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LJ初心
-
2 # 泡麵侃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有兩個超級猛人,一個朱元璋,一個就是朱棣,這兩個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都是擁有大志向的人。傳說朱允炆是逃到了海外避難去了,朱棣為了尋找自己的這位親人,就排鄭和七次尋找。
實際上大家想一下,明朝的土地那麼打,藏一個人還是非常的簡單的,如果朱允炆跑到海外,那朱棣去找他幹嘛?即使朱允炆很幸運,得到了某個國王的賞識,幫助他奪回江山,但是朱棣這樣的超級猛人,你感覺當時世界生有幾個國家的國王搞得過。
即使第一次也許和朱棣有關,但是七次的話,一個朱允炆還不值得耗費這麼多的國力。鄭和下西洋主要就是為了實現朱棣的願望,讓自己的名字傳到大洋的彼岸,那個人不喜歡出名,何況朱棣還有這個實力,要是你你不這樣做。
-
3 # 發條鳥編年史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我個人認為和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並無關係。
史書記載公元1574年,當時剛登基一年多,僅僅11歲的皇帝朱翊鈞向他的老師,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首輔張居正提出一個問題:
建文帝當時真的逃出生天了嗎(聞建文帝時逃逸,果否)?
張居正的回答堪稱實話實說,有理有據:
正史不曾記載這事,但民間傳說建文帝削髮穿僧人裝從秘道逃走。後來很久以後在雲南,有一老僧在牆壁題詩,其中一句“淪落江湖數十秋”引起了一位在場御史的注意,就前去詢問老僧,老僧說,我想落葉歸根,埋在自己的祖墳中啊(吾欲歸骨故園)。據說他是建文帝,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但這只是個傳說,並不能當真。
根據張居正與萬曆的對答,可見在當時主流意見是認為建文帝並未逃出,而是殉國了。
那麼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從朱棣的支援力度來看,此事最初的發起,是朱棣想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揚威異域,重振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為初心的。
鄭和也沒有辜負朱棣的期往,永樂年間成功構建了以大明為中心的東亞朝貢,貿易體系。
至於民間傳說,出於對朱允炆的微妙同情,總希望他並沒有悲慘的死去,於是洐生出了N多逃亡的版本,包括建文出逃海外,朱棣派鄭和出海尋訪的故事。
-
4 # 小編虎哥
明朝的建文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悲催的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子,同時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歷史上所說的建文帝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皇帝,如果是不瞭解他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李煜,或者是宋朝時期的宋徽宗,明朝的建文帝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作為一個書生氣十足的皇帝,建文帝的執政方針自然是非常寬厚隨和的。
建文帝朱允炆自幼書讀儒家的經典學說,不僅人長得溫文爾雅,風流倜儻,在為政方面也大有仁君的風範,他與他的父親一樣並非是一位鐵血帝王而是一位道德仁君。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也因為他這樣的行為讓他在大明王朝的朝廷之上深得人心。但是明朝卻並非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一個太平盛世,明朝朝堂上的波雲詭譎是十分殘酷的,像是建文帝這樣用道德和仁政來治理天下的君王在殘酷的明爭暗鬥當中自然會力不從心。
因此,建文帝最後被他的四叔朱棣從皇位上拉下來,最終下落不明。上述的鄭和傳當中所記載的就是有關於建文帝下落的一種說法。據說當時的建文帝逃亡了海外,明成祖朱棣擔心讓建文帝逃往別的地方相當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於是,當朱棣開始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之後便派遣鄭和組織團隊進行重大的航海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將建文帝尋回國內,並以此來達到明成祖朱棣斬草除根的目的。
但是當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地方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我們參考記錄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文獻就會發現,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這些研究一下鄭和所到過的地方,我們發現,他的目的地大部分都海外國家,以及我們現在所說的非洲,紅海等地方,這些地方離中原本土相距都十分的遙遠的,建文帝作為一個失去了皇位支撐的孤家寡人,他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背景作為支撐,僅僅憑藉著他自己一個人又怎麼可能到達得了這麼遙遠的地方?明成祖朱棣能夠在波詭雲譎的鬥爭當中將自己的侄子從皇位上拉下來,讓自己得以登上皇帝之位,又怎麼會進行如此荒唐的行為呢?
要知道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因為當時的民族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明朝的造船業發展也相對迅速,鄭和下西洋有著整個大明王朝的國家實力作為支撐,也有著當朝皇帝的鼓勵和讚許才能夠成功。即便如此,即便是鄭和有著整個大明王朝的財政系統作為支撐,依然在七次下西洋之後引發了大明王朝的財政危機,僅僅憑藉著建文帝一個人,想要跨越茫茫海洋,到達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地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一下鄭和下西洋的規模,這和下西洋作為十五世紀之前最大規模的海上航海活動,他在人數上規模上以及所攜帶的財物上都位居世界首位。當時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所攜帶的是大明王朝生產的各類工藝品以及特產,再到達其他國家的時候,他們是以一種朝貢貿易的形式將這些工藝品以及特產賞賜給其他國家,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地方的生產技術帶回國內,以用來將國內的生產技術以及其他地區的生產工藝進行融合並提高整個國家的生產水平。
這樣來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更加傾向於一種文化性質的交流,也就是說,用財務去換取生產技術。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鄭和傳當中所記載的另一種目的,就是人們常說的宣揚國威。鄭和透過將大明王朝豐富的工藝品和特產贈予其他國家來展示大明王朝的富有和強大,並以此來宣揚明成祖朱棣的豐功偉績。試想一下,如果明成祖朱棣真的想尋找一個人的話,根本沒有必要耗費如此大的財力物力打造一支無與倫比的船隊並且冒著引發國家財政危機的風險進行搜尋,他完全可以秘密的派遣一些人前去尋找。
當然我們之所以這麼說還有一個原因,那是因為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在經濟貿易上的一種交流,更是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一種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航海活動當中還有過武力衝突。有史料記載:當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因此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實際上是讓大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如果說鄭和下西營這樣的航海活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話,如此大的動靜一定會實現,建文帝也會再繼續往其他的地方,鄭和想要達到目的就變得更加困難了。所以說,關於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跟的
-
5 # 講理
先表明觀點: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和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沒任何關係
一般來說,關於明朝成祖朱棣大鄭和下西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題主所說的尋找建文帝
持有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明成祖朱棣認為是篡位奪權,擔心建文帝捲土重來,但是建文帝朱允炆生性軟弱,當初在位的時候,都不能夠拿明成祖朱棣怎麼樣,如今被趕下臺,怎麼可能會有能力去給朱棣帶來威脅呢?而朱棣是被史書稱為有雄才大略的人。這樣一個皇帝,如果連一個小小的建文帝都怕的要死,很難被稱為雄才大略?
第二種,軍事目的,想去聯合印度來共同對抗帖木兒帝國
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帖木兒已經死掉了,帖木兒死於1405年2月18日,而鄭和下西洋始於1405年7月,而他的繼任者注重和明朝修復關係,此外帖木兒帝國在帖木兒死了之後也陷入分裂,在這種背景下,沒有理由去聯合印度共同對抗帖木兒王朝。
第三種就是炫耀國威,推行德化
這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而且有史料記載可以支撐。其一,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比較符合中國傳統政治理念;其二,明成祖本人好大喜功,這種說法也比較符合對明成祖本人的定位。
-
6 # 王榮聯1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去尋找已經下位失蹤的朱允炆。僅從朱棣與朱允炆二人的力量對比來看,朱允蚊雖然是一國之君主,但他年輕稚嫩,缺乏政治鬥爭經驗。重要的是,性格孺弱的朱允炆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而朱棣文久經沙場,南征北戰,有做大事的雄心壯志。因此,朱棣踢開朱允炇篡位登基是有備而來,朱允炇到底是死還是活,對已經登基了的朱棣早已沒有意義,也構不成威脅,朱棣犯不上為了朱允炆而興師動眾,組織浩浩蕩蕩的人馬到茫茫大海里去搜尋。筆者認為,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想到異域他國去揚大明的威風,是想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是想重振萬邦來朝的盛世雄風。鄭和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7次遠航,隨行船隊有260艘,人數達2萬7千人之多,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如此高調的規模和陣容,套用句上海方言講除了“豁胖”還是“豁胖”。
回覆列表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朱允炆這是經過眾多的史學家猜測的,但是畢竟過去的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的歷史學家無論多麼優秀都不可能真真切切地去還原那段歷史的真相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可以從歷史中學習些什麼。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帶去了我們國家優秀的手工藝品,對外宣傳了我們國家強盛的實力,同時也帶回了其他國家優秀的文化產品和優秀的手工藝品,為中國擺脫愚昧探索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