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抹平那塊地給深圳種菜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1],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2] 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3],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概述圖片來源:[3] 本名 子昭 別稱 武丁 所處時代 商朝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去世時間 公元前1192年 人物關係 婦好 妻子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武丁是商王盤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傳,武丁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於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瞭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3]與下層民眾比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個“舊勞於外,愛暨小人”,武丁長期在外,不能不認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馬融曾說,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7。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繼任商朝君主之位。[1]武丁繼位後,想要復興商朝,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將一切政事交由冢宰決定,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4] 即位之初 武丁繼位之初,朝中並非無人可用,《尚書·說命中》:“臺小子舊學於甘盤。”《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即位…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可見,除舊有的官僚體系外,武丁既有可託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師事之的甘盤,並不缺乏治國的人才。後來,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5]史籍中多有記載:《墨子·尚賢》:“昔者傅說被褐帶縈,庸築於傅巖,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說居於北海之州,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國語·楚語》:“昔武丁能聳其德… …而又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而朝夕規諫。”《史記·殷本紀》記載:“武丁…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武丁 武丁利用“夢帝賚予良弼”的策略提高了傅說的宗教地位,同時也極力提高傅說在行政系統中的地位,稱傅說“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闢。俾率先王,迪我高後,以康兆民”,[6]使之成為權力系統中的關鍵人物。 加強王權 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採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集中王權的方法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尚書·說命》中比較詳細的記載:一是強調“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強商王對官員的任免權。“官不及私暱,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賢的規則,力圖改變盤庚所強調的“惟圖任舊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終取得了對官吏的最終任免權”。[7]這實際上是對舊貴族在任職特權上的否定,大大加強了商王選拔官員的自由度,對王權的加強具有積極的意義。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權掌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與王權對立的貴族主要是依靠神權,《尚書·君 》:“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所以列舉的權臣皆是“格於上帝”的巫師,神權構成對王權的主要威脅。商代的神權最主要表現於祭祀權,研究表明,武丁前期的祭權十分分散,多種非王卜辭都有頻繁祭祀祖先的記錄,有的甚至祭祀商王的遠祖。針對這種情況,武丁提出:“黷予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對祭祀進行改革。 武丁時期,特別是透過對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國部落的一系列戰爭,不僅消除了邊患,有利於邊疆的開拓和發展,而且透過戰爭掠奪了大量財物和奴隸,從而又促進了商代奴隸制社會經濟的前所未有的發展。[8]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9][3],由其子祖庚繼位。[10]

  • 2 # 君山話史

    武丁是商代最偉大的君王之一,被稱為武丁大帝。

    不能說他是農民,但他生於帝王之家,從小卻長期生活在民間,這是父親安排的。武丁是盤庚的孫子,盤庚去世後,把王位傳給弟弟小辛,又傳位給弟弟小乙,武丁就是小乙的兒子。武丁年輕時跟隨甘盤學習先王之術,後來做過一次漫長的旅行,遁跡於荒野,認識了許多底層民眾,瞭解民間疾苦。他的行程十分遠,從荒野到黃河,又遊歷舊都亳城,大大開拓眼界。

    他的生平有幾件重要的事:

    1、三年不語。

    小乙去世後,武丁繼位,成為商帝國曆史上的第二十二位帝王。他以守喪為由,閉門謝客,在三年守喪期間,多數時間是一人獨處,一句話也沒說過,把國家政事都交給冢宰(宰相)處理,這就是“武丁三年不語”的故事。

    孟子嘗說過一句話:“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掌也。”這位儒門聖哲一生推崇道德的力量,然而對武丁“運掌天下”的本領,他還是由衷地佩服。什麼叫運掌天下,就是把天下捏在自己的掌心,隨自己搓揉。

    表面看過去,這個人很另類,試想想有誰能“三年不語”,當啞巴達三年之久呢?別人做不到,但武丁做到了,這就是他堅忍意志力的體現。武丁以一種極不同尋常的方式砥礪自己,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他為什麼要三年不說話呢?我想乃是借這個機會,細細觀察大臣們的表現,但他發現身旁的人多沒有真才實學,決定從民間選拔人才。

    2、以傅說為相

    孟子曾經寫過:“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版築是泥水匠的兩樣工具,傅說就是個泥水匠,卻被武丁破格提拔為相。

    何以武丁要煞費苦心從民間找來一個毫無背景的傅說為相呢?這就必須說到商代朝廷的政治鬥爭。以現存史料分析,商代王權鬥爭是非常激烈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穩固的王位繼承人制度。武丁繼承王位,朝廷之中的反對勢力暗流湧動。在這種情形下,他顯然更希望由一個沒有派系背景的人來作為自己的左右手,而泥水匠傅說正好符合這個條件。

    《史記》中說,傅說的到來,令“殷國大治”。傅說確實是一代名相,雖出身低微,人格與事業卻是偉大的。《尚書》中有三篇《說命》,記錄了武丁與傅說的對話,有許多廣為流傳的名言是出自傅說之口。他曾說過:“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這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成語“有備無患”的出處,到今天這仍然是一句真理。他還說過:“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這是非常有名的,中國哲學史上有過“知易行難”、“知行合一”、“知難行易”等關於知與行的思想主張,推其源頭,也是始於傅說。顯然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泥水匠,而是個有思想、有情懷的泥水工。一個平頭百姓怎麼會對政治有深刻的理解呢?我懷疑傅說可能也是出自甘盤門下,與武丁是同門師兄弟。

    3、征伐鬼方

    鬼方是商代中期崛起的一個遊牧部族,近代學者王國維寫有一篇《鬼方考》,他結合史料與出土器物,認為:“鬼方之地,當在汧隴之間,或更在西,自無疑義。”汧就是汧水,隴就是隴山。同時,他認為鬼方是一個“強國”,是西北之一大勢力。

    當年盤庚遷都,很可能就是受到鬼方勢力的逼迫,不得不向東遷移以避其鋒銳。在之後數十年裡,鬼方的勢力在武丁時代達到鼎盛。為了徹底打垮鬼方,武丁隱忍三十年,臥薪嚐膽。隱忍是必要的,因為商帝國看上去仍然不夠強大。盤庚剛剛把國家弄得有點起色,他的弟弟小辛又搞砸了,武丁以三十年的努力勵精圖治,終於扭轉小辛以來商帝國的頹勢,國家穩定了,武力更強大了。

    據《今本竹書紀年》的說法,征伐鬼方之役始於武丁三十二年,終於三十四年,前後三年之久。這一說法得到《周易》的印證,《既濟》爻辭這樣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濟》爻辭:“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現代學者透過對甲骨文卜辭的研究,認為討伐鬼方的時間是在武丁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儘管與《竹書紀年》略有不同,有一點是明確的:武丁伐鬼方在執政大約三十年後,戰爭大約持續三年。

    討伐鬼方的戰爭,絕對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從保留下來的卜辭裡,可以看出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以及激烈程度。卜辭中提到“伐鬼方”、“徵鬼方”、“圍鬼方”等字眼總計將近兩百次。經過三年的血戰,武丁大帝終於打敗了鬼方,在之後一段較長的時間裡,鬼方元氣大傷,無力挑戰殷商帝國。

    4、征伐土方、羌方、荊楚

    除了討伐鬼方之外,武丁大帝也對其他一些外族部落發動進攻,其中比較大的部落有土方與羌方。在這些戰事中,冒出一個非凡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武丁的妻子婦好。在殷墟發現婦好的墓室,其中還有兩件鑄有“婦好”銘文的大銅鉞,這在古代是武力與權力的象徵。一個女人死後,居然用大銅鉞來陪葬,可想她生前是何等的了得,何等的威武。

    《詩經》裡有一首詩這樣歌頌武丁:“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殷武就是武丁大帝,他曾向南討伐荊楚。到了武丁晚年時,他還滅掉了兩個不服從的諸侯,一個是大彭氏,一個是豕韋氏。豕韋氏被認為是古代霸主之一,與夏代的昆吾氏一樣,是頗有實力的諸侯。

    武丁在位時間五十九年,在商代諸中興君主中,他的功業應該排在第一位。也可以說,殷商在武丁時代達到最強盛,這也是武丁被尊為“高宗”的原因所在,至少在殷人看來,他的地位已經直逼開國君主成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溼氣太重會有什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