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山小馬
-
2 # 古詩詞文學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最愛其長詩,琵琶行,長恨歌
劉禹錫,白居易,劉白
元稹,白居易,元白
元白激情滿滿,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
3 # 一葉知陽春
最近網上流傳的所謂“唐朝一美女,被白居易一句詩給逼死了”、“白居易用詩殺死的女人”等文章,不過是擷枝稱樹,人云亦云,寫者說故事,讀者也就聽故事就可以了。那麼藉著回答問題我也來湊個熱鬧!
據說有一天白居易在張愔〔關盼盼的丈夫〕府上作客,作為白居易的詩粉,酒席上,張愔讓他的寵姬關盼盼前來助興。她舞姿嫚妙,歌喉婉囀,白居易很是欣賞,忍不住誇讚關盼盼為“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關盼盼出身書香門第,也通詩文,家道中落後,不幸淪為歌伎,後來被張愔看上,納為姬妾。張愔喜好詩詞,所以對會寫詩文的盼盼寵愛有加。誰知好景不長,張愔病逝,其他姬妾都走了,只有關盼盼願為夫守節。她移居到徐州郊外的燕子樓居住,在孤苦悽楚中度過了漫長的十年。
再說白居易,自從張府離開後就與關盼盼再無交集了。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白居易已經幾乎忘了那次張府宴會的情景!至於那個能歌善舞的美女也許印象已模糊了。突然有一天,一位名叫張仲素的客人來到白府,兩人閒談中,談到了關盼盼,至此白居易才聽說了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幽居燕子樓十年之事。
以白居易的個性,如此令人感動的事怎麼會沒有詩,隨連作三首【燕子樓】,交附張仲素送予關盼盼!隨知關盼盼看了詩後,解錯了意,以為白居易在譏諷她沒有殉情!羞憤難耐絕食而死!白居易得知盼盼死訊,又是敬其忠貞,又是為此懊悔不已,覺得是自己害死了盼盼,於是託人將盼盼遺體安葬到張愔墓側,以作彌補自己的錯!
當然,這就是一個名人段子,逸文野史而已,不足全信!說了這麼多,還不知詩中到底有什麼內容,會讓關盼盼又羞又憤呢?請看詩: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
4 # 平民之宴
白居易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然而,在歷史煙雲的重重霧霾下,這樣一位流芳千古的唐朝大詩人卻曾用他最擅長的詩歌逼死了一位頗具才情的痴情女子,她就是名妓關盼盼,當時徐州刺史徐愔的小妾。(愔,yīn,意思是形容安靜和悅和沉默寡言。嵇康《琴賦》中曾有"愔愔琴德,不可測兮”。)
01 白居易用“詩”逼死關盼盼的史實原貌查閱歷史資料,關於關盼盼的記錄最早見於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一五《燕子樓》三首的序言: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伎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風姿,餘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餘,酒酣出眄眄以佐歡,歡甚。餘以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大家注意一下,盼盼的原名是“眄眄”(miǎn,本義是斜著眼睛看的意思)。
白居易的這段序言給我們講述了白居易與盼盼之間的一面之緣。
公元804年(貞元二十年),作為校書郎的白居易途徑徐州,與刺史張愔(去世後追封尚書)喝酒聊天,宴席間張愔讓小妾盼盼來侍奉酒席。白居易當場寫了兩句詩贈給她:
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可見這位“盼盼”也是個美人胚子。
誰知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張愔病逝徐州,葬於洛陽北邙山。關盼盼無法忘記夫妻的情誼,她移居到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為張愔守節。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 張仲素將他為盼盼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詩文如下: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中展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悽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
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受到盼盼與張愔熱情相待的情景,十分感慨,寫下了三首詩和答張仲素: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除此之外,史書資料再無記載。那麼白居易用“詩”逼死關盼盼的故事,是自唐末到明清不斷演化來的,並非歷史事實。
隨後,唐五代時期的《才調集》中收錄了張仲素《燕子樓》的一首詩,署名卻改作盼盼,關盼盼“搖身一變”成了有作品傳世的"才女";到了北宋時期,在張君房的《麗情集》中,關盼盼演變為有詩近三百首的才女,並開始把白居易的《感故張僕射諸妓》當作白居易寫給盼盼的詩;直到南宋後,"逼死"情節成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開始把白居易的和詩改成是寫給盼盼的,並第一次把盼盼的結局寫成絕世而死。
後世"白居易逼死關盼盼"的故事,隨之傳播成為元明清“三朝”各大寫手炙手可熱的題材。 豐富的想象,精彩的文筆,再加上悽美的劇情,讓白居易背上了用“詩”殺人的黑鍋,使關盼盼“以死殉夫”的美德廣為流傳,其實白居易比竇娥還冤!
讓我們品讀一下這個梁祝再版的愛情故事結局:
(此處省略白居易“和詩”的情節)張仲素走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的老僕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為亡夫殉節。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 漫把青泥汗雪毫。劇情到此結束,關盼盼用以死全節,證明了她那冰清玉潔的貞情!
02 關盼盼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假若白居易和關盼盼之間的故事真實存在的話,果真是白居易的詩歌殺了關盼盼嗎?no!no!歸根結底,封建禮教才是真正的殺人元兇!關盼盼只是它的“犧牲品”之一。
在中國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充斥著封建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剝奪了婦女學習文化知識的權利與機會,與此相反,傳統女教異常重視德育,尤其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都在宣揚“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教條。
尤其是漢朝女名人班昭所作的《女誡》七篇,更成為後世壓抑女子的宣言,作為傳統女教的教科書,影響了千百年。可以說自東漢之後,既嫁殉夫、未嫁殉烈的貞女、烈女層出不窮。這是傳統女教的最大成功,更是傳統女教最大之不幸。
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也有類似情節:
腐儒王玉輝的女婿死了,他的女兒要殉節,他不但不勸阻,反而說:"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我難道反攔阻你?"女兒絕食死了以後,他不但不傷心,反而說:女兒"而今已是成了仙了……死的好!死的好!"大笑著出門去。官府衙門和鄰里的人紛紛來祭奠,在門前立起貞節牌坊,闔縣的鄉紳都穿著公服送烈女入祠,祭了一天,在明倫堂擺席,請王玉輝上座,說他生了這樣好女兒,為倫紀生色,云云。 這段生動的描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 03 燕子樓也因“白”“關”名垂千古正史不容易讓人關注,野史卻令人眾捧。就說現在的所謂“歷史劇”和“宮廷戲”,有幾個是正版呢。如同大家愛看《三國演義》,冷落了《三國志》一般。
關盼盼的不幸遭遇,也引來了歷代眾生愛憐。
“白關劇”上演兩百多年後,蘇軾路過此地,夜宿燕子樓。當晚,蘇軾與盼盼魂魄促膝,夢破神回後,提筆寫下那首傳世名作《永遇樂 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 ,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又過了近百年吧,我們的愛國志士和詞人文天祥也曾寫過《燕子樓》一詩:
自別張公子,嬋娟不下樓。 遂令樓上燕,百歲稱風流。 我遊彭城門,來吊楚王闕。 問樓在何處,城東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沒安足論。 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義長不沒。 但傳美人心,不說美人色。七百多年後,家道中落、命運波折的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林黛玉的一管細筆,在衣錦明豔的溫柔鄉大觀園中,賦詞《柳絮》,也借盼盼舊事,憑弔韶華憔悴人世如絮:
回覆列表
被白居易用詩殺死的女人,這個知識點真的不知道,趕快上網搜了,學習了。
關盼盼,忠實的"白"粉,被白居易無心的一句詩"殺"死了。話不能亂說,因所處的地位、環境不同,對一句話的理解、感受就不相同。
設身處地做不到,就只有少說針對別人的話了,哪怕是善意的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