一大把。
現在人民幣基本淘汰了分幣了,幾乎不怎麼出現。角一般也是5角比較多。
所以我還挺羨慕日元的,就是元,不用那麼多費勁的計算。價格也很多都是10元級別以上,挺不錯,根本沒有你說的那麼麻煩。人家的100元,就和咱們一元差不多,無非多兩個0而已。
所以我想說的是,根本沒必要縮小100倍。
-
6 # 一夫58
支付方式改變,比如採用電子支付,價格只是一個數字而已,與幣值大小關係不大。影響民眾生活水平的是收入物價比。
-
7 # 龍角大將軍
日本人也許將現在的千元貨幣改為百元貨幣,因為這樣可以增強日元的抗風險能力,提高通貨膨脹的承受力。但是想歸想,實現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
日本人千元幣值的使用時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上下都已經習慣了。貿然更改貨幣幣值會讓使用者不習慣,市場也會有一段時間的混亂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會很大。而且日元也不只是日本人持有,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持有日元,尤其是有透過匯率來賺錢的人手中的持有量更是大。
如果想要小面值大購買力,必然要進行換貨幣。新貨幣推出後,是否會得到市場的認可?新舊貨幣更換的時限是多少,兌換比是多少;日本全國可以在啟動更換貨幣程式後,新舊貨幣通用嗎?亦或是不能使用舊貨幣只能使用新貨幣,一些不知道如何換貨幣的人怎麼可以換到新貨幣;新舊日元如果可以共存使用,那麼這個期限是多少,全世界的經濟交易是否可以承受新舊兩種日元的存在。因為一旦有購買力相差大的兩種幣值存在,勢必也需要兩種換算程式。新日元可以在啟動更換貨幣程式後,一瞬間承接舊日元的作用嗎?新日元的匯率堅挺嗎?如果匯率浮動大,對持有新日元的人該怎麼辦。
日元總流通量很大,這些舊貨幣怎麼才能保證全部回收。一旦不能回收,勢必會影響到新日元的地位和影響力,因而導致的不信任怎麼辦?日元更換了幣值基數,全世界的經濟能接受嗎?
數量龐大的舊日元回收後怎麼處理?新舊兩種日元的流通量和去向如何追蹤,尤其是舊貨幣的。
更換貨幣基數,將原先幣值大購買力低的換成幣值小購買力高的貨幣並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十分的複雜。使用者的認可度,貨幣的匯率,和各國的交流,有很多道程式。這些程式並不是說完成就完成的,需要不斷的談判,才有機會推行。而這個談判很可能是曠日持久的,最終談判也一事無成。
所以日本對於推出幣值小購買力高的貨幣還是很謹慎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引發日本經濟的崩潰。
回覆列表
因為幣制改革的成本太高了,這個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首先要說明的是,日元的面值偏大,這是一個日本國家的歷史延續下來的結果。
在二戰時期,由於日本悍然發動了無數場侵略戰爭,到最後國家越大越窮,日本政府沒有財力了。為了緩解財政困境,日本政府開始加印鈔票,人為製造通貨膨脹,掠奪日本老百姓所剩無幾的家庭財富。
當時日本的貨幣面值已經很大了,在戰敗投降後,由美華人主導,日本在1958年發行了1萬、5000和1000面值的貨幣,用於滿足戰後重建的交易需要。如果不是北韓戰爭爆發,日本能否取得今天的經濟地位,只怕很難說。
不管怎麼說,日本現在躋身發達國家了,日元的幣值也相對穩定了,理論上可以更換小額鈔票了,但在實際生活中,這麼做的成本非常高:
第一,日本現在最小的交易單位是元,如果發行小額貨幣,便可能產生更小的交易單位,類似於中國的“角、分”。這意味著全部商品都要重新標價,而之前簽訂的交易合同也要相應修改,是一個浩大繁瑣的工程,且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難在短時間適應,影響交易效率。
第二,如果更換為小額貨幣,意味著日本的銀行ATM機和自動售貨機都要更新換代,而這兩者在日本社會可以說是隨處可見,這又是一筆龐大的成本。
第三,小額面值貨幣如果和大額面值貨幣同時流通,在交易中一定會形成混亂,但如果直接一刀切,立即讓大額面值貨幣退出流通,參考印度的廢幣風波,日本社會是一定會出現騷亂和動盪的。
最後,日元在外匯市場上也是一種重要的貨幣,如果更換幣值,外國投資者也會很崩潰,這會引發日元幣值在外匯市場的動態,不利於日本經濟。
總之,日本不改換小面值貨幣,是因為更換的成本過高,且更換後弊大於利,既然如此,反正大家也用得習慣,當然便一直維持現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