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智謀
-
2 # 神韻軒書法
寫楷書時注意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內在映帶.呼應關係,不至於字無生氣。以具體作品分析,如下圖(左)。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他把行書技法借鑑融入到楷書作品中來,書寫此帖時很注重筆畫呼應關係,充滿節奏跳躍,整幅作品揮灑自如,行氣十足,筆意華美,有空靈之氣。這幅作品是楷書當行書寫的經典作品。
行書當楷書寫指的是寫行書時,毛筆的筆尖要頂著紙面寫,力送筆尖。仍有寫楷書的提按.快慢.輕重節奏用筆特徵。行筆不能過快,否則筆畫飄浮乏力,我們再來看看何紹基臨的《蘭亭序》。如下圖(右),他是以顏體楷書架構為底,筆畫少連線,加以《張遷碑》古拙天真之趣,寫出自家風格。點畫形質好,筆筆到位,蒼勁老辣。顏體楷書厚重沉雄,骨力勁健的特點在此帖中展露無遺。這幅作品是行書當楷書寫的佳作。
楷書技法和行書技法可以互相借鑑融合,學習書法可以二種書體一起學。依個人愛好分清主次,從而有效提高書寫水平。
-
3 # 狂喜淡墨a
怎樣理解楷書當行書寫,行書當楷書寫?
這句話的含義,楷書矜持,需要寫活潑,避免那種呆板性,要有生動形象。行書忌諱寫的野俗無規矩,要求在一個合度中規書寫尺度上左右。
由此楷書按照行書的活潑性中書寫,行書要不違規,按照楷書穩健去書寫。
那麼如何掌握好尺度,楷書既要有法度,又要情性的盎然,寫出的筆畫富有生機,在筆畫上避免窠臼拘謹的規矩,要有自己的才情發揮,書寫的時候不可本著古法不放,而要寫出自己的筆意,自己的意性的表達。對於行書書寫,不可一味追求情性的爛漫,須知緯度要有繩墨,無論如何遊走,皆有楷則的方圓。在一個馳騁的法度內,而行激情的揮灑。
合度的筆畫,皆有停駐頓挫,或快或慢的用筆變化,依照呼應照顧左右,使其書寫的行氣有韻律感,這就要求字有大小,且具有草字楷字間或依存。比如米芾的行書,其刷筆之筆畫,佔字的十有一二,其餘皆為合度的晉法。趙孟頫的行書則有十有九是規矩的筆畫。而不離晉代繩墨。其楷書更是代表性的生動活潑之楷則。
由此顏體的楷則,充滿了天趣的筆畫,一改字的大小一致的規矩,而是有大有小,結體布白方圓兼職,字既有豐滿,又不失灑脫遒勁。生機鬱勃。
-
4 # 德雨50926495
唐朝歷代帝王均重視書法,君臣論書,有力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注重骨力,以歐陽詢、褚遂良為代表,唐代中期,唐玄宗推重隸書,寬博華麗,行、楷、篆、草都趨於厚重,以顏真卿為代表,唐代晚期,書法由趨向瘦硬,以柳公權為代表。唐代楷書,開創了一個基礎教育的先河。
歐陽詢,唐初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九成宮禮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典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該書作筆力勁健,點畫雖然瘦硬,但神采豐潤飽滿,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帶有隸書筆意。字型結構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絕,章法顯得寬鬆而清晰。
南陳將軍歐陽紇,遭南陳後主滅門,只有14歲歐陽詢,因不在家中而倖免。隋朝時與李淵同朝為官,後被李世民俘虜,歸順大唐,扶佐太子建成。在玄武門之變後,二次被李世民俘虜。不過並未難為他,仍在朝中做書記官,此時歐陽詢已經55歲了。空有鴻皓之志,一身襟袍未曾開,只好專心寫字。寫《九成宮》時候已經70多歲,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後人評其書平正中見險絕,其實與他坎坷經歷分不開的。
顏真卿,中唐名臣,楷書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多寶塔碑》,其行書《祭侄文稿》,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被列為天下第二行書,唯一能與書聖王羲之互相抗衡的,也就只有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隸書。楷書端正勁美,氣勢雄厚。行書道勁秀挺,古意盎然,神采飛動。
顏真卿進士及第,任殿中侍御史,因得罪宰相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安史之亂”時,率義軍對抗叛軍,唐代宗時官至一品。顏真卿一生正氣,剛正不阿,奸相盧杞掌權後,官越做越小。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並攻陷攻汝州。盧杞除掉他認為機會來了,建議派他去李希烈軍中,勸其自首。他明知是去送死,但是毅然前行,被叛軍殺害於軍中。宋代時被封為神,列為公務員之典範。
柳公權,晚唐名臣,楷書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師法魏晉及初唐諸家,受顏真卿影響較大。其書結體緊密,筆畫鋒稜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相媲美,被後人譽為顏筋柳骨。
柳公權進士及第,以高尚的人品素養,仕途通達,被七任皇帝寵幸,侍書宮中,不停地為皇家、大臣及親朋書碑。就像一隻關在禁籠中的金絲雀,這種生活使他缺少寬廣的視野與氣度,缺少創作源泉。柳體在其成熟以後變化較少,而顏體一碑一碑曾不斷地變,顏真卿像奔騰咆哮的洪流,柳公權卻似流於深山老林的洞水。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命情調,也決定了二人的書寫風格。
趙孟頫,元代名臣,楷書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膽巴碑》《洛神賦》等,他以晉唐為法鑑,受三國時期的鐘繇影響較大,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人稱“趙體”,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的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
出身宋代貴族,宋代八賢王趙德芳九世孫。南宋滅亡後,一度蟄居在家,受人推薦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他出身於趙宋宗室,卻在元朝出仕,毫無民族氣節,這也是後人詬病的原因。唐代幾個楷書大家相比,趙體楷書給予的法則較少,字型風格典雅秀美,明顯媚味有餘,骨力不足。因此,有“趙字無真楷”的說法。
唐代楷書崇尚法度,對於後世學習書法的人而言,有規律和方法可以依據,唐朝以後各王朝,均以此作為基礎教育蘭本。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根據多年書法研習經驗,初學寫字中楷比較適宜。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諸多方面最好的時代,擁現出許多的文學大家,蘇東坡、范仲淹、歐陽修、黃庭堅、米芾、王安石等。以蘇東坡為例,其文學方面的成就遠遠大於為官之行政成就,同時也是書法家、畫家。因此,他給予書法更多的是意境,以他為代表的宋代書法,才有了“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可見,楷書的行書化是從宋代開始的。到南宋中後期,由於國家國防、政治的不穩定,出現了出現了書法失去規則,隨意亂寫亂畫的現象。
元代趙孟頫,提倡書畫要有“古意”,他以晉、唐為法鑑,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頹勢,強調了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使書法從工豔瑣細,轉向質樸自然,從而確立了元代以後,書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實際上,他把書法往唐代崇尚法則的軌道上回拉,也就是說行書當楷書寫,是從趙孟頫開始的。
在民國成立後不久,以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為的代表,受過西方良好教育的高層教育人士,共同發起了“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運動的意義早有定論,這裡我想說的是它的副作用。事實上以此為標誌,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被鉛筆、鉛筆、圓珠筆等書寫工具所取代。這對於書法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無論顏體、柳體、歐體還是趙體,他們的字均與其個人經歷有關。因此,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完全的相像,所謂的“重影”,在現代幾乎沒人做得到。以《九成宮》為例,歐陽詢寫了60多年才達到的水平,我們可能用一輩子寫到死,也達不到他的水平,但是並不意味著,他不可作為學習的範本,古人說“取法門乎上,僅得其中”。只要用心臨摹,還是可以取得很好效果的。
楷書要當行書寫,行書要當楷書寫,這兩種技法是可以互相借鑑,相互融合的。古代已有先例,趙體楷書與唐楷相比,那是行書,與宋代行書相比,那是楷書,趙孟頫先生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
5 # 老陳聊書法
前半句還有些說的過去,後半句就太牽強了。
楷書的筆畫是一筆一畫完全分離的,各自獨立,但是要構成一個完整有機的整體,強調筆畫之間的位置、比例配合很重要,但也無法象行書那樣連帶關聯。
行書書寫在筆畫連帶關聯的同時,注意維護楷書的方正造型可以讓行書負有動感而不失架勢和氣度。但是更多是楷書功底造成的潛意識在起作用,而不是當楷書寫。本身就是從楷書的基礎上的快速連帶筆畫而耒的,再當楷書寫,怎麼聽著彆扭呢?!
楷書書寫注意筆畫間關係,行書書寫不放棄漢字方正造型,都是有道理的,但要說楷書當行書寫,行書當楷書寫,不合適,有點暈!
回覆列表
我有斷斷續續的書寫30多年毛筆字的經驗,“楷書要當行書寫,行書要當楷書寫”,這句話是指導人們如何用毛筆來寫好行書字和楷書字的經驗之談。
對楷書要當行書寫我是這樣理解的:寫楷書字的時候,不能僅僅著眼於寫筆畫,用點、橫、豎、撇、捺來湊成一個字,顯然還不夠,而是要注意一個字整體的筆畫呼應、照應,字與字之間也要做到互相照應,在整篇字的風格和氣勢上要一意貫之。這樣來寫楷書,就有點像寫行書字的感覺。
行書要當楷書寫,這是指在寫行書字的時候,不能光著眼於整篇字的氣勢和風格是一致的,還要注意把每個字的筆畫寫好,注意筆畫之間的巧妙佈局和搭配,注意字和字之間的呼應、照應,這樣寫行書字,就有點像寫楷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