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帆哥啟航
-
2 # 靜愛文文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棘手,且聽我慢慢仔細進行分析。
孩子經常和你作對,被孩子折騰得頭昏腦漲,束手無策。孩子不聽話有很多情況
1.孩子任性,想做的事必須做完否則不行,做完之後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別的事,比如不看完動畫片不吃飯。
2.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遊戲,聊天,不滿足他,就出現家長不希望看到的小動作
3.有的孩子他自己很有主意,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即便去做也不心甘情願。
4.有的孩子就按照父母要求做了,但不能按時完成。
5.有些孩子記性不好,丟三落四,告訴他怎麼做,轉眼就忘
這些情況大家都遇到過,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1.他們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他做不到
2..我們曾傷害過他的自尊心
3.他對父母不服氣
4.有時他的心情不好,不開心
5.他們不相信大人說的對
6.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態度不好
7.正在生氣,誰的話都不聽
8.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9.經常被教訓,想反抗
10.總拿別人跟他比,他不願意
11.說話太囉嗦,讓他煩,賭氣不聽話
12.冤枉孩子
13.在家沒有自己的學習場所,家人又很吵
14.把他當出氣筒的時候
15.想學習,家人看電視聲音大的時候
16.他的建議,大人從來不當回事
17.覺得自己長大,老是被人管不開心
18時間都被老師家長支配,自己一點時間也沒有
發生這些情況,
2.摔門來宣洩不滿,這個說的就是大一點的孩子,父母與孩子相互理解相互溝通
3.就是刷脾氣,孩子不聽話玩遊戲看動畫片,你叫他聽,他說你好煩啊,我們可以約定時間,玩一個小時不能再玩,做的好就表揚。
4.不理你了,這個的話,你可以讓他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不要隨意打斷他做的事,培養注意力也很重要。
5.最常見的就是不斷要新玩具,家長千萬不要拒絕他,經濟條件好就買,不好就可以買些結構性玩具讓他拼拼拆拆,引導孩子就玩具新玩法,還可以那張報紙,做足球玩,他們也開心的
6.故意做壞事讓別人注意他,出現這情況已經叫孩子有需求說出來
7.撒嬌,大人學會要主動親近孩子,不要粘著的時候才滿足他。家人一天可約定二十分鐘時間給他,讓他知道這段時間是屬於他的
8大哭大鬧,孩子的控制力慢慢培養不能著急
9.玩的不回家,這時要讓孩子玩的盡興,多給他戶外玩的機會,要回家提前告訴他,再過十分鐘就要回去了
教育孩子難,難教育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讓他自己支配,一旦他有了主動權,就心甘情願了,不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聽話的也未必是好孩子,出現問題家長態度要友善不能命令,激勵策略。更不能發大脾氣,發火動手打。武力威脅是天大的錯誤,讓他身心遭受痛苦,他認為你只能是一個專制粗暴的家長。每個衝突發生的時候,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機會,好好利用,教育好孩子
.
-
3 # 納蘭雲薇
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家長縱容溺愛的結果!如果是6歲前,趕緊教育還來得及!如果是6歲以後,可能就不好改了!
李玫瑾教授說,給孩子立規矩要在6歲之前,這個時候孩子小,他不服管教最多也就是一哭二鬧三打滾!6歲之後,很多事情他能自己做主,這個時候他不服管教他就能抗議,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孩子還小,他根本不知道死亡是什麼,他只知道這種方式能讓你妥協,他就會試,他又不知道深淺,最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挽回的悲劇!
孩子動手打人一個是家長的溺愛,還有一個是家長經常打孩子!如果是家長太溺愛,那就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對孩子說不,事事順著孩子那不是愛孩子,是害他!語言制止不了就動手,只打一次,打到他懷疑人生,讓他深刻的知道,他是打不過家長的,家長的權威是不可侵犯的!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動手,孩子小,對他們動手本來就是件不公平的事情,而且還會給他傳遞一個錯誤資訊,用暴力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孩子動手打家長這個問題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及時糾正,那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行為你更是無法預料的!
-
4 # 中學教之道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還和家長打架。作為家長,親子關係真的是非常失敗,家長要認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了!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根源還是在於親子溝通。
家長平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跟孩子交流少,關注少,不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當中,無法真正的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孩子之間沒有共同語言。親子之間的溝通無法建立,信任的關係。尤其在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那就更不願意遵從父母的意願了。有時候親子關係就如同朋友之間一樣,沒有最基礎的信任,孩子就不願意聽家長的話。
孩子和家長之間進行打架,那是親子溝通之間矛盾的升級。
從孩子不願意聽家長的話開始,親子之間的溝通和矛盾就已經慢慢產生了,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自我獨立意識也在慢慢的增強,如果家長還不能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那麼總有一天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會和家長的要求發生矛盾,這些矛盾的長久積累,會使得孩子越來越反感家長對自己的要求,當孩子的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在某一天以類似的事情為導火索,突然爆發!可能就會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行為來進行反抗!如離家出走等,這個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其實已經失去了任何效應,家長訓斥一句,他就會頂一句,家長動手了,他可能就會失去理智,也會向家長動手,六親不認。
那麼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來解決呢?
第一,家長和孩子之間矛盾爆發或升級,最需要的是冷靜。
當家長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出現頂嘴,這個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言語管教已經失去了效用;盛怒之下,有的家長就會採取暴力手段,如果孩子不還手,那還能保持家長的威嚴,如果孩子壞還手了,家長在孩子面前已經算是威嚴盡失了!因此,當孩子跟家長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需要家長首先冷靜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和孩子的溝通在那一塊出現了問題。同時也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晾一晾降降溫,過一陣子再換個方式,換個語氣進行溝通,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第二,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應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
和孩子的溝通才能瞭解孩子的內心,良好的溝通應該是能夠理解孩子的內心情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想想孩子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要這樣說?可能你就會發現不一樣,你對孩子的行為和要求也就會,能夠更容易理解,相應的你對孩子的要求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去適應孩子,孩子對於家長的行為和話語也會採取尊重理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共情。
第三,對孩子保持持續的關注,關心和有效溝通。
作為家長,無論有多忙,條件有多麼不允許,都要和孩子及時進行溝通,無論是面談還是電話,都應該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身體保持持續的關注和了解,把他放在一個成人的角度來傾聽尊重他的想法,讓他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尊重和關心,還有理解,這樣才能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搭起信任的橋樑,形成有效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必須是經過持續有效的溝通才能獲得。
第四,透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提升親子關係。
良好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和諧,寬鬆,充滿尊重和理解,美滿而幸福的!家長可以努力營造這樣的家庭氛圍,同時可以舉辦一些親子戶外活動,來提升或緩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戶外野炊,戶外拓展活動,家庭旅遊等等方式,都可以有效緩減和提升親子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孩子的一些行為其實都是家長行為的一種對映,當面對孩子不好的行為時,首先反思的應該是家長,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才導致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不能總是在孩子出了問題之後,找原因都歸結到孩子本身,對於孩子來說極不公平,也不負責任!
-
5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回覆列表
首先要明白,孩子與家長扭著幹,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可是在這些眾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自身問題,在孩子眼中,父不父、母不母,沒有讓孩子從內心敬重你們的點,孩子更沒把你當成可以交心的朋友。
正面教育,正能量的引導,更多來源於父母的榜樣作用,更多來源於家庭給孩子提供的溫暖、幸福、正能量的家庭環境。我自己就是一個反面教材,父親成天打牌不歸家,父母也是隔三差五吵架,我感覺整個童年都是灰色的,但是不自信、內向、瘦弱的我居然可以在父親的大棒下跟他對打。所以我自己發誓,如果我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我寧願不要孩子……題外話說多了哈
所以,提問者不要不高興,我希望你作為父母,你這樣提問也是想解決問題,你也是愛你的孩子的,對吧?在這,我建議你首先停止對孩子的一切負能量的接觸,如:打罵、抱怨、責備等等,在你不知道如何處理前,就什麼都不要做,只是換一種和善、高興、愉悅的心態去和孩子接觸。然後就是去讀書,讀育兒書,讀如何與孩子交往的書,讀正能量引導教育的書,然後選取適合自己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我在這不能細談,篇幅、時間都有限。
最後,祝你闔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