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人
-
2 # 歷史小昆蟲
吳三桂這個大漢奸,手握重兵卻將大明半壁江山拱手讓人。自古以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有其他路不走非要選擇背離國家背叛民族,充當一個民族罪人實在是該殺。
歷史記載,當時李自成抓了吳三桂的父親,讓他寫勸降信。吳三桂的兵力完全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於是吳李徹底決裂,前面有李自成,後面有“多爾袞”的滿洲八旗兵,吳的局面更加困難。吳三桂最後向多爾袞借兵,當時皇太極已死,順治帝繼位,實際掌權人是多爾袞。
多爾袞的算盤比吳三桂還響,當吳三桂向其借兵時、多爾袞認為機會來了、他一面集中兵力在山海關,一面就是不發兵救援。還勸降吳三桂許以高官厚祿。大順軍攻打山海關時不到一日吳軍不抵便有一部分部隊投降李自成。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此次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入關後清軍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據說當時李自成霸佔了他的女人,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求救於清廷。但是,清廷真的是為了救吳三桂嗎?其實不然,清廷只不過是看中了中原的大好河山和榮華富貴,早就想奪取中原地區,正好吳三桂在此時給清廷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清廷在取得中原的同時順便幫了吳三桂,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吳三桂還得記著人家的好,真是引狼入室。
-
3 # 挑劍論古今
一、清廷幫助吳三桂其實是想透過寧遠防線
寧遠防線是一條明朝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打造的防線,堅不可破,努爾哈赤當年帥軍南下,就是被寧遠防線所阻,並被火炮擊傷,不治而亡。後來皇太極圖謀南下都只能繞道蒙古,走古北口,都體現了其堅不可摧。現在吳三桂主動獻出,清廷自然大喜過望。
二、清廷幫助吳三桂也是為了收編關寧鐵騎
吳三桂手下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非常的強悍。當年李成梁就是憑藉關寧鐵騎佔穩了東北地盤,對各個少數民族勢力強力打擊,控制住了東北局勢。清廷把這個潛在的強大敵人轉化成自己的開路先鋒,這筆交易自然划算。
三、有了逐鹿中原的合理理由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滿清之前一直是外敵和叛臣,有了吳三桂的求援,他們就可以打著為明朝皇帝報仇的旗號正大光明的打進來,遇到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
4 # 冰人計劃
後金仇明久矣,只是苦於山海關太難過,明末優秀的將領都在遼東抵禦外敵,從袁崇煥到吳三桂雙方僵持了數十年不下,不然努爾哈赤早都揮鞭入關了。可惜的就是袁崇煥被反間計所害,明朝後方還有李自成,張自忠這些農民起義。已經自顧不暇,最後李自成鬼使神差的攻進北京,據傳言當時吳三桂已經承認了李自成的地位,可惜李自成動了陳圓圓,導致吳三桂與李自成反目,所以才有引兵入關一說。
-
5 # 食鄉情秦嶺土蜂蜜
吳三桂寫的那一份求救信實際上是想讓多爾袞出兵援助,並聯合攻打當時的大順政權的李自成。然而多爾袞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並沒有及時派兵,而是又給吳三桂回覆了一封信,大意就是讓吳三桂投降於大清。吳三桂一開始沒有答應。後來李自成把吳三桂的父親(後來被殺死)關起來來威脅吳三桂,讓其歸順大順政權。一時之間家與國二選一的差別在吳三桂的心中進行了考量和選擇......後來得知崇禎上吊而死,父親被殺,老婆(陳圓圓)被搶......於是就歸降大清,最終聯合多爾袞軍隊把李自成趕回陝西,最終殲滅……
這封信讓多爾袞徹底的對吳三桂當時的心裡活動非常瞭解。好劍多磨,最終獲得了吳三桂這位大將,併為了大清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6 # 有熊白式
其實清朝廷的目的性很強啊,早在皇太極當政之時,就已經確定了針對明朝的伐樹策略,大抵就是砍一棵大樹,就會從簡單到困難,一點一點從周圍解決,然後讓整個大明崩潰。這一點在執行上後金也是執行的比較徹底的,這個策略可以叫做團結一切,一致對外的反向操作,就跟德國在二戰前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
那麼從吳三桂的角度來講,降清是迫不得已也是私信所在。一方面,大順軍在北京的一頓操作猛如虎,基本導致了吳三桂的家破人亡,所以仇深似海的吳三桂對於大順是沒有什麼想法的。第二,薩爾滸戰爭之後,明朝倒掉了最後一根大梁,喪失了戚繼光之後大部分精兵的明朝在面對八旗之時已經力不從心,而在洪承疇降清,袁崇煥被殺之後,大明對於關外已經獨木難支。看清實務的吳三桂處於這幾方面原因降清,而清朝自然喜聞樂見,出兵入關。
-
7 # 人者仁義也
吳三桂並未和清朝有血海深仇
吳三桂和清朝那有什麼血海深仇,當初只是各為其祖而已。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吳三桂和清朝的關係是極其曖昧的。我們可以看看吳三桂和清廷的關係。
我們首先看看在清朝的朝廷中究竟有多少吳三桂的親屬:
吳三桂的舅父就是著名的明朝將領祖大壽,此人是一個硬茬,曾經投降清朝然後又背叛,最後實在是守不下去才投降清朝,此後一直在清朝任職。
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於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也投降清朝。
吳三桂的姨夫裴國珍也是大淩河之戰投降清朝。
吳三桂的表兄胡弘先在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後降清。
吳三桂的小舅祖大樂,堂舅祖大弼,表兄祖澤遠等一家人在松錦大戰之後降清。
吳三桂的親人大量投降清朝,他們在清朝的存在使得吳三桂對於清朝的仇恨實際上根本不可能談得上仇深似海。而且清朝還不斷髮動對於吳三桂的勸降工作。
1642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寫信給吳三桂,告訴吳三桂他的舅舅祖大樂、祖大壽等人都是因為是吳三桂的關係得以保全,勸吳三“翻然悔悟,儘快歸順清朝。同時皇太極還讓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他的親屬祖可法、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以親屬、舊誼的關係寫信給吳三桂,對他進行勸降工作。
到了這一年十月,皇太極在此寫信給吳三桂:
“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
同時,又命祖大壽寫信,但是吳三桂回信給舅舅祖大壽說自己猶豫未決,實際上還是吳三桂在觀望。
清朝之所以舉國征討,是為了利益,只是碰巧遇上了吳三桂的使者早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時候,皇太極就曾經聯絡過農民軍,但是李自成未曾理睬。而此後皇太極突然去世,多爾袞掌權之後根本不可能放過機會——如今農民軍和明帝國鬥都是傷痕累累,而且當時的范文程和洪承疇都曾經建議抓住機會,於是多爾袞打算趁此機會一舉進軍搶奪富裕的中原,多爾袞徵發當時清朝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的所有人,而且帶上滿洲兵、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大舉進攻中原。然後意外就來了。
1644年四月十五日,清軍行至翁後,在路上遇到了吳三桂當時派去清朝求援的使者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清朝正發愁這麼開啟山海關,吳三桂的就送上了登門貼。吳三桂當時雖然打著為故主崇禎帝報仇的幌子,但是被多爾袞查破了心思,最後被多爾袞招降。但是多爾袞比較聰明,他雖然到了山海關,但是不急於進軍,他先是等著吳三桂和李自成自相殘殺到雙方都疲憊的時候,清軍以逸待勞加入戰局,結果李自成大敗。
這就是山海關之戰的大概情況。
-
8 # 宋安之
啥,吳三桂跟清庭仇深似海!?
話不能說太肯定吧,吳三桂跟清庭哪有什麼深仇大恨呢,說實話雙方除了立場不同,一點深仇大恨都沒有,反而是相當曖昧。
早在明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吳三桂的舅舅祖大樂和祖大壽還有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這些至親就已經降清,還有吳三桂的舊部也有不少在清庭一方。
這些人在清庭待遇還不錯,至於原因很簡單,清庭要以他們來樹立典型,重點招降吳三桂等明朝武將。
像祖大壽就曾受皇太極之命,曾寫信招降過吳三桂,不過當時明朝並沒有亡國,吳三桂雖然沒有接受,但回信內容有些“猶豫未決”,比較曖昧。
皇太極也曾數次致書吳三桂,有這麼一句話將雙方的關係說的可謂是相當到位:“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將軍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
這說明雙方關係很曖昧,哪裡有什麼深仇大恨?
合著清庭沒有殺吳三桂親戚舊部,反而優待他們,就是深仇大恨?這是啥邏輯啊!?
至於明朝亡國以後,吳三桂為什麼一封信可以召來清庭的大軍呢?
這不是很簡單嗎,別說雙方關係曖昧沒有深仇大恨,就是真的有深仇大恨,那清庭也一定會發兵的!
因為吳三桂的信說白了就是請求清庭出兵,一直對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
吳三桂這屬於是引狼入室,清庭一直對山海關是虎視眈眈,想要拿下山海關,此時吳三桂請求出兵,不是給清庭拿下山海關,甚至入關的機會嗎?
這種情況下,傻子才不派大軍的,所以跟有沒有深仇大恨是沒關係的。
回覆列表
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引清軍入關,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但是說他是因為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這個說法還有待商榷。個人認為,陳圓圓的確是他投降清朝的一個原因,但是絕不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吳三桂是一個以自身利益為重的人,所以他投降清朝,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清朝更符合他利益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