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文君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它以一種網路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這本書,已經有很多人看過了。近些年當年明月憑藉這本書一舉出名,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明朝的歷史。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夠嚴謹嗎?它究竟算是小說還是歷史呢?今天,就帶大家來梳理一下這本書中嚴謹和紕漏的地方。

    在談作品之前,一定要先說一說作者當年明月,當你瞭解這個人後,你也就瞭解了寫作的背景,對整本書的認識也會有個大體掌握。當年明月,取自“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本名石悅,1979年生人,在職大學學歷,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現任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可見作者其實並不是專業的歷史的從事者,也是業餘時間進行創作,但憑藉其對歷史的熱愛閱讀整理了所有的相關書籍,在書籍的內容上大多忠於《明史》。

    而公務員的工作讓其對政治及經濟制度有更深的見解,這兩點在整本書中貫穿前後,讓大家能更清晰地瞭解當時的官場。同時他以其理性又貼近人心的方式著重描寫人物,開創了歷史的第四種記錄方式,與其工作的嚴謹性也不無關係。先說其嚴謹的地方,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當年明月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提醒讀者,此段是引用了哪裡的材料,此觀點是不是他的個人猜測,這裡還有別的可能,等等。這不僅是作者本人的寫作操守,也為這本書奠定了嚴謹的基礎。

    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充套件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其次當年明月無論在描寫當朝政策還是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正反兩面去記錄、既說明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後以利多還是弊多的分析進行總結。這點很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它與世面上一些科普書不同,沒有一面倒的宣揚,也沒有刻意省略的敷衍了事。比如張居正、戚繼光的個人經濟問題等。

    戚繼光終於功成名就了,因為在臺州大捷中的優異表現,他升任都指揮使,從此,他開始被人稱為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但在這一切光輝的背後,是另一個戚繼光——一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

    對於這本書來說,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腦補的橋段,這也是讓很多人認為偏離了歷史的原因。但其實仔細去看,當年明月寫的每一段推理都是基於事實嚴密分析出來的。不僅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寫出了原因和邏輯關係。常言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本書尚且如此,更何況兩百多年的歷史呢?誠然其作者的分析不一定完全準確,但這種形式和態度已經足夠表明作者的誠意並值得我們尊重了。“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yíng)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認定,他告訴朱棣的絕對不是這些。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明朝那些事兒》作為流行小說的寫作方式,其在歷史真實性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紕漏。第一便是關於明英宗朱祁鎮的歷史定位和人物描寫。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個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這樣的評論在整個人物的描寫中都或多或少明示暗示,但真正的事實是,他不僅通姦賣國,替敵軍叩開自家城門,還是個小人,肢解千古忠臣。將大明朝數十年積累的文武人才、數十萬精銳、數不清的戰略物資一朝斷送,在國家大義人民疾苦江山社稷面前,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置人民和社稷於水火中不顧。

    英宗在位時,寵幸太監王振,御駕親征北方的瓦剌,致使全軍覆沒,自己也當了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其實到這裡也只能說他是個昏君,但後面的事卻不得不鄙夷他低劣的人格。朱祁鎮當俘虜後跟隨瓦剌揮軍南下,在路上以其皇帝的身份叫開明軍守衛的城門,這跟帶鬼子進村的漢奸有什麼分別?更何況他還是個皇帝,這樣的身份不替百姓和社稷考慮,竟做出如此厚顏無恥的事情,還能說他是個好人嗎?

    瓦剌包圍北京後,一代名臣于謙以其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破解亡國危機,成就千古忠名。而在明英宗恢復皇位後,第一件事便是以“意欲別圖”的罪名將於謙及其同黨殘忍殺害,並棄屍於市。而這一切的真正原因僅是因為奸臣所說的一句:不殺于謙,復位無名。這樣一個是非不分隨意殺害忠臣的皇帝能說是個好人嗎?

    英宗之所以被稱為好人的原因是:廢除了殉葬制度。而其真實原因只是不忍心讓自己的老婆們殉葬。但因他而死的百姓和大臣他連管都不管,這樣的一個皇帝,說他是好人實在讓人難以信服。第二是對當時明軍的武器存在明顯的誇大。

    紅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斷無生理。紅夷大炮以其當時的技術侷限性,只能使用黑火藥和實心炮彈來進行攻敵,但我們知道,實心的炮彈其實就是一個大鐵蛋,不存在爆炸這一說,又何談糜爛數十尺呢?

    沾滿了火藥的棉被開始劇烈燃燒,開始四處飄散,飄到哪裡,就燒到哪裡,只要沾上,就會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滾,也毫無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出在濃墨重彩的“萬人敵”中,這種武器製作簡單,用棉被裹上火藥和稻草,點燃即可。但其造成的傷害竟然是“萬人敵”。這不禁讓人陷入了思考,莫非它可以代替現今的空投白磷彈?

    其實在寫這本書的嚴謹問題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本質上是本小說,但多少人拿它當歷史讀,引發了許多的討論。在明朝這本書上,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儘可能嚴謹的態度和標註,這已經很大程度讓讀者免於鑽牛角尖了。而以其價值而論,它讓多少人瞭解了明朝歷史,讓多少人重新拿起了書本。單這一點,已經是善莫大焉,功不可沒。

    總的來說,明朝那些事兒還是本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但其中的內容還是比較靠譜的,只是一些作者的看法就需要理性看待了。雖說它不是歷史,但我們瞭解歷史只是為了追求它的真假嗎?在每一個細節都一清二楚的話也會喪失很多思考的空間。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習進步,或許這才是我們瞭解歷史的意義所在。而當年明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歷史本無用,但無用之用有時也會有點用處的。

    最後以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來收個尾吧。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大家覺得《明朝那些事兒》怎麼樣呢?

  • 2 # 簡史趣聞

    如果把當年明月比作醫生的話,那大明朝無疑就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當年明月是把大明朝的病症從頭到腳描敘了一遍,並且粗略的點出了致使他患病的一些原因。

    歷史的魅力正在於給人以思考和暇想。明朝那些事作者只是用小說的筆法敘述史實。參考的都是正史以及名家文章書籍。真實性不容置疑,但歷史的難點在於你不可能百分百地還原場景,尤其是主人公的內心。所以不同學者對同一史實的發展,原因和影響都是見仁見志的,但都是負責任有理論依據的。《明朝那些事兒》裡說張居正和馮寶排擠高拱,後來又有陷害高的意圖。而百家講壇酈波先生說那都是馮寶乾的,事實上除了張本人,我們都不知他的真實想法。

    另外,《明朝那些事》裡的嚴嵩和方誌遠先生所講的人物性格和作風也不大一樣。但這個分歧融入了個人情感。 另外還有對萬曆的看法,《明朝那些事》認為萬曆二十年之後明政局混亂,但民間繁榮,學術活潑。閻崇年在《明亡清興六十年》裡認為明亡於萬曆。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在部落格上連載的博文,這些博文至今還在,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本上都是日更的。

    業餘時間,要做到日更,要花時間去搜集史料、解析史料、消化史料,要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還得用一種大家比較樂於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說實話,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也已經比當時盛行的三無網文和地攤文學靠譜太多太多了。

    從第一篇釋出 2006-05-23 18:05:43 到 最後一篇的2009-04-10 19:28:42 ,三年時間,1779篇博文,他堅持下來了,寫成這本書時,他還不到30歲。

    他當然不可能方方面面考證明白,也不可能事事客觀公正判斷準確不摻雜個人感情,更不可能沒有疏漏、錯誤。

    要說嚴謹,即便像顧誠先生那樣以數十年積累而終成一部《南明史》,自言【不滿足於“言必有據”、“無一字無出處”,而是力求在史實上考訂準確】,卻也十分謙虛的表示:“知識是沒有止境的,在我涉獵的明清史領域內,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相當有限,許多問題僅具一般常識,甚至毫無所知。實事求是的對待學問,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學看得太容易,切忌過高估計個人的能耐”。

    不管是《明朝那些事兒》還是《唐朝哪些事兒》,歷史的魅力在於給人以思考和暇想,兩個作者都是根據自己掌握的史料,學識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是有價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財務分析的三個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