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哥體育說
-
2 # 龍馬人文歷史
國外好像有類似例子,據說英國的納爾遜勳爵在特拉法加海戰戰死後就是被戰友放進朗姆酒裡防腐的。因為這個典故,英國皇家海軍把朗姆酒稱為納爾遜之血。見下圖。
日本的豐臣秀吉和武田信玄死後秘不發喪,也是放入大甕中,不過好像是用的油脂防腐。
中國古代沒有這類例子,覺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死者為大,將死者放入酒中多少有點不敬的意思,為禮法不許。
二是中國古代講究入土為安,而且越早越好。讓死者長期暴露,子女是大不孝。因此,即使遇到需要長期停靈的情況,也是將死者放入棺槨中。
三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並不追求肉身不腐,屍體防腐也就沒有那麼必要了。
-
3 # 七追風
把屍體放在酒裡防腐,還真有這種事情,比如“納爾遜之血”。
(特拉法爾加海戰)
1805年的英法兩國,鉚足了勁兒要幹一架。在陸地上縱橫馳騁的拿破崙,十分明白自己在海戰方面毫無優勢,尤其是海軍中將維爾納夫率領的聯合艦隊,雖然在規模上勝於英國,但戰鬥力差多了。實際上,維爾納夫本人就對海軍毫無信心,他自己也沒有什麼水平,一心想著辭職回家。
英國方面其實也不好過,因為拿破崙在歐洲的封鎖,英國貨物根本運不進去,時間一長肯定會導致英國金融危機,國力大減。這種情況下,英國海軍意識到,必須消滅拿破崙的海上力量,向世界證明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1805年10月21日,英國海軍在納爾遜的帶領下,終於在特拉法爾加海域抓到了法國和西班牙人的聯合艦隊。
本來維爾納夫的法西聯合艦隊在兵力上略有優勢的,但是他仍然擔心打不過英國海軍。於是在雙方不斷逼近,即將開戰的關鍵時刻,“果斷”下令艦隊進行180度的大轉向,以方便戰事不利撤退到了加的斯港。結果,維爾納夫的艦隊隊形一片混亂。
英國方面,納爾遜看準時機,立刻率領艦隊以兩個縱隊的方式衝了進去,雙方開始廝殺。
結果,在甲板上指揮作戰的納爾遜,不幸被對方的狙擊手擊中,身負重傷。英國海軍經過一番激戰,終於大獲全勝,但是納爾遜卻永遠閉上了眼睛。(納爾遜之血)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19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使英國擊敗了法國海上力量,獲得了此後一個世紀的海上霸權。納爾遜無疑是英國海軍的英雄,必須要將他的遺體護送回國才行。
當時英國海軍並沒有準備棺材,更沒有遺體防腐的操作經驗,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納爾遜的遺體泡進了朗姆酒裡,運回了英國。
朗姆酒是當時英國海軍的標配,是一種廉價的烈酒,確實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據傳言,在納爾遜的遺體運回英國之後,人們發現酒桶裡的朗姆酒竟然一滴都沒有了。檢查之後發現,原來有人在酒桶的地步鑽了一個小孔,水手們為了而獲得納爾遜的英雄氣概,偷偷喝完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真假未知,但是英國海軍確實把朗姆酒成為“納爾遜之血”了。
由此可見,用酒來進行屍體防腐還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要明白,這畢竟是緊急情況,不可能經常發生的。(用酒防腐其實很詭異)
實際上,古代進行屍體防腐,用酒是沒啥效果的。朗姆酒之所以能防腐,是因為它度數非常高(所以英國海軍規定水手要摻水才能喝)。但是古代的酒普遍酒精度偏低,根本達不到防腐的要求。
更關鍵的是,世界上大多數地區,並沒有長時間儲存遺體的習俗。既然這樣,也就談不上屍體防腐問題了。
最後再說兩句,人類很早之前就喜歡往酒裡“加料”,形成各種功效的藥酒。如果用酒來“泡人”,總覺得有點詭異吧。
-
4 # 境界聯絡
沒有必要,也不符合文化觀念,最後社會生產力現實也不允許。
在中國,信奉的是入土為安的思想,更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想法。
其次,中國古代酒精的濃度並不足以達到儲存屍體的地步(即便是在現代,用的也是福爾馬林),糧食(它製作出的酒度數更高)是普通廣大的老百姓是口糧而不是製作飲品的原料,這歸根給社會生產力發展更有關係。
-
5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古人的確有泡藥酒的習慣。但是,古人不認為酒能防腐。在元朝之前,中國的酒都是醪糟酒,度數很低,沒有防腐效果。
可能是受白酒行業的忽悠,很多人覺得現在喝的酒就是李白、曹操等人喝的酒。其實,他們喝的都是低度數的酒。這種就就跟飲料一樣,口感發甜,還很香。能解渴,喝完還有點微醺。古人說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中的“酒”指的也是這種低度數的醪糟酒。
等到元朝時,從國外傳來了蒸餾酒技術。透過這種技術,可以把酒精直接提煉出來,酒的度數達到了70多度。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不過,蒸餾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窮人為了禦寒喝的。有錢人喝的酒還是低度數的醪糟酒,因為,這玩意才好喝。可是,等到建國以後,白酒的地位一下子上來了。而且,某些牌子竟然還用李白做宣傳。。。
額,你白哥是唐朝人,沒喝過你這種酒精!
而且,“酒是糧食精”這種說法,我也是真不同意。這句話可能是根據《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來的,但是,《黃帝內經》成書於秦漢之前。那時候,還沒有蒸餾酒!!!
《黃帝內經》:“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名曰酒悖也”。經過蒸餾技術以後,基本上就剩下酒精了。真不要忽悠人了。。。
其次,就是用蒸餾酒,也不可能讓屍體防腐。就算是以現在的白酒密封技術,也會出現揮發的情況。更別說在古代了,放多少酒也會被揮發掉。
有人該說了,可以跟泡藥酒一樣,放罈子裡裝著,定期加酒。。。。額,口味好重啊。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壇裝白酒的容器一般都是不透明的瓷器。但是,愛泡藥酒的人卻用玻璃瓶泡酒。。。。目的就是讓別人看見自己泡的什麼玩意。。。古代泡藥酒,基本上泡上一個來月就喝了,不是這麼玩的。
說白了,泡藥酒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炫耀自己收藏的那些草根和動物屍體。
藥用價值嘛,最多的宣傳就是Z陽。這是心理作用。
最後,古人講究入土為安。沒有人會這麼折騰自己的祖先的。現代發現的那些千年不腐的古屍,都是在特定真菌條件下(或者特別乾燥,形成乾屍)偶然形成的。
-
6 # 從耗子胖成豬
為什麼古代人不把屍體放酒裡防腐?
以前我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不過後面閱讀了一些文章之後,我才明白這個方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具體講,有幾個技術難點在古代是無法解決的。
1、古代的釀酒工藝不給力,明清時期才有高濃度白酒酒的殺菌作用主要是利用乙醇對蛋白質的“固化”作用。一般醫用的消毒酒精乙醇濃度約為78%。(濃度太高,殺菌效果也不好,78%是最佳的殺菌配方)而古代中國的釀酒技術限制,至少在宋代都沒有高濃度的白酒。(有說法認為蒸發提純白酒的工藝是元代從西域引進的)
2、容器也是個大問題酒水裡面含有大量的水分,而且酒精的滲透性、溶解性非常強。如果是木材的棺木,裝上滿滿的一櫃子酒水,大概不到十年時間酒精就會從木材的縫隙裡跑光。而木頭這玩意,最怕的就是潮溼,在乾燥的環境下,木頭可以存放上萬年,而潮溼的環境,不到十年全爛光……
當然,燒製一口大缸,然後把屍體密封在缸裡倒是可行的,但這又不夠氣派了……
回覆列表
古代人一般會用香酒對屍體防毒,死後即時沐浴消毒。
為了保持屍體的完好,古人死後入殮之前首先要進行沐浴,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鬱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負責實施。 《周禮註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後沐浴時用酒浴屍的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說,周朝的王侯死後都要進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據說這樣沐浴出來的屍體能夠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對此,賈公彥疏:“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實,用這種以混合鬱金香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和活著的人用於煮蘭湯以沐浴的蘭一樣,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之後,有關研究人員對棺液進行化驗,檢測出了乙醇和乙酸。這說明了說明埋葬之時棺內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後進行沐浴的習俗,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人死後的靈魂要到祖先那裡去,人不乾淨,祖先要拒納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屍體,經過蒸煮後,實際上具有一種消毒和殺菌的作用。酒的噴灑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腐敗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這樣對於屍體防腐及儲存是有作用的。這大概就是古今屍體沐浴習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的習俗。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在於其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對屍體進行了黍酒及其他物體的浸泡。考古人員分析棺液沉澱物,驗證了裡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這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