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情感故事

    曹魏鼎盛時期轄司州、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雍州、涼州、幷州、幽州十二州,其中涼州屬西域。

  • 2 # 考古者說

    確實,陳壽的《三國志》中除了《烏丸鮮卑東夷傳》之外,沒有為其他民族,尤其是西域各國諸族立傳,這意味著什麼?

    三國時期的曹魏是不是還保持著對西域的控制呢?題主所說的統治其實不太靠譜,漢王朝也沒有完全的保證對西域地區的統治,何談中原戰亂,中央力量急劇縮小的三國時期呢?長期以來,中原王朝實際上更多的是在對西域諸國施加影響力,而不是直接的統治。

    那麼三國時期的曹魏有沒有保持住這種中央王朝的影響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以曹魏為主的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仍然保持著影響力。那為什麼《三國志》裡不專門書寫呢?

    李純蛟先生曾經對陳壽所著三國志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並著有著作《三國志研究》,其中就指出了:中國與西域諸國的關係大致“如漢氏故事”,這也就意味著,西域地區的各個小國,各個民族,並不是影響中央王朝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東漢末年戰亂、三國分立的中原大舞臺的襯托下,這些“偏遠”的地區既然沒有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情況,也就不存在重新為為他們立傳的必要了。

    其實這也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人的意思。陳壽在《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的序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相比於大一統的兩漢,曹魏政權自身實力不強,且一直處在與東吳和蜀漢的對峙之中,被牽制了大量的的經歷,同時政權存在的時間不長,算起來前前後後也就不到五十年。因此,就算是西域諸國與曹魏政權交往十分密切,曹魏在經營西域時所投入的經歷,達到的深度肯定不及兩漢時期。

    同時較為幸運的是,當時而言,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較之兩漢時期的匈奴也是相對弱勢的,沒有足夠的力量介入中原政局,也沒能介入到曹魏與西域之間,使得曹魏為主的中原王朝力量與西域的交往仍舊得以保持和平穩定的持續進行。

    《三國志》中對曹魏與西域的關係沒有記載嗎?雖然沒有專門的傳,但是相關記載還是存在的,這裡抽出了幾條我們一起看一下:

    《魏書·文帝紀》記載,黃初三年,

    《魏書·三少帝紀》中有,景初三年,

    鹹熙二年九月,

    這些記載都說明曹魏政權與西域諸國是存在著正常和平的往來與交流的。

    至於曹魏是否仍然繼續經略西域,答案也是肯定的,曹魏時在西域設有“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長史”、“西域校尉”等職務。

    比如《三國志·張恭傳》記載著:

  • 3 # 漩渦鳴人yy

    統治倒是沒有,首先有一點我必須得糾正,漢王朝對於西域的管理,並不能說成是行政統治,而是一種聯合和打擊,或者說得實在一點兒就是政治上面的聯盟。

    就好像漢武帝對於西域的管理一樣,他只是讓這個地方成立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負責管理這一片區域。這邊區域並不住在任何漢王朝的軍隊或者是行政人員,只是絲綢之路上如果有汗王朝的商隊經過這裡,當地的國家負責管理或者是喂這些商隊提供服務,這就是西域都護府。

    所以說西域都護府,他這個並不屬於漢王朝的行政體系,也談不上什麼統治。漢王朝對於西域都護府的管理,主要是沿著河西走廊,也就是涼州那一塊地區。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漢王朝駐紮的最西邊兒的一塊兒地方就是玉門關,也就是說,涼州地區的穩定關係著中央王朝和西域都護府之間的聯絡,同時也可以看做中央王朝統治西域都護府的一個前提條件。

    但是,由於涼州地區經常發生民變以及叛亂,所以東漢時期,尤其是到了靈桓二帝,由於失去了河西走廊以及涼州,所以漢王朝和西域都護府之間的關係也就斷掉了,絲綢之路也斷掉了,這個時候,有一位仁兄站得出來,平定了當地的叛亂這個人就是董卓,涼州市。西域都護府和大漢王朝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絡,平定了涼州,就保證了大漢王朝和西域都護府之間的聯絡,可以說,董卓的崛起,西涼平定以後,短時間之內,漢王朝恢復了跟西域都護府之間的聯絡,但是董卓死了,後來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雙方之間的聯絡又斷掉了。

    曹操是一個注重國家形象的人,尤其是注重大漢王朝國家形象的人,對於周邊的那些要背叛的少數民族。曹操表示一個都不能忍全部給我消滅乾淨,哪怕老子冒著被別人。偷襲後方的危險也得把你幹掉。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登場,也就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十分窩囊的死掉,那個魏國的大都督曹真,曹真。掌管曹魏時期的軍權的時候,恰逢涼州地區發生叛亂,曹真率領曹魏大軍,徹底平定了叛亂,讓絲綢之路重新暢通起來,到了這個時候,漢王朝才和時隔多年沒有聯絡的西域都護府搭上線。

    但是後來晉朝建立,五胡亂華不僅涼州地區,包括當時的關中地區與中原大部分地區,全部落入混亂之中,所以中原地區徹底失去了和西域都護府之間的聯絡。

    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那個時候,前秦的君主苻堅聽說西域有一個高僧特別的厲害,所以特意派了一支大軍過去,把這個高僧給我接過來,但是這一隻大軍接到高僧,並在回來的路上聽說前秦已經完蛋了,就在當地自行組成了一個小政府,由此可見,當時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以及和西域都護府之間的聯絡的混亂性。

  • 4 # 秉筆春秋呂書生

    記載不多但還是有的,曹魏對西域也有一定控制力。

    西域長史府設立在西域,負責戍守邊疆、安撫西域諸國 西漢置西域都護府,東漢永初元年曾罷西域都護府,後改為西域長史府,曹魏時期其駐守在Murano。

    魏青龍四年九月(236年),還有派西域校尉張就征討的記載。可見魏國對西域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匈奴叛亂也是屢見不鮮。

    “西域都護段禧等雖保龜茲,而道路隔塞,檄書不通。公卿議者以為“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六月,壬戌,罷西域都護”——《資治通鑑》

    “九月,涼州塞外胡阿畢師使侵犯諸國,西域校尉張就討之,斬首捕虜萬計”——《晉書》

    “西域諸國,漢初開其道,時有三十六,後分為五十餘。從建武以來,更相吞滅,於今有二十道。”——《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註解

  • 5 # 君山話史

    在兩漢三國時代,中原政權對西域的介入,與我們今天說的統治是不太一樣的,我套用一個現在大家熟悉的名詞吧,叫“長臂管轄權”。這要從《禹貢》裡去理解古代中國政治的統治模式。

    第一,兩漢三國時期對西域的“長臂管轄權”

    在《禹貢》裡,以中原為中心,越向外,管理力度越弱。最內圈是“甸服”(天子領地),向外是“侯服”(諸侯的領地),“綏服”(綏靖安撫區,比如少數民族聚居區),“要服”(軍事羈縻區),“荒服”(荒蕪之地)。

    西域相當於“要服”,有點類似唐代的“羈縻都督府”。中原政權在西域設有一個辦事機構,但並不是直接統治西域諸國,而是起到一個監督、管理的作用。管理級別也有不同,西域都護是級別最高的,次之是西域長史,還有西域校尉。中原政權對西域的這種管理統治模式,姑且名之“長臂管轄權”。

    第二,魏國繼承東漢的政治遺產,對西域擁有管轄權

    東漢時代,班超通西域後,設立“西域都護府”。但是班超去世後,西域很快叛亂了,脫離朝廷。後來,班超的兒子班勇復通西域,朝廷在西域設長史府。班勇通西域之後二十餘年,西域諸國接受漢帝國的管理,關係比較融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實際上失去對西域諸國的控制。魏國取代東漢後,公元222年,鄯善、龜茲、于闐諸國遣使向魏奉獻,此後復通西域,設定戊己校尉。應該說,魏國在西域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公元229年,大月氏國王波調遣使向魏奉獻,魏明帝封波調為“親魏大月氏王”。在司馬炎取代魏國之前,公元265年,大宛、康居等西域國家還向魏國進獻寶馬。

    第三,西晉代魏後,繼承對西域的管轄權

    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繼承對西域的管轄權。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期,西域戊己校尉馬循有十分優異的表現。公元275年時,他擊敗鮮卑,斬其渠帥;次年,鮮卑阿羅多擾晉,戊己校尉馬循領兵出擊,斬殺四千餘人,俘虜九千餘人,阿羅多等恐懼,向晉請降。

  • 6 # 愛歷史的傻狗

    魏國理論上是控制了西域的。

    早在東漢中期,中原腹地與西域之間的溝通通道:涼州,便因為中央政府及各大世家的歧視開始與中央離心離德,一直到東漢末年,涼州在經歷各種天災人禍之後終於首先對漢朝中央政府聽調不聽宣,造成一種半割據狀態。而更靠西的西域自然也被迫中斷了與漢朝的聯絡。

    曹丕為魏王時,曹真為鎮西將軍,負責庸涼一帶的防務軍事,平定了河西四郡的叛亂。一直到曹丕登基後,擁有雄心壯志的曹丕派曹真平定河西雜胡的叛亂,記載中說(河西之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這一站使得西域與中原王朝的道路再次打通,西域諸國遣使稱臣,曹丕重新設立西域長史。

    從此之後,終魏一朝西域都和中央保持聯絡,Murano古城發掘的文書中,一直記載到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篡位當年)可以印證這一點。

  • 7 # 客家小火

    早在西漢時期,對於西域就採取了和親政策,涼州領河西諸地,東漢延續了西漢的行政建制,後來涼州之地經過幾百年的經營日益強盛、豪強並起,馬氏集團由此發家。到三國時期,馬騰韓遂相擁反叛,後西北猛漢董卓平定涼州。

    到曹魏時期,涼州西域這一片地方也是屬於半自治狀態,猶如今天的港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楷書要當行書寫,而行書要當楷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