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家二胖
-
2 # 大智小勇
1、高溫會引起機體代謝增強,能量代謝增強。
2、氣溫過高會破壞豬體熱平衡,引起熱應激,降低機體免疫力,進而誘發多種疾病。特別是當豬群健康狀況不良或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疾病爆發的可能性就更大。3、氣溫過高,會使豬的食慾降低,採食量減少,雖消化率可稍有提高,但遠不能補償採食量降低帶來的損失。
因此,高環境溫度對豬之影響相當大:(1)母豬發情延遲,發情不明顯或寂靜發情;(2)公豬性慾減低,精液性狀變壞嚴重影響受精率;(3)母豬哺乳期攝食量銳減影響母豬產乳,導致母豬哺乳期失重增加以致斷乳後發情間距之增加,母豬死亡率增加;(4)可能由於抵抗疾病之能力低下及畜舍內高溫、高溼之不易管理導致哺乳仔豬和保育豬之高死亡率;5)肉豬攝食量低下,消化系統受影響,增重嚴重受損。
-
3 # 清河旺達老白
在高溫條件下,豬的食慾和採食量有所下降,直接影響豬的生長需要,故在高溫時應提高飼糧營養水平,同時調整飼餵方式,在早晚涼爽時讓豬吃飽、吃好。有些文章說夏季要降低能量飼料,多喂些青綠飼料,這是非常錯誤的,夏季採食量低,營養不夠,要提高能量水平,特別是哺乳母豬。應注意飼料的新鮮和適口性。不要隨便更換飼料,特別要注意防止飼料的黴變,可以在飼料中加入一些黴菌吸附劑。保持豬舍的清潔。
夏季是病原微生物生長與繁殖十分活躍的季節,消毒工作是切斷疫病傳播途徑,殺滅或清除停留在豬體表存活的病原體的好辦法。因此,為了防止豬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豬場必須重視豬舍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及時預防熱應激的發生。育肥豬對熱較敏感,在炎熱的夏天,給育肥豬飼糧中新增一定量的小蘇打,能有效地增進食慾,預防中暑,用量為每頭每天3—4克,拌入飼料,還可以在飼料中混入清熱解毒中草藥和投餵西瓜皮,都有很好的解暑降溫作用。
上
-
4 # 江西帆布養殖裝置
(1)溫度對母豬生產效能的影響
①溫度對母豬初情期和斷奶後發情的影響。在高溫環境下使青年母豬初情期推遲22天,溫度高於28℃時,母豬性成熟遲延。Johnstion等(1999)報道,在27.1~29.2℃的熱環境中母豬斷奶後15天的發情率為79.2%,極顯著地低於17.7~20.4℃的溫暖環境中的相應發情率(93.4%)。Keith(1982)報道,初產母豬在7~9月份斷奶後恢復發情的時間要比其他月份長,斷奶後無發情症狀的初產母豬中46.2%的卵巢有黃體,而38.5%的卵巢無黃體。當豬舍環境溫度高於28℃時,母豬發情配種成功率將減少。
②溫度對母豬受胎率的影響。母豬受胎率隨季節的變化而呈現明顯差異。夏季母豬的受胎率較低,隨著溫度的不斷上升,情期受胎率逐漸下降。Heartsen報道,在7~9月份的高溫季節,母豬斷奶後7天內的受胎率比其他月份低14.3%。Paterson報道,當氣溫達32℃以上時配種,約有19.7%的豬不孕或重複發情,在32℃以下時配種,則僅有12.7%的豬不孕或重複發情。母豬的受胎率與配種時的環境溫度和配種後的周平均溫度呈負相關。何勇軍等(2002)報道,在每年的6~9月份氣溫較高,發情期受胎率較低,在75%以下;在冬季(12月份至翌年2月份)溫度較低,發情期受胎率最高,均在90%以上。
③溫度對母豬胚胎存活率的影響。高溫導致的熱應激使母豬內分泌機能失調;同時導致母豬機體血液發生再分配,流向外周體表血流量增加,流向子宮血液流量減少,進而影響到子宮物質合成代謝,使胚胎營養不足,出現胚胎早期吸收和胎兒死亡,因而產仔數明顯降低。另外,高溫可使母豬子宮適宜內環境改變,導致死胎、畸形胎、木乃伊增多。溫度對繁殖母豬的影響還取決於其所處的繁殖階段。研究表明,母豬在配種後懷孕前期受熱應激影響,會導致胚胎存活數減少;在配種前和配種後各3天,32.2℃的環境溫度對母豬的胚胎存活數沒有影響,但配種後3~25天一直飼養於32.2℃中,則胚胎存活數顯著減少。所以高溫對配種後8天內的胚胎存活率和受胎率有不良影響,其次在胚胎附植幾天內對熱敏感,20天后則有較強的抗熱能力。妊娠母豬前期受熱應激可發生流產。
④溫度對母豬產仔數和產活仔數的影響。母豬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受季節氣溫的影響很大。在夏季高溫季節,母豬的產仔數和產活仔數都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3、5、6、7月份產仔數較高,平均窩產仔數在10頭以上,其中以5月份最高(10.89),而11月份窩產仔數最低,僅為7.87頭。各月份平均產仔數有顯著差異(P<0.05),產活仔數以3、5、7月份較高(9.51~10.37頭)。以8、11月份較低,分別是7.90頭和7.40頭,這是因為8月份氣溫最高,死胎較多,因而活仔數低;而11月份產仔,實際上是在7、8月份配種時氣溫較高,產卵數和卵子質量下降,且受精卵附植受到了環境溫度的影響,從而降低了產仔數。
⑤溫度對母豬哺乳效能的影響。溫度升高可使母豬的採食量下降,從而影響其哺乳效能。Quiniou等報道,用63頭大約克夏經產母豬進行不同環境溫度和日糧粗蛋白質水平對泌乳量影響的試驗。試驗設立環境溫度18℃、22℃、25℃、27℃和29℃,日糧粗蛋白質設14%和17%。讓供試母豬從哺乳第7~19天自由採食。結果表明,日糧粗蛋白質水平對哺乳無影響,但每天的飼料採食量,從環境溫度18℃時的7.16千克降到29℃時的3.48千克。表明在高溫環境下,飼料採食量明顯下降,這種下降趨勢呈曲線。採食量的下降使母豬的膘情下降,導致母豬哺乳效能下降,從而引起仔豬的發育不良。
(2)溫度對仔豬生長的影響
斷奶仔豬對環境溫度的要求主要與採食水平有關。斷奶後2周齡階段,仔豬要學會吃乾料,直至達到斷奶前營養水平。由於採食量低,活動量大,新生仔豬斷奶後4~6天呈負能平衡。所以,一定要做好環境和飼料營養的適應性過渡。此階段,體脂主要是背脂的消耗,這意味著其厚度及隔熱層變薄。在斷奶後第1周,平均採食水平低於代謝能維持需要,臨界溫度下限為26~28℃。另外,應該指出,斷奶後前兩週環境溫度高能防止仔豬過食,有利於防止腹瀉。待仔豬已能正常採食且不發生腹瀉,斷奶仔豬舍的溫度應逐步降低,每日可下降2~3℃,直至達到育成溫度。
斷奶仔豬在一定程度上能透過增加隨意採食量來克服不良環境影響。15~25℃時,仔豬生長率保持穩定,溫度每下降1℃,每千克增重的飼料消耗增加約30克。要獲得最優生產效能,斷奶仔豬舍環境溫度要求相對較高,可以用以下兩種方式減少加熱需求:
一是提供適宜的小環境。可使用氣墊或遮蓋以減少通風,把仔豬產生的熱量保留下來,在斷奶仔豬舍內創造一個適宜的小環境。
二是控制夜間舍溫。夜間溫度低,豬的代謝率夜間低於白天,呈現明顯的日節律變化,這種變化與其臨界溫度變化一致,夜間溫度下降30%~40%時,仔豬腹瀉率較高,病勢較重,且夜間溫度反覆波動對仔豬的綜合生產效能具有不良影響。因此要注意控制夜間仔豬舍溫。
回覆列表
公豬性慾減低,精液性狀變壞嚴重影響受精率;母豬哺乳期攝食量銳減影響母豬產乳,導致母豬哺乳期失重增加以致斷乳後發情間距之增加,母豬死亡率增加;可能由於抵抗疾病之能力低下及畜舍內高溫、高溼之不易管理導致哺乳仔豬和保育豬之高死亡率;肉豬攝食量低下,消化系統受影響,增重嚴重受損。
高溫環境確實嚴重影響到豬場之效率和利益,在當前養豬業競爭激烈,食品安全、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飼料在豬成本上佔的比例偏高(約佔60%)的情況下,豬的攝食和增重變化嚴重影響養豬業的效益。
第一方面,高環境溫度下豬的基本生理現象。
1、高溫會引起機體代謝增強,能量代謝增強。
2、氣溫過高會破壞豬體熱平衡,引起熱應激,降低機體免疫力,進而誘發多種疾病。特別是當豬群健康狀況不良或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疾病爆發的可能性就更大。
3、氣溫過高,會使豬的食慾降低,採食量減少,雖消化率可稍有提高,但遠不能補償採食量降低帶來的損失。下表顯示了氣溫和採食量的關係。由於採食量少,生長速度降低。研究表明,氣溫低於臨界溫度,每降低1℃,20~100kg的豬日增重減少16±3g,飼料消耗增加12.6~23.6%;而高於上限臨界溫度,每上升1℃,日增重減少30g。
第二方面是如何以內在的方法 ( 攝取的食物 ) 來改善高環境溫度所造成之不利影響。
(1) 在保證飼料的全價性、適口性的前提下,根據夏季採食量下降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濃度,在日糧中增添油脂、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2) 飼餵方法。豬對顆粒料的攝取量高於粉料,對溼拌料的攝取量高於顆粒料。夏季應特別提倡喂溼拌料,但溼拌料一次不要拌得太多,吃不完容易酸敗變質。食槽中的剩料一定要清掃乾淨,不能在料槽中長時間存放。對於非自由採食的豬群,要少喂勤添,日喂4次甚至更多。
(3)在提高豬的採食量方面,應該重點提高哺乳母豬的採食量。為了增加哺乳母豬採食量,分娩時按0.5-2.5kg/天喂量,隨後7-10天內按0.5-0.7kg/天逐步增加飼餵量,之後任其採食,飼餵量過早和過快增加都將導致母豬食慾波動並使採食量低於預期水平。同時,妊娠期不可喂量過度,這樣可能使哺乳期採食量降低。母豬哺乳期間應喂以高能飼料,這樣可以減少哺乳母豬體重降低幅度,縮短斷奶至下次配種的間隔,提高下胎產仔數,對初產母豬效果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