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減水書生
-
2 # 紅色騎士言正歷史
秦漢雄風,確實代表了中華民族前期的偉大成就和威名!無論是農業生產、科技、軍事、音樂、體育、文化都在世界上來說都是先進的時期。秦漢時的國土很大,人口也遠超春秋戰國時代!秦漢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響亮的!當時能與秦漢帝國齊名的只有羅馬帝國!甚至羅馬在綜合國力上不及秦漢帝國強大!
-
3 # 半瓢清酒
秦漢、先秦時期(確切的說應是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從分裂紛亂中凝聚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儒道墨法諸子百家交相輝映,形成一個永恆的印記“漢”,整個華夏民族思想開放、活力四射,充滿自信、勇往直前,生命力處於最活潑旺盛、最朝氣蓬勃的時代。
要探究滋生黃金時代的緣由,我以為是春秋以來社會結構的變化,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社會形態。黃金時代開始後,銅器高度發展、鐵器開始普遍,人們開始使用耕牛耕種,社會生產力大幅發展,逐漸引發社會變化,土地所有權開始從周天子和各諸侯手中滑出,逐漸興起商人階級和地主階級,不斷向夏商周三代以來的世襲的貴族階級發起挑戰。《左傳》中記載:“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初稅畝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的按畝徵稅的田賦制度,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適應和促進了新生的封建土地佔有關係。期間世襲貴族也進行過反撲,但發展到秦漢王朝,新的社會結構已成定局。
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引發了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奇觀。過去的平民階級包括奴隸階級,絕無機會接觸圖書和知識,更無法透過知識改變出身,跑到更高的階級,因此整個社會如幾層封閉而平行的世界拼湊而成。新的社會形態下,土地權和財富的重新劃分,讓底層階級看到了上升的希望,打破了以前不敢觸碰的思想藩籬。而應時而生的學術思想如雨後春筍般勃勃興起,幾乎中國所用的哲學和學派都在這個時代萌芽成長。最主要的有四大學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還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碰撞在一起,光芒四射,使中華民族的思想學術無比絢爛。
社會結構的變化,還體現在“大一統”的兼併戰爭上。春秋以後,各諸侯國紛紛不滿蟄居一域,爭霸與兼併貫穿東周400餘年,幾乎每天國家破滅,周王朝已經禮崩樂塌。各國為了保持生存,逐漸開始拋棄貴族政治,競爭著從平民和奴隸階級選拔人才----包括政治家、軍事家,極大的鼓舞了靠才華立身的新型思潮。祖先的身份帶來的枷鎖逐漸消融,陳涉高聲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整個華夏民族似乎都活了以來,那聲不屈於命運、敢於創造未來的吶喊至今縈繞耳邊。
整個黃金時代留下的精神就是敢於破除藩籬,而以永不停息的腳步向前邁進。從周王朝那種崇古守舊的傳統走出,華夏民族正處於一種充滿想象力,處處是活潑的靈性的革命時代,整個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高度增強,我想這也許就是能滋養陳湯、耿恭這些熱血男兒的原因吧。
-
4 # 月迷今渡
談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應從個體和國家兩個層面來表述。雖然,按孔夫子的話來說當時早已是“禮壞樂崩”,但作為個體的人,依然還存有一部分認死理的人,捨身取義的人。如大家都熟知的:“荊珂刺秦”,“趙氏孤兒”故事。和忠於職守的人,不畏強權的人。如記錄“趙盾弒其君”的晉太史董狐;記錄“崔杼弒君”,齊太史一家三豪士。直到如今這故事說起來依然讓人蕩氣迴腸,感佩不已。為記錄這崔杼弒君這一件歷史事件,齊太史在史書上記下“崔杼弒君”而被崔杼殺害,太史兒子繼位仍書“崔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殺害,接著太史的弟弟繼位再書“崔杼弒其君”。殺人者終被天理良心所攝服,最後的一點人性使他沒法再殺下去。
這正是我們民族的青年時代,同時也是蓬勃向上的時代,開疆拓土,標柄青史的時代。民眾正義尚存,血氣方剛,人的自由之精神,還未被王權,皇權,儒術所奴化,固化。一句話,精氣神還在。
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那個時代還是生產力還低下,物質生活並不富庶的時代,土地的出產率還十分低下,因而土地的穩固,增加對國家,對家庭都極為重要。也極具誘惑,因而,利益驅動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在秦未統一中國的時候,商鞅就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軍官)一個首級,就可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獲兩個“甲士”,如果父母是囚犯,可被立即釋放;如果妻子是奴隸的,就可轉為平民,打一次勝戰,小官升一級,大官升三級等利益導向。
至漢代為防匈奴對戍邊計程車卒又要求訓練生產兩不誤。戰時打戰,平時生產,訓練,毎天的工作生活都有詳盡的記錄,執勤,勞動,訓練做得好的,就會被獎給“勞日”,射術成績優異的也會被賜“勞”十五日,這個賜“勞”其實就是積分,毎年統記一次,積分越高賞錢越多。這種軍功與平時表現並重的制度,較秦代僅憑軍功的賞賜更為全面。漢時還實行募兵制,募兵制和徵兵制截然不同。募兵制對士兵的要求很高,沒有一定的武藝和體力,未經訓練或技術不嫻熟的人一般都進不了軍隊。另外,雖然漢朝沒有秦朝的那種獎田賜宅的的軍功制,但在訓練和制度上卻優於秦朝,使士兵能以軍功封侯,一旦封侯,財富也好,名望也好就能到達人生的巔峰。男兒當自強,不就為了這些?
秦從地理上武力統一了天下,漢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懷柔仁政又使得天下歸心。秦重的是利誘,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而漢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空前強大起來,民族的認同感,優越感,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所以才會有“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所以我們都是漢人。
-
5 # 扣毛
秦漢時期,漢族族群剛剛形成,本身的禮儀教化氣息還沒有後世那麼重,宗法禁錮也沒有後世那麼嚴酷。人民保留著非常身後的原始尚武文化。
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偏向彪悍。漢朝不禁弓弩兵器,法律上鼓勵血親復仇,有過很多傳頌的手刃仇人的故事,這在整體上,就強於後世孔孟禮法束縛下的軟弱文人。
但是同時,漢族的國家政體發展的非常先進,從郡縣制到大一統中央集權,統治手段層層遞進,使得中央朝廷能夠非常高效率高速度的將全國的力量調動起來,這點上又甩了周圍草原部落聯盟好幾條街。
尚武的文化,強大的個體,集權的中央,再配合上漢朝冶鐵技術的發展,打造出了一批強大的農耕文明戰士,成為周邊國家的夢魘。
漢將陳湯曾說:“一漢當五胡,蓋甲堅兵利,今夷得其巧,猶當三”
意思是:漢朝計程車兵,一個可以打五個其他民族的人,因為兵器鋒利,盔甲堅硬,後來其他民族也學會了這些技術,但是漢朝士兵仍然可以一打三。
這種文化初生時期,無論制度,科技,個體,對其他國家全面碾壓,對比上今天各方面都不是最領先的狀態,自然會覺得,秦漢時期的牛人那麼多了。
-
6 # 一個人摩旅中國
赳赳老秦,商鞅變法使秦國發展壯大,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改革,改革發展壯大,改革就是制度創新,凝聚民心,商鞅變法是成功的,使秦國走向強大!
-
7 # Andaylee
這個問題時間線上並不準確,應該說,宋以前“漢”這個民族在世界範圍都是一個彪悍的民族。但經歷了宋的抑武、明的弱民、清的愚民......現代的漢人從根本上已經完全不同於傳統漢人。所以,並不是古代的人多麼多麼的厲害,而是之後的人弱化得太厲害,以至於完全不能理解先輩的勇武。
-
8 # 漢軍方至
這是一個好問題,又是一個很難用三言兩語能回答的問題。
確切的說是三國之前的華人,確實是非常了得,後世英雄難望其項背。那時的人價值觀與後世不一樣,比如那個時代人物偶像是魏無忌,曾經吸引著年輕的劉邦離家投奔,而現在電視裡面歌頌的是司馬懿,現在很多人覺得賈詡很牛,而當時孫權卻非常鄙視賈詡。
現在的人喜歡把不擇手段,成功實現自己個人理想者稱為英雄,而當時的人喜歡重信義,守諾言,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這種價值觀英雄觀的差距,使得我們離我們的先人越來越遠。
有人把春秋到三國這一千年的先人精神,稱呼為春秋大義。那個時代體現出春秋大義的故事,非常有名的有趙氏孤兒裡面程嬰公孫杵臼,荊軻刺秦王裡面的樊於期高漸離,棄相救魏齊的虞卿,竊符救趙裡面的侯嬴,田橫及五百士,黨錮之禍的李膺,許貢三門客,曹操釋關羽歸劉備,劉備放徐庶歸北等等,難以一一盡述,故事裡有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也有無名之輩,總之,在這個英雄的時代,人人都把春秋大義當做最高的道德標準。
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英雄氣魄,錚錚鐵骨,吳王夫差自殺,伍子胥自殺,白起自殺,呂不韋自殺,西楚霸王項羽自殺,李廣自殺,試問一下,後世如這般級別的人物,不願受辱自殺者有幾人?
春秋大義,什麼時候開始離我們而去了?我認為,應該從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司馬氏毀掉了一個讓我們無比懷念的英雄時代,幾近滅亡中國,後世科舉一出,春秋大義再難出現。
-
9 # 南柯非太守
是因為歷史大背景造成英雄輩出的年代: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代),有周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各諸侯國都有獨自行政系統,都有稱王稱霸的雄心壯志,到戰國末年,每個諸侯國都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危機感,由此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說白了是各個諸侯國的發展存亡的需求,促進而成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清朝滅亡,核心的價值都是圍繞著儒家的大目標轉的。所以即使有氣壯山河的英雄輩出,也不像先秦和漢初時期的多姿多彩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另一個文化發展的高峰,歷史背景是割據政權多多,所以文化燦爛多姿多彩。大一統的優點是國家空前強大,人民生活安康,是歷史發展的需求。野草雜花的空間自然壓縮到沒有了。熱血沸騰的事情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情,恰好側面反映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回覆列表
亂世出英雄,越是殘酷的亂世,越能造就彪悍的英雄。
先說先秦,可以認為就是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整個中原便是一個大博弈場。
春秋無義戰,強者定章程;而戰國則是殲滅戰,勝者定九州。
於是,誰更善武力、誰更會謀算、誰更有野心,誰就能成就難以想見的成功。
這是物質層面的亂,還有精神層面的亂。
春秋戰國,不僅有得道的諸侯、彪悍的戰神以及縱橫的辯士,還有百家諸子。
整個世界正處於軸心時代。
鬱郁乎文哉的周,在此時已經走到了盡頭,那就需要新的禮樂和故事。
這個故事誰來講、怎麼講?
眾說紛紜,那就紛紜眾說,儒家講復古、法家講創新、墨家講兼愛、道家講無為。
而評價的依據就是看誰的故事講得好,誰更能得眾。
思想和文化領域也在競爭,而且這種競爭不亞於列國爭雄。
政治上博弈競爭,思想上百花齊放,造就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再說漢初,這是一個延續了的先秦時代。原因就是國家政治層面實現了大一統,但傳統和思想層面沒有大一統。
大一統得需要時間。
於是,齊地、趙地、燕地、楚地以及秦地之上中華先人的地域認同,是極強的。
有地域認同,就有各具特色的文化風貌和生活樣式。
燕趙之地,彪悍粗獷;齊魯大地,儒風方士;荊楚之地,浪漫奔放。
等等這些不同的品類,造就了個性鮮明的英雄,所以他們當真都是有血有肉、極富人情味、極為參差不齊的真英雄。
後世的英雄,如岳飛、袁崇煥、于謙之屬,一句忠君愛國、一句能力出眾、再一句被奸臣害死了,行了,他們的故事講完了、他們就這麼幾個標籤,他們都沒個性。
沒個性也就難以給你留下什麼鮮明的印象。
而韓信,韓信戰無不勝,但他忠君愛國嗎?
還有霍去病、衛青、公孫弘、張湯、李廣以及汲黯,等等這些人,都是那麼的個性鮮明。
原因就是多樣的文化和地域認同,是英雄個性的溫床。
最後就是誰在講故事以及能否自由的講故事秦漢英雄如此眾多,司馬遷功不可沒。
雖然司馬公也是官方修史,但他能秉筆直書。
別說霍去病有缺點,他敢寫;就是劉邦有缺點,他也敢寫。
有這樣秉筆直書、敢講真性情而且能講真性情的史家,秦漢英雄的故事能不豐滿、能不鮮活、能不讓你過耳不忘嗎?
一批敢講真故事、能講真故事的“太史公”,他們把這些英雄的故事記錄了下來。
所以,後世的我們得以見到,並且能夠相信這就是真的,所以秦漢英雄多傳奇、傳奇之中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