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季我努學社
近些年來“宮鬥”成為中國影視劇中的一大熱門題材,佳人各顯神通,圍繞爭寵生子的中心主題,在不同電視劇裡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離合悲歡。看慣了最近大熱的清宮戲,資深劇迷們往往能夠脫口而出清代後宮的森嚴等級,但對於同樣離我們很近的明朝,大家可能就不是那麼熟悉了。
明代妃嬪制度上承唐宋,下啟滿清,總體上處於變革之中。明代沒有像漢唐那樣嚴密規整妃嬪等級名額制度,大致上可以分為皇后-皇妃-皇嬪三個大等級。
首先來看皇后。明朝同樣遵循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王朝的皇后制度,同一時間內只設一後,皇后地位極為尊崇,妃嬪對皇后既需要執妻妾之禮,也需要執君臣之禮。為了避免外戚專權,明中後期的皇后多來自民間清白人家,所以基本上都恪守本分,很少干涉前朝事務。作為六宮之主,皇后有權處理六宮事務,其餘妃嬪則有義務協助皇后。
(明孝靖皇后金冠)
明代皇妃在演變中形成了三個等級,分別為皇貴妃、貴妃、妃。其中,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並不常設,其人選多為皇太子生母或者聖眷深重的寵妃。貴妃在明初並非單獨的妃嬪等級,作為妃的第一位號,貴妃與賢妃、淑妃等同屬於妃級序列;但隨著歷史發展,加之本身隱含“群妃之首”的寓意,貴妃地位逐漸上升,在宣宗朝取得了有冊有寶的待遇,實際上分化成為一個新等級。妃是明代後宮之中的常設等級,人員上沒有定數,為了區分方便,皇帝設立位號來對各位妃子進行區分,每個位號在同一時期同一等級只能共一位娘娘使用。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憲宗、明世宗、明神宗在冊封妃嬪時都曾使用過“順妃”位號,可見位號更類似於職位。
(明神宗王皇貴妃畫像)
皇嬪的劃分則以明世宗為明顯界限,世宗以前沿用昭容、昭儀、婕妤、美人等九嬪舊稱,冊命上也沒有定製;世宗時重新定製,規範了冊封儀式,確定九嬪地位完全平等,並規定九嬪各自擁有相應位號,第一次冊封時分別稱“德、麗、莊、賢、惠、安、和、僖、康”,後來又增添許多新位號,使得嬪位成為正式的妃嬪等級之一。
(影視劇中的明代妃嬪)
參考文獻:
林延清:《明朝後妃與政局演變》
徐連達、朱子彥:《中國皇帝制度》
崔靖:《明朝後妃研究》[D].南開大學,2014.
肖晴:《明代后妃宗教信仰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6.
劉玉:《明代寵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
3 # 任馳贏天下
開門見山,到大明朝穿越一下,看看明朝的后妃等級是怎麼劃分的。
說到明朝,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誰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開國皇帝就是明成祖朱元璋。朱元璋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歷史上第二位布衣出身並統一全國的皇帝。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自從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始,他在治理國家上採取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從上到下包括皇帝本身在內都必須嚴格遵守。所以大明王朝對皇帝的後宮,三宮六院的妃嬪們等級劃分和尊號也有了新的規定。那麼明代對后妃的等級到底是怎麼劃分的呢?
我們知道所謂后妃,無非指的就是皇帝的老婆,明代后妃等級大致是這樣劃分等級的:地位最高的毋庸置疑,當然是皇后,接下來依次排列為,皇貴妃,貴妃,妃,嬪,美人,才人,選侍,淑女等,除了皇后之外大概分為這八個等級。
同時在妃嬪中又有不同的封號,依次排列為: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慧妃,順妃,康妃,寧妃;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慧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這些封號的妃嬪等級位於貴妃之下,美人之上。
綜上所述,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后,位居第二,貴妃位居第三。
明朝後妃等級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情況,據說這還是朱元璋當初覺得歷代帝王后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經過多次整頓出來的等級制度。但最終朱元璋還是沒有控制住,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的現象發展。到了明朝中末時期,后妃人數逐漸增多,不過後妃的等級劃分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這個等級制度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
4 # 柳花夢裡
明太祖朱元璋繼位之後,為了確立後宮的婦官制度、明確妻妾之間的等級劃分,使後宮尊卑有別、上下有序,參考了唐朝和宋朝兩個朝代的後宮制度,並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宮中按照秦漢以來的慣例以皇后為尊,妃嬪之間也有明確的品級:貴妃和諸妃為正一品,昭儀和諸嬪為正二品,婕妤和貴人為正三品,美人為正四品,才人為正五品。
洪武五年六月 ○丁酉定內命婦冠服制先是外命婦冠服之制已定惟內命婦未有其制至是復詔議之禮部言唐制貴妃一品昭儀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冠服並用花釵翟衣寶林六品御女七品采女八品冠服同尚宮等並佃釵禮衣宋內命婦貴妃一品太儀二品婕妤三品美人四品才人五品貴人無視品冠服並用花釵翟衣自國夫人縣君及充司簿司賓者並賜冠帔今內命婦增設貴人一等才人二等參酌唐宋之制自三品以上宜用花釵翟衣貴人視四品才人視五品並同尚宮等用山松特髻大衫以為禮服於是以貴人為三品以後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為朝會禮服珠翠慶雲冠鞠子褙衣緣襈襖裙為常服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六年冊封的李賢妃、葛麗妃、劉惠妃先前的位分都是美人: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徐皇后在位時朱棣的後宮沒有任何有正式名分的妃嬪,在徐皇后一年喪期過後,朱棣首次冊封妃嬪,靖難第一功臣張玉之女張氏為後宮之首的貴妃,蘇州女子王氏為昭容,北韓女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
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賢妃冊文曰妃嬪之立所以資內助廣後嗣也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員次必婦行貞淑及有子者然後進以位焉爾李氏自選入宮事朕有年生子桱已封為唐王朕特遵古典冊爾為賢妃其敬慎之葛妃生子<木彝>已封伊王冊為麗妃劉妃生子棟已封郢王冊為惠妃明朝貴妃和唐宋的貴妃(唐宋的四妃雖是同級,但有位次先後之分,可以內部晉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燕氏由賢妃晉升為德妃,宋徽宗的大劉皇后從賢妃升為淑妃再升為貴妃)意義完全相同,雖然為諸妃之首,但本質還是正一品的皇妃,她的意義並沒有超出皇妃的範疇凌駕於皇妃之上。所以明朝貴妃不僅禮服規格和其他皇妃一樣,就連儀仗規格、金冊規格、車轎規格也完全等同其他皇妃。朱元璋對馬皇后感情非常深厚,在她去世之後決定不再立皇后,於是在喪期過後冊封李氏為皇淑妃來統率六宮,皇淑妃去世後又將寧妃郭氏晉升為皇寧妃成為新的後宮領袖。
宣德年間,明宣宗偏寵孫貴妃欲立為皇后,於是別出心裁特別賜予她皇后規格的金寶,並立立後典禮的規格為了舉辦了隆重的授寶典禮,但後面的皇帝並沒有引以為故事。景泰年間,明代宗寵愛皇妃唐氏,當時後宮也沒有皇后在位,於是效仿朱元璋封皇淑妃、皇寧妃,在貴妃前面加皇字,為皇貴妃,表示對唐氏的恩寵。後面的皇帝紛紛冊封皇貴妃,但皇貴妃本質也只是貴妃的強化版。
明朝的皇貴妃、貴妃是低於清朝的皇貴妃、貴妃的,清朝的皇貴妃和貴妃是完全凌駕於皇妃之上的全新存在,不僅擁有不同的位階、俸祿、車轎、禮服、金冊,甚至皇貴妃待遇無限接近皇后,是事實上的副後。根據崇禎年間的一份膳單可以看出,明朝皇貴妃和貴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樣的。皇貴妃的家族待遇也是根據皇帝的意志決定的,比如萬曆的鄭皇貴妃家族待遇最終為正二品都督僉事,而周端妃家最終卻封了從一品都督同知。
後來經過嘉靖皇帝的修改和整合,後宮才擁有了完整的婦官體制,後宮除了皇后之外,只有皇妃(分為皇貴妃、貴妃、妃三種)和嬪兩個位階。嘉靖九年的時候,因為皇嗣未生,於是在民間選擇賢淑的淑女充入後宮,其中九個都被冊封為嬪,並制定了冊封九嬪的儀注和銀冊。壬寅宮變之後,嘉靖專心在西內研究道教,因此掖庭體例和在大內時大有不同。吃了太多的丹藥熱劑導致嘉靖性慾旺盛,經常看上了哪個宮女便就地寵幸,並不會全部給予正式封號,於是產生未封妃嬪的稱號。他有一個未封妃嬪楊氏,在乾清宮遭遇火災的時候被嘉靖拉出來擋火而死,嘉靖於是稱她以身護主,將她追封為恭淑安僖榮妃,祔葬於他的原配孝潔陳皇后之側。
回覆列表
雖然明朝恢復了很多的漢唐舊制,但說到明朝的后妃制度卻是一筆糊塗賬。明朝的后妃制度算得上是歷代大一統王朝中最混亂的,幾乎換個皇帝就會出現一定的變化。
太祖後宮定製,卻沒定好明太祖朱元璋鑑於歷朝歷代外戚干政、後宮與前朝勾結的教訓,制定了嚴格的後宮制度,所以明朝也幾乎沒出現過後宮干政。
然而歷代後宮森嚴的等級,在明朝卻是亂七八糟。明朝並沒有按照周天子那樣設立“一後、三夫人”之類,而更加類似於元朝般隨心所欲。
明朝在皇后之下,設立貴妃,貴妃之下設立眾多的妃位,而再往下就看不出所以然地設定了許多的宮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之類許許多多。
始設皇貴妃、出現嬪位明宣宗寵愛貴妃孫氏,尤其當時的胡皇后沒有生育皇子失去寵愛,朱瞻基嫌貴妃之位不夠尊貴,特意加一“皇”字,並授予皇后才同時擁有的金冊金寶,皇貴妃正式誕生。皇貴妃僅次於皇后,位同副後。
到嘉靖帝時代,一次性設立了眾多妃嬪,始設“嬪”之位,低於妃位,高於其他雜置宮嬪。
像如今清宮劇中,新人得寵都是從低等庶妃開始,而在明朝,即便宮女得寵都可能直接晉封妃位。所以明朝背景的古裝劇中,經常出現這個妃那個妃一大堆,因為沒有人數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