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zwsp
-
2 # 辰哥嘚吧嘚
風帆戰列艦,是指從十七世紀起在海上擔任主力作戰的武裝艦船,因為當時以風力為動力,又以前裝滑膛炮為主要武器,單艦火力精度都不足以對敵艦形成有效殺傷,故而需要使用戰列線作戰,因此得名!
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的風帆戰列艦共分為四級,排水量1000~5000噸,載員300~1000人,火炮50~122門。
因為風帆戰列艦是以風力為動力,而且能逆風航行,所以它的風帆數量是非常多的,數十到上百面不等,當時又沒有什麼自動化裝置,所以都得靠纜繩與絞盤,靠人力轉動,這樣就需要大量的人力了。
風帆戰列艦的火炮也有很多,最多的達一百多門,這些火炮都需要人力操縱,所以當時光是操炮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除了操縱風帆與操作火炮的人員,船上還有各種指揮人員、維護人員等等,所以當時的戰列艦作戰是有大量的人員的!
而說到能不能裝得下這麼多人,我想題主是多慮了。戰列艦上的人可不是隻能在甲板上,甲板下方還有大量的艙室,這些艙室除了存放必要的物資與彈藥等,其他的空間都是可以裝人的!據說,現在的高低床就是水手們發明的!
-
3 # ZHANGHANG201083772
需要人多的近現帆船屬於三桅和四桅三角帆的西班牙大帆船,最大的排水量能達到兩三千噸。
首先是大西洋風向不定,比太平洋要惡劣的多,因此發明出來的多桅三角帆可以逆風航行,根據風力和海情需要多名水手同時進行卷帆,揚帆等動作,水手刀,水手服的改進以及繩結的打法都得到了提升。
據說,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這種大帆船,但卻是西班牙人開始大規模修造大帆船,並利用它們組成了強有力的艦隊。著名的西班牙寶物船隊即是由這種船隻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聲在於其龐大的船體和載重量,在於其源源不斷從新大陸運回黃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貴族揮霍。通常它都攜帶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兩到三層甲板,多數裝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定“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視窗,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透過視窗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佈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國,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衝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杆,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衝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鬥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英華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定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華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誌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
4 # 廣元飛龍
近代風帆戰列艦,出現於17世紀,為木質船體結構,船上裝有風帆,以風力為動力,排水量1000噸左右,艦上裝有滑膛炮,能發射實心彈。像加勒比海盜,怒海爭峰等電影都有它的身影。英荷戰爭後,它的噸位逐漸增大,頂級戰列艦排水量增加至3000~5000噸,已經和現代的導彈驅逐艦差不多了。火炮數量從幾十門增至上百門。他們為日不落帝國東拼西殺,為大英帝國的霸權立下了赫赫威名,在之前的海戰由於技術的限制。都是靠野蠻衝撞或者是靠上去近身肉搏。或者是放火焚燒,三國時的赤壁之戰就用到這樣的戰術,當然真實性我不知道。我想是木頭肯定可以燃起來。
建造一艘風帆戰列艦,在當時可不比現在的導彈驅逐艦容易。特別費錢費事。雖然它是木頭打造的,後來還在外邊包上鐵皮。但不是隨便找幾塊木頭就可以。他是用橡木還要特別好的,加工過程也特別複雜繁瑣,至少要100年已上的樹齡。歪瓜裂棗的都不行。往往十米幾十米的木料,只有一小段可以用,它的選擇標準就好比現在的非誠勿擾的女嘉賓。找男人一樣。要求顏值高,學歷高,體力好,專一會琴棋書畫。反正除了不可以自己生孩子,幾乎就是個完人。
一艘風帆戰列艦需要的橡木用量之大超乎想象,一艘戰艦需要2000棵橡樹,而且每棵需生長百年以上,因為生長太快的木料容易開裂。當然它的造價自然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承受的,就像現代的戰艦,中小國家都負擔不起。只有幾個超級國家可以玩的轉。也是不堪重負。近代的風帆戰列艦的確是個燒錢的主,後來技術的發展鋼鐵的成本和物理性取代了木質戰艦。人類進入了蒸汽機鐵甲時代。
首先風帆戰列艦時代的火炮射速不高。威力精度射程和現代火炮相去甚遠。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他們都需要好幾個人操作。一般都有幾十門火炮,需要的人自然也不少。操作起來還特別麻煩,每次開火以後要復位。再重新裝填。上面還有廚師。木匠,大副,船長,醫生,老鼠。瞭望員,就是站在主桅杆上的那個人。他們各司其職才可以開動一艘風帆戰列艦。當然他們的生活條件自然是將就了。職務高的軍官還好點,其他人就自求多福吧。我看過一位英國當時低階軍官的回憶錄,我們的船打壞了,我們還在搶修,敵人還在增援,可惡的老鼠比敵人還要多。可以想象當時生活條件有多麼惡劣。就算今天鷹醬的艦隊,生活條件也好不到哪裡去。當時最致命的危險不是火炮的殺傷。而是維生素C的缺乏,許多人都撐不了多久。就開始牙齒脫落,鼻孔出血,全身乏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西方許多年,像惡魔一樣陰魂不散,許多船員葬身大海,一直到後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才徹底根除。
總的來說由於技術的限制,要駕駛這樣的戰艦出海作戰,甚至明目張膽的搶劫。都需要許多訓練有素的人,互相配合才能形成戰鬥力。後來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需要的人也就越來越少。當然對人的素質要求更加高。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戰鬥力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當然要打造一支像山姆大爺那樣的無敵艦隊,需要的費用和技術人才都是驚人的。百年海軍需要的是一個國家的是各方面的實力,現在的中國在追趕在超越。但是路還很長,沒有捷徑。我們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5 # DDG的老船塢
風帆戰列艦排水量雖然不算太大,但也絕對不算小了,納爾遜時代一艘雙層炮甲板的74門炮列兵艦正常排水量差不多得有兩千噸甚至更高,更不要說那些三層炮甲板的大傢伙,能達到三四千噸甚至更高。
至於幾百人操作,原因也很簡單,首先風帆戰列艦配備了大量火炮,包括32磅和24磅長炮以及68磅卡隆炮這樣的重炮,每門火炮起碼要5-7人伺候,而納爾遜時代,雙層炮甲板74門炮戰列艦被稱為“列兵艦",而64門炮的雙層炮甲板戰艦都不太好意思上戰列線跟人打招呼,三層炮甲板的大傢伙更是動輒一百多門火炮,這樣下來哪怕只配備半舷炮手,算下來也得有二三百口子來伺候這些鐵疙瘩。
此外風帆戰列艦動力靠風帆,機動靠巨大的人力舵,這麼大的船,不論是風帆還是舵輪,都需要一大票人來操作,所以甲班部門沒有幾百口子人那是玩不轉帆纜系統和舵輪的。
再有,風帆戰列艦經常長時間在外活動,經常需要進行維修保養,戰鬥或風暴之後往往還需要自行修理,艦上的病患,戰鬥的傷員也需要治療,後勤保障也有巨大壓力,所以艦上還有大批技術人員比如經理長,船醫,木匠,箍桶匠,捻縫匠,帆匠(裁縫),鐵匠(武器匠),在戰列艦這樣的大型戰艦上,這些匠們顯然也不會是一個人在戰鬥,通常他們還會配備若干專職助手(還會在普通水手中招募兼職學徒,這也是普通水手晉身軍士階層的重要途徑),這一下又是幾十號人(不算兼職學徒)。
至於裝得下裝不下大可不必操心,風帆戰列艦時代,絕大多數水手和陸戰隊員食宿都在火炮甲板,說的通俗點就是在吃飯的地方上面睡覺,在睡覺的地方下面吃飯,吃飯睡覺都在打仗的地方——吃飯的時候火炮在身邊,睡覺的時候火炮在身下,除了下甲板和底艙火炮無處不在,即使是海軍上將的奢華艙室也會塞進幾門大炮。至於水手們的吊床懸掛密度,基本可以以密不透風和見縫插針形容,想象一下吧,在一個幾十米長十幾米寬的空間裡,一百幾十個摳腳大漢肩並著肩腳挨著腳睡在一起,這場面那叫一個酸爽——當然,酸爽歸酸爽,塞不下的問題,那是不存在的
回覆列表
這個。。。太複雜了,我有一個特別簡單的辦法,形象,易懂,而且休閒。。。
怒海爭鋒,看上一遍,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