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麓書院

    主角:扶蘇

    ——歷史故事

    讀書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讀史卻有時候會讓人很不開心,甚至說是有點悲傷。因為站在上帝的視角,看著好人無辜慘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只怕莫過於此了。

    最近又翻開了《史記》,看到了公子扶蘇被偽詔逼死,不由得感覺十分心酸。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扶蘇和秦始皇是不同的,秦始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的執行者,而扶蘇卻是一個謙和寬厚的儒家君子。

    秦始皇認為治理天下,要以兵威刑法統治萬民,而扶蘇卻認為應該以仁義安定天下。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治主張,最後釀成了秦國最大的悲劇——始皇帝死,趙高矯詔逼死扶蘇,秦國二世而亡。經歷數百年而統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了無窮的劫難!

    讀到此處,總會忍不住去為古人擔憂,也總忍不住去想——假如扶蘇不死呢,秦國會怎麼樣呢?可是要去想扶蘇不死,就必須先想想扶蘇為什麼就會死了呢?

    要知道,當偽詔到來的時候,蒙恬的第一反應是扶蘇絕不能死,而且力勸扶蘇不要去死,這段話原意是“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

    要知道蒙恬是秦始皇的第一心腹,也只有他最明白始皇帝的心意,可是扶蘇還是自殺了。

    當那一刀下去的時候,秦國再也沒有了將來,而秦始皇的“千秋萬代”,也永遠成為了夢想。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我的答案是,“父知其子,而子不知其父”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秦始皇的性格。

    始皇帝少年流落趙國,受盡了趙人的白眼;回到秦宮後,面臨陌生的環境,以及指責他“商賈之子”的流言,少年的孩子該有什麼樣的反應?

    當他登上王位時,他自以為可以信賴的老師,給他多年相依為命的母親進獻弄臣、淫亂宮闈,他又當有什麼樣反應?

    當他的母親不顧一切,和嫪毐淫亂產子,他這個作為兒子的秦王,又該怎麼辦呢?

    現實的無情和痛苦,敲打著這位年輕的王者,使得他變得剛毅、自負、狠辣、無情,於是,他越發地相信自己所修學的法家之道,重刑法、尚武威,十二年間踏平天下,使萬民匍匐在他的腳下。

    然而,他也是明智的,他是一個王者,他要創出萬世不朽的偉業,使天下都記得他的姓名。

    修長城、建直道、疏浚溝渠、攻打百越、修阿房宮、建驪山墓……

    天下不堪,徭役不斷,他這位王者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操之過急,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好大喜功,可他沒有辦法,少年時的痛苦和恥辱,需要他用無上的榮耀來去洗刷。

    於是,他還是這麼做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個足以收拾這幅爛攤子的兒子。這個人,就是扶蘇。

    在秦始皇眾多的兒子中,留下名字的只有兩個,扶蘇和胡亥。

    扶蘇是始皇帝的長子,也是他最寄以厚望的兒子,“扶蘇”之意就是樹木枝葉茂盛。

    至於教育,史書已經很難給出答案,可是我們看那些隻言片語的記載可以推斷出,扶蘇的武學老師可能是蒙恬,而文科教育則不限於法家,學成後有在軍營歷練,還曾參與朝政。

    於是扶蘇死後,《史記》說,“百姓多聞其賢”。

    由此可見,扶蘇是秦始皇最理想的接班人,而秦始皇對扶蘇的教育,也可以看出始皇帝是希望自己把惡人做了,而讓兒子盡力安撫天下,收攬人心。

    可是,扶蘇是不懂的,他不懂他的父親,也不懂政治的權謀。在勸阻始皇帝“焚書坑儒”時,始皇帝第一次發了大火,他不明白自己寄以厚望的兒子為何如此地不懂自己。

    “去吧,遠離朝堂吧,等我死後你再來收拾朝局吧”,於是,扶蘇到了蒙恬大營,這裡是最安全的地方,這裡有始皇帝最親信的朋友蒙恬,也有秦國最強大的精銳士卒,就算將來朝廷出了變故,有這樣一個強大的後援,扶蘇也是可以登上帝位,安撫天下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趙高矯詔。當接到詔書時,扶蘇什麼都沒有去想,這是父皇的命令,那就去死吧!同年,扶蘇死。

    這個最被秦始皇看重的兒子,死了!他不懂自己的父親,也沒有父親的權謀,只留下了後世無盡的遺憾和哀憐!

  • 2 # 豪放不羈nn

    秦始皇原定接班人,胡亥和趙高為奪得皇位,必須要賜死扶蘇,也是為了能坐穩皇位,所以必須賜死扶蘇,好鞏固自身統治。

  • 3 # 欽廉府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巡行天下,也是第五次巡遊,這次由李斯,趙高與胡亥陪同。先向南到雲夢,登九疑山,再向北,沿大江東下,過丹陽,經錢塘,再登會稽山,祭大禹,立碑頌德。再渡江後沿東海北上,七月中旬行至沙丘時病逝。由於生前沒有立太子,李斯怕引起大亂,便秘不發喪。也有說秦始皇臨終前曾以璽為遺詔,要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陰謀想讓扶蘇弟胡亥繼位,便篡改始皇遺詔,以胡亥即位,同時另書把蒙恬和扶蘇賜死,並“數以罪”,“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胡亥的使者奉敕書到上郡,扶蘇遂準備自殺。然大將軍蒙恬曾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也未遲。”但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子尚安復請!”旋即自殺于軍中。

    扶蘇有政治遠見,反對其父焚書坑儒,怕引起天下共憤,扶蘇的死,其實是李斯與趙高在政治上的犧牲品而已。

  • 4 # 神兵利劍1

    扶蘇被賜死,誰是最大的輸家?扶蘇嗎,不是,是秦始皇和秦帝國。誰是最大的贏家?胡亥嗎,不是,是趙高和宦官集團。受損最大的是誰,當然是自以為無敵的蒙大將軍:蒙恬。

    史書編著和史實,實際上是有差距的。不開腦洞實際上是無法弄清真相的。我大膽假設:趙高是一個高素質的心理分析大師(實際上是一位優秀的人性解析專家)。

    趙高抓住了秦始皇病重的時機,利用了秦始皇貪戀權位的病態心理,下密詔給長公子,而不是明詔下發,給了趙高可趁之機。一個要死的人會不會“精神錯亂呢”,秦始皇一死,可是死無對證的,完全沒有風險,甚至重病的秦始皇已經是胡亥和趙高的肉票了。

    李斯很明智的選擇了胡亥的高官厚賜,放棄了所謂“道德節操”,無恥的背叛了秦始皇,現出了李斯的″老鼠”本質。

    密詔成為了“賜死文書”。扶蘇得到密詔後,他並沒有立刻自裁,而是去找自己的老師蒙恬。情景分析:扶蘇給蒙恬看了密詔,蒙恬的應對,完全就是扯蛋。大談自己責任重大,長城軍團如何戰無不勝,不可輕動,長公子應該多想想,說不定過段時間就可以收到新的詔書了。

    呵呵,這樣的應答,扶蘇心都涼了。這就是自已的老師,未來的輔政大臣,完全就是把自已當痴呆戲弄啊!我“扶蘇受詔而不自裁”,親自問計,你就是這個態度,首鼠兩端,當斷不斷的。難道你不是應該說:秦始皇密詔下令,咸陽有人意圖謀逆,今封長公子為監國,蒙恬為衛國大將軍,現在帥兵回京平定叛亂嗎!!!

    好一個“無敵”的大將軍,扶蘇憤怒的迴歸府院,望著“賜死文書”,自己輸了,不是輸給下詔的人,而是輸給了“父皇”的威儀,自己敗了,不是敗給下詔的人,而是敗給“豬一樣”的自已人。自已還是奉詔上路吧!免得禍及子孫,白白便宜了“豬一樣”的自己人。

    蒙恬看到扶蘇的屍體時,終於怕了,沒有了長公子,自已完了。再次見到詔書時,已是押罪臣蒙恬回咸陽,然後蒙氏一族,族滅。

    實際上趙高和李斯合作的那一天,扶蘇就輸了,李斯掌控詔書起草和下發行文,趙高掌控皇帝印章和籤筆硃批。除非秦始皇能死而復生,否則皇權就完全掌控在胡亥手中,只有扶蘇起長城兵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據咸陽,完全掌控關中之地才能翻盤!而蒙恬居然在爭分奪秒的時侯玩起了牆頭草,間接的壓迫扶蘇自盡,自已淪得族滅的下場!這就是我眼中的賜死扶蘇事件。

  • 5 # 時空解答人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扶蘇選擇放棄,而不像漢武帝時期劉據那樣敢於和漢武帝對著幹呢?這最起碼有三個原因。

    第一,扶蘇的儒家思想十分嚴重,於是養成了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觀念。再加上平時扶蘇和秦始皇之間在執政理念上存在著嚴重的偏差,所以平時少不了被秦始皇罵。所以扶蘇對這份指責他的詔書選擇了深信不疑。

    第二,如果秦始皇此時在世,扶蘇即使手中有一對王四個二這樣的好牌,那也迫於秦始皇的威嚴,根本不敢反抗。而且就算是當時的蒙毅蒙恬能夠聽從扶蘇的指揮,可是隻要有秦始皇在,那麼他們組織的軍隊也會立刻瓦解,因為師出無名。所以秦始皇在世時,扶蘇想要反抗也肯定是以失敗而告終,那麼何不聽從父命選擇自殺,還能夠留下孝子之名。

    第三,趙高對扶蘇這個人有著極深的瞭解,《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就是說,扶蘇對人十分信任,所以他們的矯詔行為沒有被扶蘇發現。再加上扶蘇這個人不喜歡養門客,也就是手下沒有謀士。那麼就必然會存在著政治短板問題,進而被李斯、趙高他們玩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