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味人生141378873
-
2 # 時尚與穿搭
其實追星的方式有很多。不能盲目追求就好了! 我們追星時,必須關注明星本身的優點。畢竟明星也是人,他們的缺點我們應該屏棄,但是他們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作為家長,很大程度上是擔心子女在追星問題上過分火熱。因為很多孩子在追星問題上,追求的僅僅是明星帥氣等等表面問題!而並不知道如何學習明星們自身積極向上的精神,來鼓勵自己激發自己。這才是家長們擔憂的。 如果你能夠把明星們的優點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利用在自己學習、處世的技巧上的話,相信家長們不會反對的。
追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追星是青少年從孩童向成人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過程的反映。追星也是廣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洩的需要。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轉型時期,追星熱還是社會誘導的結果。有的商家和“星”們的經紀人利用各種手段,對“星”們大肆包裝,以追求最大的利益。這些“星”高高在上被推了出來,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經受不住誘惑,出現了種種偏差。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對人生追求的體驗,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過程,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標和偶像,當前的追星也是這樣。因此,對追星現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對,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現問題,而要積極引導,使之理性化。 很多反對者認為追星便是一種盲目、幼稚的表現,會荒廢時間,浪費生命,加大家庭負擔,觸發不必要的矛盾,因而毫無意義可言。甚至是走到一個消極的極端,引發違法犯罪,而這一切的原因竟只是明星長得帥或漂亮等這樣可笑的理由,所以他們反對追星。 支持者則認為追星是有益的,能夠很有效地激發自己,樹立遠大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而且還可以從明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成長道路中學到付出的重要,他們身上仍有值得我們學習發揚的品質,所以他們選擇支援追星。 對於學生的我們來說,學習自然是首要的,但在其中,我們的確可以為自己樹立一個明亮的榜樣,讓自己有更多的動力,而選擇什麼樣的明星來作為榜樣便會決定是否有益,讓我們崇拜的不應僅是靚麗的外表,更重要的應該是內在的氣質與品質,這才是能激勵我們中學生在前進的路上不偏離、不氣餒,更快更好的前行。 追星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存在明星,就存在追星族。其實追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對追星,大家都意見不一。有的人認為,追星是一種無聊的行為;,有的人卻覺得追星能培養自身興趣,樹立遠大目標,激勵自己。這兩種看法似乎都太絕對了。追星如果恰當會有積極作用,不恰當只能適得其反。 生活中有很多追星有益或有害的例子:甘肅省蘭州市28歲女子林鵑痴迷劉德華導致傾家蕩產。為求讓林鵑能夠在4月18日到香港見偶像,林父近日不斷為女兒的旅費想辦法。林父前天到蘭州市一家醫院,與醫生商討賣腎事宜。醫生指出,私自買賣人體器官屬於違法行為,老人只好放棄。由於林家仍無法湊足旅費,林鵑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計劃。自16歲起盲追劉德華,12年來荒廢學業、沉默寡言的林鵑告訴央視記者:“我的情況跟普通的追星族並不一樣,因為我對劉德華的喜歡不僅僅痴迷和執著,而是以自己的青春為代價的。” 林娟的這種行為,是典型的盲目追星的行為。 而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認為,那些十幾歲的追星族成員,通常能把他們的情緒調節得很好並且擁有較好人緣,這是因為對名人的興趣,能在他們的青春期成長和交際過程中產生積極影響。 由此可見,追星也是具有兩面性的。追的對,我們來說是十分有益的,追不對,那就等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感情荒廢人生。所以,我們需要選擇值得我們崇拜的偶像,且不能盲目崇拜。人無完人,所以不要以為明星身上只有優點,值得你把他當作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崇拜的人,不一定要透過追星來學習別人。總之,對任何事我們都應該批判的接受,不要把追星的現象看的太過絕對。 在當代中學生中,“追星族”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影視明星歌星大多數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追星也成了少男少女的時尚,並形成了龐大的追星隊伍。前年、去年又興起了平民偶像,《超級女聲》《我型我秀》是當今最流行的選秀節目,也是現在學生們最喜歡看的節目。一些少男少女從簡訊投票支援,到盲目崇拜狂熱到發病發昏的地步。每天滿腦子都是明星,上學放學課間休息不停地與同學談論那些明星,幻想能與自己喜歡的明星成為朋友,經常失眠,心理失去平衡,上課不認真聽講——這樣是非常影響正常學習生活的,有時甚至會出現追星少年自殺的嚴重後果。現在更有一些“追星族”去模仿自己的偶像,去模仿他們說話的方式走路的姿態。還有一些學生會把父母給的零用錢買了和明星一樣的衣服和鞋子,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關注明星的事兒上。面對這種情況,一些父母也只是簡單地斥責打罵,並沒有向自己的兒女進行更好的心理說服教育。 其實,追星也不是完全不好,之所以把他們設為我們的偶像,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我們值得借鑑的方面,比如說我們可以從明星身上學習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對工作的認真態度,而不是隻看到他們在舞臺上有多麼的光輝奪目,明星背後的辛酸是我們常人無法接受的。如果將他們身上一些值得學習的品質放在我們學習上,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為了明星自殺發昏的悲劇發生。一些青少年是缺少判斷力才會導致狂熱的追星,而家長老師要做的則是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培養他們的心理素質上下工夫,這樣才會引導他們健康地追星。 對於追星,兩代人在觀念上肯定有差異。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狀況往往非常複雜,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確認,而追星恰恰能滿足孩子這兩方面的心理要求。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時期的過渡性需求和標誌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追星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意義的,父母要給予理解,沒必要把追星當成“十惡不赦”的壞事嚴加禁止。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導,在追星方面尤其如此。蘇州大學管理學院諮詢顧問章小波認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瞭解偶像的過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樣作用,讓偶像的力量激勵孩子成長進步。作為父母,完全可以引導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長。作為一個追星族首先要自律,喜愛一個演員是對的,但這應該有個度,不能太極端。喜歡明星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種點綴,不是人生的全部,應該去學習明星身上的一些優秀品質。應該更健康、更理智地去面對生活,讓自己明白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等待自己去做。對學生來說,重要的是學習。 為了達成女兒追星夢,不惜放棄一切的老翁楊勤冀,他跳海自殺前寫下了十二頁遺書,內容句句指摘劉德華沒有良心,不能撥出少少時間,以達成其女兒十二年來與偶像單獨會面及拿取簽名的要求,最後更直接表明以死作出抗議,“是你劉德華把我逼死,逼這個家出事,造成悲劇的。” 去年,被不少媒體報道的父親願意賣腎以圓女兒見劉德華一面夢想的事情,現在有了結果,只是,這個結果太令人意外和遺憾:粉絲見到了劉德華,父親卻因為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與女兒私下會面,選擇了跳海自殺來威脅,不幸身亡——還有比這更壞的結果嗎。 如果說早期媒體報道這個事情還帶有一絲浪漫色彩的話,那麼這個結局足夠稱得上悲劇。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痴情粉絲終於得以和偶像見上一面,然後滿懷幸福度過了餘生。追星追出了人命,而且死去的是追星者的父親,這種極端行為的發生讓人為之沉重。 似乎沒有理由把任何責任推倒劉德華身上,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一個被商業和媒體包裝出來的巨星,或者說,他只是一個娛樂產品,被追逐的程度決定了他的價值。明星總是希望多迎接一些掌聲和鮮花,但對於像這名28歲卻追星十二載的痴情女子,恐怕明星也會心懷恐懼,在開演唱會、舉行見面會以及可能引發混亂的狀況下,不少有責任的明星都會提醒自己的粉絲,要注意安全,劉德華一直是這方面的典範,對於這名女粉絲,他已經盡到了自己能盡的義務。那麼,女粉絲父親之死,究竟和誰有關? 父親自殺的理由是,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的私人時間和女兒會面。不能說這個要求是無理的,畢竟女兒喜歡劉德華那麼久,畢竟經過十二年的等待才實現女兒的願望,能和偶像多在一起度過幾分鐘、幾小時,不僅是女兒的幸福,也是父親的欣慰,這是一種只有父親才會有的愛。可為這個要求找出足夠多的支撐點,也是艱難的,足夠的私人時間是多少,底線和尺度在哪裡,如何讓那些狂熱的、過度的情感安全的消耗掉一些,找到安穩落地的平臺,問題的關鍵不取決於外部,而在於當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態。 最終心態失衡的是父親,他用縱身一跳這種過激的姿態破壞了為本該美好結束的故事結局。與其說他用這種方式控訴劉德華,不如說他在用生命的絕響,控訴女兒那長達十二年的沒有邊際的夢魘,給整個家庭帶來的折磨,變賣房產,沒有工作,生活的中心全部維繫在一個大眾偶像、無數女人的夢中情人身上,這種無意義的執著,最終釀就了這起人倫悲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這種悲劇僅此一例,再也不會發生。 大多數人都有名人和明星崇拜心理,這是非常正常的,名人和明星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可以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向其學習,追星某種程度上也是激勵自己奮發上進的一種動力。但無節制的追星是一種危險行為,容易導致人沉湎於空想之中。在娛樂資訊爆炸,娛樂人物成為最受矚目物件的今天,社會和相關行業應對娛樂現象和人們的娛樂心理進行一些思考,別讓追星成為一種病。
-
3 # 葉志良8
追星只會是玩物喪志,我們應該追的是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拼搏,不斷的自我增值,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功,這樣才不枉此生!
回覆列表
何為理智追星?你若有這份理智,為什麼不為自己和父母親想想?追星的人就是跟屁蟲,還理智追星,整個一個腦殘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