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覽武夷山

    對清朝末年的那些人來說,讀了一輩子的四書五經,結果沒了科舉,沒有用了,這無疑是天大的打擊,畢竟他們從小就是夢想能夠當官。清朝統治兩百年,以辮子為代表的奴性思想早就是根植於他們骨子裡了,辮子即使剪了,也剪不了他們骨子裡的奴性,也剪不了他們對封建科舉功名利祿的嚮往。這是一個求當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

  • 2 # 詩書傳千古

    這個無形指的是做了錯誤的事!也就是說辜鴻銘的辮子是頭髮,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眼看的著,手摸得到的實物。而學子們錯誤是看不到的東西甚至是危險。這是社會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他懟學子們是提醒他們:小心被人家捉住你們那條無形的錯誤小辮子。都用用心吧!別光笑話我的辮子了。

  • 3 # 散落君

    無形的辮子:奴性。辮子是清朝的特色,也是國家被奴役的象徵。清朝人喜歡自稱奴才,這是傳統中國聞所未聞的。見所未見的辮子,聞所未聞的奴才,二者是可以劃等號的。

    辛亥革命結束後,剪辮子成為一種運動。意思是剪去國民身上的枷鎖,賦予自由與民主的思想,讓百姓堂堂正正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奴才。

    但是,身上的辮子容易剪掉,心裡的辮子卻不容易。如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典型。大家對於剪辮子,只是湊熱鬧,而沒有想過解放思想。

    而辜鴻銘卻是一個思想自由開放,學貫中西的大才子,他雖然留辮子,但他的思想從來沒有被束縛,他的人格沒有被奴役。即使他頭上還有辮子,也什麼也說明不了。

    就像程頤程顥去赴宴,看到宴席中有妓女,程頤拂袖而去,程顥則盡情歡宴。第二天說到這件事,程頤仍有怒色,程顥笑道:“我當時只是在喝酒,座中雖有妓,我心中卻無妓;現在這裡雖無妓,可你心中卻有妓。”

    事雖不同,道理確實一致的。

  • 4 # 海西鯫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辜鴻銘其人與當時說這些話的歷史情境有了解。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自稱東西南北人(生於南洋、留學西洋,娶妻東洋,服務北洋),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多種語言,西學造詣深厚。因熱愛中華文化的緣故,他推崇國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翻譯了《論語》、《中庸》和《大學》,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華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傳世。1917年蔡元培當北大校長之際,邀請他教授英國文學。因為是華僑,加上對東西文化了解透徹,面對國內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他抱持著相反的態度,不僅反擊國內要求西化的學人,還以中華文化守護者自居,積極向西方大力宣傳中華文化,並且還特意留“辮子”,在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很是異類,被稱為“怪傑”。上面這句話據說是發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面對很多學生的批評而說的話。

    “辮子”是“傳統思想”、“舊觀念”或者“奴性”。在民國沒建立前,中國男人的“辮子”、女人的“小腳”等被西方人視為華人的形象,並被長期固化。民國建立新文化運動興起,新文化諸人認為要破除傳統和舊文化的影響,提倡推崇建立新文化,並以西學為標準進行文化的重建。因為辜鴻銘不生於中國,早年長期學習遊歷西方,傳統文化和舊觀念對他的影響小,雖然留有辮子,但思想上是西方、是現代的,所以是“我頭上的辮子有形”,只是有形式上的辮子;至於口口聲聲要求剪辮子、批判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雖然在表面外形上推崇西方、反對舊傳統,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其影響,所以說“你們心中辮子無形”。這胡適等提倡新文化的人私下所講的,孫中山先生雖然在很多方面是舊的,但他的立身之處是新的;而他們自己雖然曾留學過,學習接觸到的是新的,但在立身的根本之處仍是舊的,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表達的意思相似。

  • 5 # 秦紅川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到山下化緣,在一條小河邊,看到一個婦人也想過河,老和尚便把她背過了河。過河以後走了很久,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便問那老和尚,怎麼能背那婦人過河!老和尚便說道,我過了河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走了這麼久還沒有放下!故事中的這個婦人和辜鴻銘的辮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說辜鴻銘的這句話,還要簡要的說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辜鴻銘其人!

    辜鴻銘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在 “五四運動”前後,北大做教授,那個時期,知識分子思想比較活躍,但國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卻又苦於找不到一條強國富民之路,包括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辜鴻銘之類的知識分子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一方面又感到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能讓國家強盛的路在哪裡。蔡元培先生在執掌北大後,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用人主張,從而創造了北大曇花一現的鼎盛時期。這也是辜鴻銘先生在北大執教的基礎。

    再說辜鴻銘先生,他出生在馬來西亞半島,十歲就到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去學習,到他二十歲時,他已獲得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掌握了九種語言,在他二十七歲時到了中國,做了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外文秘書,在此期間他精研國學。1915年著《春秋大義》即《華人的精神》一書。相傳他在講演《華人的精神》一書時是要要門票的,票價比當時梅蘭芳演出的票價還要高出一倍有餘!如此精通中外學識之人,卻留著清末遺老的一根辮子,這也讓人大跌眼鏡。就是這根辮子,讓他在“五四運動”之前之後的時期,成為無數知識分子的笑談,也成了他標新立異的一道風景!這也是辮子有形無形這句話的由來始末。

    關於辜鴻銘先生的故事很多,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二。辜鴻銘先生在北大任教期間,一位剛來的英華人來北大教授英文詩歌。由於當時國力的巨大差距,其人特別傲氣,行事趾高氣昂,一次遇到辜鴻銘先生,看到辜穿著中裝,頭戴著一頂小帽,尤其是腦後還拖著一根出土文物般的辮子,更是把頭昂上了天。辜看後,當即用拉丁文與其討論英文詩歌。那人頓時紅著臉答不上來,辜即搖頭怒目,不屑到:不懂拉丁文怎麼能教好英文詩歌。辜嬉笑怒罵,用德語懟德華人,用法語懟法華人,在北大,他自成一景。

    辜先生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只要你是華人,你就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辜狂放的姿態是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保護強烈的自尊,同時也體現了他對中國憂患的深層嘆息!以及用偏激的行為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的畸形走向!

    鑑於那根辮子以及他著中式裝扮,有人說他是保皇派,但他卻在慈禧過生日,當眾脫口而出“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他卻請來戲班,在家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辜就是這樣天生叛逆,刻意追求與眾不同,別人贊成的他就反對,別人崇拜的,他就蔑視,別人留辮子時,他偏要剪去,洋裝墨鏡裝扮;共和了,別人剪了辮子,他偏要留起辮子。

  • 6 # anewbee

    對於辜鴻銘的那條辮子,已無從探究他留著的原因,想來無外乎幾種可能:他堅持著對大清朝的忠心,或是表示他對後來時局的不滿,或就是留著用來諷刺時人並顯示自己的不羈,結合流傳的他的一些故事,再結合他懟學子的這句話: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我以為這種可能性更大,很有可能這句話他已經憋了好久,我都覺得他說這句話的場景可能是他蓄謀已久的。歷史證明他成功了,這句話出名了!不能確認他刻意想顯示自己的不羈,想要出名,但他對時人的諷刺是可以肯定的,這是一個愛懟人的傢伙,一個有趣的靈魂。

    “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那些學子們肯定啞口無言啊,以世俗的、外在的、表面的、人云亦云的標準來衡量別人,不恰恰是他們標榜著割裂的封建禮教一貫的作風嗎?那些嘲笑辜鴻銘的辮子的學生們何嘗是自己獨立思考過留著辮子的對錯,不都是拿著那時下的標準來衡量嗎?人云亦云之徒爾!

    無論什麼時候,絕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是留著“辮子”的,所以絕大部分的我們和那些學子是一樣的,誰也不要笑誰。不過“辮子”存在的方式會有些區別:有些人的“辮子”是自己從心裡慢慢萌芽長出來的,有些人的“辮子”是外面的世界投射的結果。“辮子”可以有區別,但不要善變,變來變去的是小人。也不要拿自己的“辮子”去衡量別人,寬容才是真正的進步。

    問這問題的那誰,你大有深意啊!

  • 7 # 金風359

    看個小故事:老和尚帶小和尚雲遊,途中要過一條河;見一個女子正要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問:“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看事情要看本質,老和尚背女人只是現象,他的心中早已放下了執念。小和尚沒有背女人,但他的心中卻始終有執念。辜鴻銘頭上雖留著辮子,但他心中早已剪掉了辮子。學生雖然剪掉了頭上的辮子,擔心中辮子的陰影始終沒有去除。

    生活中,有人口口聲聲不離女人,其實他的內心是明淨的。有人端起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其實內心無比齷齪。又如,寫文章愛插美女圖片的人就是色鬼嗎?未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看美女不等於內心骯髒齷齪。有許多朋友一再善意地提醒我帖子中美女圖片太多了,我笑笑。我一直認為美女圖片就是一個引子,一個包裝,大可不必在意。再說,熱鬧總該有人看吧,場子總得有人捧吧!如果你是明白人,不要買櫝還珠即可。很多時候,文章中所插美女圖片只不過如問題中辜鴻銘的辮子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東尼戴維斯加入湖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