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萱萱的大晨兒哥

    中國產葡萄酒的銷量比不上進口葡萄酒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眾多消費者的心中中國最出名的是白酒文化,西方國家是紅酒文化

    2.中國本土的葡萄酒不光在工藝和歷史方面都落後於西方,這也導致人們更傾向於買進口的葡萄酒

    3.中國葡萄酒在市場上不管包裝,質量、品類和數量都是不能和進口的葡萄酒相提並論的

    4.因為國內製作葡萄酒的制度不嚴格,導致很多假酒的出現擾亂市場

    中國其實有很多種植葡萄的地方,只要監管嚴格,大力引進釀酒人才,然後在注重品質的同時大力度的推廣和宣傳,中國葡萄酒慢慢會進步起來的。

  • 2 # 侯迦藍

    但實際上,中國產葡萄酒的年銷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資料,沒有那個進口國這總體消費量上與之相提並論的,但是中國產葡萄酒的品牌化過於集中,知名度高,價格相對便宜,受眾群體也更多,中國產葡萄酒基本上佔領了低端入門級葡萄酒的市場 。

    截止到2018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的進口商達到6500家,每年有少量的退出市場,也有大量的商人加入進口葡萄酒市場,但總體上進口葡萄酒的進口量每年都呈上升趨勢。一方面是進口葡萄酒的銷售普及方式不是品牌效應,而是輸出西方的文化方式,另一方面中國產葡萄酒的受到進口葡萄酒的激烈競爭,所以國內中高階葡萄酒市場基本被進口葡萄酒佔領,由於國外酒莊和酒廠也比較多,進口葡萄酒很難在國內形成單一的品牌相應,所以基本依靠輸出葡萄酒文化作為推廣和銷售的切入點來影響消費市場。

    透過文化的角度切入葡萄酒銷售,其話題也會更多,越來越多的葡萄酒商人也會製造出更多的葡萄酒銷售話題,比如葡萄酒的基礎知識以及飲酒禮儀,銷售人員增加,傳播的人數也在增加,所以從市場總體表現來看,進口葡萄酒也逐漸比中國產葡萄酒在市場上更“紅”。

  • 3 # 愛看電影的品酒師

    葡萄酒在國外屬於大眾化酒精飲料,而中國有自己的一套酒文化。中國的葡萄酒也並非沒有好的,只是普遍的差了些,好的價格下不來,不好的沒有可比性。其實現在國內已經有很多酒莊正專注釀造葡萄酒,假以時日,釀造技術更嫻熟,釀酒師更有追求,葡萄樹齡再漲漲大家都會享受的到。

  • 4 # 懶人識酒

    目前中國產葡萄酒也有很多優質頂級的,相對進口葡萄酒來說,中國產葡萄酒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欠缺的地方,不過中國產葡萄酒正在崛起,相信未來會發展得更好。

  • 5 # 自在獨醒

    首先,不吹不黑,中國產葡萄酒近十年的發展有目共睹:總體上產量和質量都提升不少,專案、投資多,在國際上受關注的程度也不斷提升。

    但就是在這種宏觀情況下,還伴隨著國內葡萄酒消費的不斷增長,中國產葡萄酒的

    市場佔有率卻仍然在不斷縮減;與之相比,進口葡萄酒每年10%左右的增長率才是真正讓人感到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稍微懂一點葡萄酒的人,你就說,你被專業人士推薦買過中國產葡萄酒嗎?莫非真是隻是因為這些酒圈兒大佬都崇洋媚外,信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消費行為的達成,最基本的,當然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有認可;但最現實最直接的是,在同等價格的條件下,你的產品要跟其他的產品有(包括價效比、品牌價值等方面的)可比性。

    而中國產葡萄酒最大的軟肋還不在質量,而在可比性,而這種“比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產葡萄酒的成本跟進口葡萄酒沒法兒比。聽起來有點矛盾啊,進口葡萄酒有關稅、運輸、各種雜七雜八的成本,按說同等條件下該比中國產葡萄酒成本高啊,但事實就是這麼弔詭,不信你往下看。

    01 有限的土地資源和土地制度

    說有限的土地資源,好理解,畢竟,國內人稠地窄是公認的,這一點上我們跟世界上很多葡萄產區比(比如南澳)簡直是天上地下。

    但說土地制度有限,好像用了一點修辭哦,但也不難理解,國內土地不可能私有化,這樣的情況下,土地使用年限就不可能有保證。

    有限的土地資源和土地制度讓我們的葡萄產區先天上缺乏長遠的規劃,投資和建設不能一以貫之,就難以形成累積優勢,很可能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短期多次重複的情況。

    02 產業基礎差 產業鏈不完整

    國內葡萄酒產業化程度低,得承認吧?從行業標準、技術裝置到科研人員,從種葡萄到釀酒師,外包職業化服務幾乎沒有,葡萄品種的多樣化也不成氣候。

    而且幾乎所有產區的葡萄酒生產者對當地的氣候、土壤、品種等自然條件的認識和利用都很不足。不完整的產業鏈會增加每個環節的時間和資金投入,這樣累積下來的額外成本不是小數目。

    除此之外,相比於國外葡萄酒生產商多有家族式運營,基本上沒有資產成本,只有運營成本。也就是說,要達到同一水平,沒有家底的國內葡萄酒生產者要付出的成本不可能低於國外。

    03 缺乏政策支援

    國內葡萄酒產業並沒有國家級的政策支援。不同於很多國外的葡萄酒生產國,中國的葡萄酒產業不在涉及國計民生的政策體系之內。

    簡言之,資產投入大,運營成本高的國內葡萄酒生產者們還沒有國外葡萄酒生產受到的支援和補助多,你說這裡外裡,差了多少?

    04 食品安全信任缺失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被農藥殘留、土壤汙染、毒性新增劑搞怕了的國內消費者對國內的食品安全信任非常缺失,作為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葡萄酒生產企業自然也必須也要承擔信任成本問題。

    再加上,國內的葡萄養殖很大程度上還是小農戶經營,小酒剛完成的某次培訓裡,農業領域大佬直接說,不敢喝中國產葡萄酒因為知道某些農戶為了增加產量不擇手段……

    總而言之,起步晚,掣肘多,發展緩的國內葡萄酒產業要想真正靠實力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豎起大拇指,還是任重而道遠滴。

    作為一個祖國的腦殘粉,我還是希望國內葡萄酒能夠儘快認清現實,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有特色的發展道路,也給咱們國內的愛酒人長點臉~

  • 6 # 歐陽千里

    首先,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進口葡萄酒數量在前幾年的確是逐步上升,但是其增長之勢於去年就此止步。

    海關資料顯示,2018年進口葡萄酒總量為7.2億升,較去年同期下滑了8.95%。據中國酒類進出口商分會公佈的2019年1-2月進口酒資料顯示,2019年1-2月,葡萄酒進口量1.1億升,進口額4.7億美元。其中瓶裝葡萄酒進口量8425萬升,同比下降17.5%,進口額4.3億美元,同比下降12.8%;散裝葡萄酒進口量2809萬升,同比下降0.7%,進口額3710萬美元,同比增長26.7%。這是繼去年全年進口量出現近五年來首次下滑後,進口葡萄酒的又一次下滑。

    進口葡萄酒總量下降的同時,中國產葡萄酒的產量也在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年1-12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62.91萬千升,同比下滑7.36%。

    其次,中國產葡萄酒也並非不“紅”。

    即便均有所下降,但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產葡萄酒仍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70%。

    那麼,為何中國產葡萄酒不夠“紅”?

    常言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華人普遍認為國外的葡萄酒比國內品質好,並且葡萄酒是極具個性化的酒類,更為注重品質、產區、價效比,進口葡萄酒的知名度、美譽度、辨識度都高於中國產葡萄酒,其營銷和推廣模式將葡萄酒的文化屬性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中國產葡萄酒產業還未真正形成統一的中國葡萄酒文化體系。因此,使得進口葡萄酒佔領先機,進軍國內市場時如魚得水,受到消費者大力熱捧,在認知上便覺得中國產葡萄酒這個“自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

    葡萄酒是舶來品,解放前成立的近代葡萄酒廠,生產兩類產品:完全由葡萄製成的“全汁”和以高酸度山葡萄為原料,加糖摻水的“折全汁”。因出口創匯需要,到1994年時,中國頒佈與國際接軌的葡萄酒國標,但同年,又出臺了一個遷就生產現狀的行標,直到2008年,“葡萄酒是以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才被明確寫入國標。至此,中國葡萄酒才完成與世界接軌。縱觀世界葡萄酒產國,法國有一千多年發展歷史,澳洲、美國都有二三百年的發展史,而中國葡萄酒發展史只有百年。客觀來說,中國產葡萄酒產業和西方葡萄酒產業的確存在著差距。

    另外,“零關稅”政策紅利刺激進口葡萄酒在國內市場擴張。2005年,中國進口葡萄酒關稅大幅下降;自2012年起,紐西蘭、智利相繼開始享受進口葡萄酒“零關稅”待遇;2017年1月1日,中國進口澳洲葡萄酒的關稅已降低至5.6%;到2019年,中國進口澳洲葡萄酒實現零關稅。目前中國已經和2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16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就包括智利和澳洲等全球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葡萄酒進口關稅的逐步降低,讓來自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優質葡萄酒進入國內市場,“零關稅”直接傳導至終端銷售價格,促使進口葡萄酒價格不斷下探,對中國產葡萄酒的擠壓顯而易見。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的葡萄酒市場份額並不大,僅佔3%,葡萄酒像生活情調的調味品,飲用優雅、有情調,而大多場合出現的還是白酒,不僅國內的飲食上更適合與白酒搭配,而且白酒的輻射面非常廣,從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學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能看到白酒的身影。(部分資料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嫣因為哪部戲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