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荒堂主

    這個問題實在驢唇不對馬嘴!甲午海戰與袁世凱有何關係?中日開戰前袁世凱在北韓已查覺了日本人的動向,他曾連續向李鴻章直接發電彙報,密集時一天三四封電報,但並未引起李鴻章的重視,反而回電說他與伊藤博文有約在先,如果日本出兵定會告知李鴻章。在北韓的袁世凱當時比較瞭解日本情況,認為日本佔領北韓不可避免,而一旦開戰中國必輸。為此他以身體有病為由,三番五次向朝廷請求回國治病,直至1894年戰爭爆發前朝廷才批准袁世凱回國。袁料定日本人不會輕易讓他離開北韓,便用了聲東擊西之計從釜山登船得以離開北韓。回國後袁只是匆匆去看了一下李鴻章,便投奔了直隸總督榮祿,後經榮祿推薦謀得了到天津小站督練新軍之職,在這個過程中袁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從1895年袁從小站練兵起家開始飛黃騰達。所以袁與甲午之戰毫無關係,更談不上李鴻章替他擔過。建議提問題的人先好好了解歷史基本情況後再提問題,不要拍腦門瞎說!

  • 2 # L阿巴瑟

    好像有回憶錄還是什麼書有說過,老李說自己老了這個鍋由他來背。至於本來是誰來籤合約的就不清楚是不是袁大頭。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合約就是個炸彈,縱觀簽了滿清那些不平等條約的大臣沒一個有好下場的。反正每次滿清被暴打一頓,要籤合約的時候一個個大臣裝聾作啞。等哪個傻瓜主動或者被動去簽約了。合約一簽,一群人又跳出來指責籤合約的人賣國啦有辱體統啥的。。。。

    這種鳥朝廷,呵呵。就像八國聯軍侵華那會某個大臣被拉到菜市口砍頭的時候說的:“我勸諸位的後人一定不要做官,即使做官也不要出力”。聯軍侵華前,一群主和的大臣被拉到菜市口。等聯軍侵華了,主戰的大臣又被拉到菜市口。呵呵。。就這種操蛋的朝廷前幾天竟然還有智障問出

    :為什麼滿清皇帝那麼聖明,從沒出過昏君最後還是滅亡了的問題。

  • 3 # 璀璨的雙子星

    袁世凱在甲午之前就已經從北韓回國了,而且回國前還挫敗了鬼子的策劃的叛亂,回國後還提醒李鴻章小心鬼子。袁世凱對於甲午沒有任何責任,相反還有點功勞。所以袁世凱沒有任何需要李鴻章替他背的黑鍋。

  • 4 # 戰狼No2

    甲午之戰前北韓是中國屬邦。當時朝廷任命袁世凱為“駐紮北韓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控制了北韓政局袁世凱以監國自居,鞏固了中朝屬邦關係。日本對中國在北韓宗主權地位的不滿,挑起來平壤戰役,導致甲午戰爭爆發。

    北韓甲申之變後,日本不斷挑釁的舉動,但多被袁世凱破壞,十年後,北韓發生爆發東學軍起義。袁世凱並未把起義軍及日本放在眼裡,他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幾乎是沒有認識的。還想象上次那般出師助朝平亂。但這一次袁世凱錯了。

    就在東學黨起義後,日本就一直關注北韓局勢,等待出兵北韓的時機,發動侵朝戰爭。北韓朝廷上下和東學黨一看日清兩國大兵壓陣,雙方談判成功,動亂結束了。日本提出"清日共同促進北韓內政改革"袁世凱對於日本提出的“改革案”自然也是牴觸的。北韓政府也斷然拒絕了日本,中日衝突升級。

    袁世凱不斷密報李鴻章,要求派海陸軍入朝。但李鴻章顯然沒做好跟日本戰爭的準備,且以為透過自己擅長的外交手段可以解決。李鴻章希望爭取西方列強的支援,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英國出面調停,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軍。但被日本拒絕無奈之下,李鴻章同意袁世凱請求,派兵增援,甲午戰爭爆發。

    平壤戰役,袁世凱是有責任的,袁世凱對於日本的野心,認識不夠,輕敵自大,外交欠缺有關,在國內李鴻章和朝廷備戰不夠重視,清政府腐敗,沒有軍費都有關係,這一點李鴻章是心知肚明,李鴻章是比較欣賞袁世凱能力,所以李鴻章和朝廷沒追究袁世凱的責任。

  • 5 # 都察院左使

    甲午戰爭的失敗需要多方面考慮,首先是李鴻章,洋務運動初見成效之後卻又開始固步自封,這是他的短見,他身邊出了很多漢奸,將很多關於北洋水師的機密檔案賣給了日本人,這是他不自查、失職,而在發現這些漢奸的行為之後,他又包庇幫助其脫罪,做漢奸的保護傘,這已經賣國行為,被告知日寇在花園口登陸他不做任何部署,這已經是蠢蛋行為了。、李鴻章為什麼不做部署呢?因為他是後黨,慈禧因為要過六十大壽,怕戰爭攪了她的壽辰,明戰暗和,主張速戰速決,李鴻章為了拍慈禧的馬屁,所以,任由日寇登陸,從而錯過最佳襲擊日寇的時機,導致金州、大連灣、旅順等地丟失並遭到殘忍大屠殺,這事兒跟袁世凱壓根就沒關係,而且當時以他的職位,這事兒還輪不到他插手。

  • 6 # 野談歷史

    甲午戰敗,袁世凱因為在北韓的作為被視為引發中日戰爭的罪臣,袁世凱在滿清大臣和華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負面的,幾乎被當做甲午戰敗的罪臣來查辦。當時主持中樞的恭親王曾經質問李鴻章袁世凱的罪責“中日合約既定,吾聞此次兵釁,悉由袁世凱鼓盪而成……”,可見甲午戰後袁世凱所受的責難之深。此時的袁世凱,如不祥之物,人人畏而遠之。尤其在李鴻章失勢之後,一直依靠淮系集團的袁世凱在中樞缺少了提攜照應之人,政治前途更加暗淡。

    作為淮系集團中軍事與外交兼能的優秀人才,袁世凱的甲午戰爭的罪責被李鴻章等替其承擔和洗刷。《蜷廬隨筆》中所載恭親王質詢袁世凱的責任一事,李鴻章以一句“橫豎皆李鴻章一人之過耳”將其罪責輕輕掩去,又“聞悉男發過討救急電十一通,皆被其婿張佩綸所壓擱,罪歸其婿,業己參革功名,發往軍臺效力贖罪,弟反蒙溫語相慰。爵帥以為佩綸其罪當死,自身一世威名,被彼一手送盡,若不壓擱急電,早發雄兵至韓,未必一敗塗地至此。此次戰爭,釁自彼開,不能歸咎於男,反惜男之聲名亦斷送於佩綸之手也。”可見李鴻章其對袁世凱嘉賞之深,這讓他免受戰敗的糾責,保證袁世凱的仕途免受較大的衝擊,為其後來仕途的青雲直上留下了餘地。袁世凱之所以受李鴻章如此器重,是有原因的。袁世凱是淮系集團袁保慶的子侄,又長期在淮系吳長慶門下成長起來,是淮系年青一代難得的軍政雙全的人才,自然受到愛才的李鴻章的看重。在總督北韓時,袁世凱就展示了他應付複雜局面遊刃有餘的才幹。1884年,李鴻章在一份述職報告中,就對袁世凱嘉賞有加,說他“膽略兼優,能知大體……足智多謀,兩次勘定北韓變亂,厥功甚偉。”袁世凱不僅身負大才,而且對李鴻章畢恭畢敬,忠心耿耿,展示出淮系集團一代後起之秀的應有風采。

    甲午戰敗,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啟程去馬關締約。在行前,袁世凱表現出了一個優秀門生對老師的關心。他在李鴻章啟程前去電“恭叩行族,萬乞珍攝”。李鴻章在馬關遇刺,他聽說後心痛無比,急忙發電慰問,表現出深深的關切。4月下旬,李鴻章回到天津,因受輿論譴責,在家閉門不出,袁世凱不避嫌疑,立刻向欽差大臣督辦關外軍務的劉坤一銷差,去天津看望李鴻章。在李鴻章面前,袁世凱不僅表現出下屬應有的忠心和關切,他和李鴻章之間更是一種惺惺。

    相惜的感情。袁世凱在與本生母書中提到“蓋此次中日戰禍,惟男與爵帥同是被人連帶受罪,故惺惺惜惺惺,感情分外融洽矣。”因此,在甲午戰敗的罪責上,李鴻章替袁世凱承擔了責任。

    即便如此,袁世凱仍然蒙受著甲午戰敗罪臣的陰影,在李鴻章引咎去職後,失掉了淮系集團的提攜與支援,袁世凱的政治前途極其黯淡。

  • 7 # 羽戈

    甲午戰敗,事後追責,李鴻章自然千夫所指,此外還有一種論調,把矛頭指向袁世凱。如劉成禺《世載堂雜憶》所記:“中日戰爭,和約既定,朝野皆謂此役割地賠款,北韓獨立,皆由袁世凱一人任性妄為,闖此大禍。”曾向李鴻章大力推薦袁世凱的張佩綸,在致李鴻藻信中,判定這場戰爭“萌自袁世凱,熾於盛宣懷,結於李經方”,並稱袁世凱為罪魁禍首,“大言不慚,全無實際”“驕奢淫佚,陰賊險狠,無一不備”,勸李鴻藻慎用此人,“公以通家子弟畜之則可,以天下奇才目之,則萬萬不可。”

    這些論調,傳入恭親王奕訢耳中,引來了他與李鴻章的對話。據王伯恭《蜷廬隨筆》,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有一天奕訢問李鴻章:“吾聞此次兵釁,悉由袁世凱鼓盪而成,此言信否?”李鴻章答道:“事已過去,請王爺不必追究,橫豎皆鴻章之過耳。”奕訢見狀,只能無語。這便是李鴻章為袁世凱頂罪的由來。

    此前,李鴻章還曾在日本人面前袒護袁世凱。馬關議和,中日第一次會談,日方代表不問他人,唯獨問起袁世凱的下落。據《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伊藤博文問:“請問袁世凱何在?”李鴻章答:“現回河南鄉里。”陸奧宗光問:“是否尚在營務處?”李鴻章答:“小差使無足輕重。”由此可見日本人對袁世凱的忌憚,與李鴻章對袁世凱的保護。

    李鴻章這麼做,首先關乎他的性格。我曾說,不管曾國藩是不是《挺經》的作者,李鴻章無疑是《挺經》的行者。梁啟超曾對比曾國藩與李鴻章,稱前者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後者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未嘗有畏難退避之色。與此相應,李鴻章死後,幕僚吳汝綸作神道碑,有“公尤銳身當天下大任,雖權力有屬有不屬,其遇事勇為,夷險一節,未嘗有所諉謝退讓畏避也”之讚詞。其擔當精神,不僅表現在對事,還表現在對人,手下犯了什麼事,他常常一力承擔,此種風格,可比老母雞護子——老母雞正是李鴻章家鄉特產。這一點,後為袁世凱所繼承,如王錫彤所云,袁世凱的過人之處,即“在肩頭有力,絕不諉過於人”,不僅不諉過,而且甘願承擔下屬的過錯。

    當然,如果袁世凱不是出身淮軍,不是有雄才之人(李鴻章曾薦舉袁世凱,稱其“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李鴻章未必會這麼盡心盡力保護他。這則引出另一點原由:李鴻章好用私人。只要被他視作自家人,不僅會得到重用,而且即便做錯了事,他也會替你背鍋、善後。這說好聽一點,叫“仁厚”,難聽一點,未免有些狹隘。後來張佩綸寫信批評他,稱他雖主張變法,“若仍用時相私人以為才,仍取泰西餘唾以為法”,只怕還是無用,徒法不行,國仍不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陣容齊整的快船獲得7連勝,湖人的第一排名危險了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