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說WAI

    屈原,首先現在的人對於屈原的定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而後去看歷史對於屈原的經歷記載,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這些說明屈原還是有著遠見和政治才能的。

    屈原投江的原因,已經被無數人用放大鏡仔細的研究過了,當然,我也聽過一個原因,說他是同性戀,因為嫉妒才投江的,哈哈。這個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在我眼裡,屈原是一位很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我相信,他是擁有一定的治國才能的。

  • 2 # HHHKKK

    人的性格,往往能決定人是否能夠成事。屈原性格孤傲,為人清高,氣量狹小,過於耿直而又嫉惡如仇,忠君愛國卻不講究方式方法。所以無論當多大的官兒,總與楚懷王身邊的昭雎、鄭袖、靳尚、公子蘭等這些重臣和寵妃不能相容,搞不好關係。在這點上,他還真不如同一時代的張儀和蘇秦。總結起來,屈原的一生犯過3次追悔莫及的大錯。

    首先,是對蘇秦鼓吹的合縱理論太執著了,中毒頗深,以致於在秦國還未攻打楚國之前,就拒絕與秦國修好,態度十分鄙視(那時可是楚國總找茬兒隔三岔五欺負修理秦國的),將楚國的外交搞得僵化不堪,完全失去了靈活主動性。他和中國歷史上很多人一樣沒明白一個道理:秦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幾代賢明君王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結果。秦國能夠最終吞併其他6國,可真不是因為它的所謂殘暴!假設當時屈原和張儀換個位,屈原又該如何執政秦國呢?

    然後,是屈原聽從蘇秦的蠱惑,未經楚懷王允許,私自用兵符調動由其一手訓練的8萬精銳王師新軍匆忙與秦國在丹水開戰,結果導致8萬新軍全軍覆沒,還搭上折損了屈丐等一批精英大將,造成楚國在後來幾十年內一直軍力不振。這要擱在現在,讓最高檢察院和法院勘議定罪的話,絕對是死刑!

    第三,屈原最不應該乾的一件事,也是讓楚國在其他6國眼前顏面掃地,授人笑柄的,就是在楚國郢都逞一時意氣不顧大局,私下重金僱傭殺手企圖刺殺出使楚國的秦國丞相張儀。雖說沒有要了張儀的命,但也讓其受到重傷。而恰恰由於這一事件,給予了虎視眈眈的秦國連續多年征討楚國的有力口實,最終導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而憂國憂民的屈原,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懷石自殺。綜上所述,屈夫子盛名之下,是否是一個合格和治國之才呢?

  • 3 # 桐燈說諜戰

    從騷體楚辭賦頌可見一斑,歷史不能重演,但其才華與著述雖當時不足影響撼動某些勢力與歷史洪流,其對後代卻是宗師,這就是與治國同當之能

  • 4 # 純鈞LHGR

    且不論其他方面,屈原雖然是個愛國志士,不過政務能力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應該說,三閭大夫的心是好的,但是做法上比較有問題。

    記載屈原事蹟最詳細的,就是《史記》。從《史記》的描述上看,屈原有兩方面事情做得不夠好。

    第一就是內政和諧方面。

    人們常說,有些名將是“軍事巨人,政治矮子”,三閭大夫不是軍事巨人,也照樣是個政治矮子。他在朝內樹敵過多,使得他的政治藍圖難以變成現實。這方面的話,如果參考子產、公子札的話,屈原肯定是沒得比。沒能搞定讒臣,後院總是起火,甚至到最後正因為這個原因,活活逼死了屈左徒,不得不說是屈原在政治謀劃方面的一個敗筆。

    或者也可以說,屈原把政治鬥爭的意義看得太輕了。所謂“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沒有先做預防,這是屈原政治鬥爭上不成熟的一面。

    第二則是屈原的大躍進行為,實際上是坑了楚國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說屈原是楚國的大罪人也不為過。

    屈原的變法改革,損害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楚國國庫稍有積攢,壞處是由於舊貴族對封邑的控制不再像過去那麼有力,而人民是不願意打仗的,楚國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兵源短缺。一說要徵兵,百姓連家都不要就跑到別的國家去了。舊貴族們看到這種情況,各個擁兵自重,不肯再將兵源輸送至楚王的直轄領導之下。

    這直接導致了楚國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乃至於雖然舊貴族們搞掉了屈原,但【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楚壞王發瘋似地徵兵,最終得來的也是一群沒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再加上楚懷王中了張儀之計,使得飄搖風雨的楚國經過兵魘後四分五裂,還損失了大將唐眛。

    歷史上的楚國裝備是很好的,但垂沙之戰楚國犧牲2萬有餘,主要就是因為士兵的戰鬥水平下跌太厲害。

    兵源水平的下降,正是因為受到屈原“大躍進”變法的影響。雖然也有種種因素在內,至少屈左徒在戰略上考慮得不夠長遠,這個鍋,屈原是不可以甩給別人的。

    綜上,從這兩點來看,三閭大夫的心是好的,但論起治國的才能,其實也就一般吧。真正的高手能把弱國變成強國,屈原的心再好,經過他的變法,楚國從中等水平的國家變成了弱國而且還分裂了,這隻能說,屈大夫有點眼高手低了。

  • 5 # 西漂逐夢

    屈原是一個很好的詩人,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改革的東西根本就不符合當年楚國的現狀,改革其實就是利益在分配,能讓更多的人在你改革的制度下受益,你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政治沒有好和壞的區別,只有利益是否分配的符合當時大多數的利益。

    史載懷王受上官大夫靳尚蠱惑,放走張儀,屈原在國外,回來就質問為何不殺張儀。單從主張殺張儀這件事可以看出,屈原政治上十分幼稚,中國素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基本政治準則,如真殺張儀,可能真就成為楚國的政治災難,殺一張儀秦國何損?反而在列國得到道義上支援,楚國則真的更加孤立,可能滅亡更快!

    屈原並沒有先進的治國理念。在戰國晚期,先進的政治理念應該是法家。屈原完全不懂。屈原是個貴族後代,他的思想還停留在西周貴族的等級制基礎上,講究禮儀和規則,對富國強兵這些,並沒有建設性意見。而且,就算是停留在這種思想上,他也應該學學戰國四君子那樣的“養士”,多一些智囊,多一些辦法。可是他並沒有。

    屈原的外交比較糊塗。屈原當時極力結交的是齊國,其實是沒有什麼前途的。而且,他結交齊國還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他和齊國有姻親關係,這是他的軟肋,讓他很容易受到政敵的攻擊。而在對秦國的問題上,他也缺乏辦法,只能等著張儀來離間他們君臣。

    屈原在處理朝中大臣關係上,太缺乏手段。屈原是一個心性簡單感情豐富敢愛敢恨的人,他就是一個天然的詩人,但絕對不是一個好政治家。從他詩歌中,多次把自己比喻成香花美草,不與那些汙濁之人同流合汙就可看出,他無法處理好和大臣之間的關係,既不陰謀,又不冷血,能應付複雜的朝廷關係嗎?

    屈原處理不好和君王的關係。兩任君王,都是先用他,再疏遠他。說明什麼?說明兩任君王先都比較認可他,但是放到身邊一用後就發現,這不是自己滿意的。當然了,兩任君王都比較昏庸,但好的政治家,要有恰當的手段勸服昏庸的君王,而不是反而把自己搞得不受喜愛。

    綜上所述,屈原只能算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不是一個政治家,所以沒有治國才能。

  • 6 # 藍田都

    屈原其實愛國愛得有對不妥當,政治感覺上不是那麼明顯。但他的詩在當時是非常有水準的,如果他在唐宋當一個詩人應該是不錯的

  • 7 # 月明如昔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屈原,戰國中期楚華人,因為秦國白起攻破楚國國都郢都投江自盡 (而郢都就是我們今天的荊州紀南城)!

    從這一點也證明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丹心報國的精神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態度到了,至於才能,我們必須以他的生平來分析:

    他一生歷經懷王和頃襄王,而這兩位楚王在常人眼裡是不折不扣的昏君:楚懷王輕易和秦國開戰,致使根基動搖,丹陽藍田慘敗,最後還被齊韓魏聯軍在垂沙斬殺了楚國最後的良將-唐昧,國勢一蹶不振!而頃襄王更是幾乎使得楚國亡國!

    但我們看人應該全面,懷王雖然後期三戰皆敗,但前期也曾勵精圖治,重用屈原為三閭大夫重啟變法!而楚國國勢並沒有很大的變化,比之吳起之於楚悼王,顯然有所不足!

    頃襄王時期,屈原流放江南,雖然留下大量的愛國詩篇,但是身為三大家族的一員,楚國朝堂竟然無一人為其辯解?為何?難道是因為他死時說的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

    顯然他對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定位!而懷王雖然三戰皆敗,但還是獲得華人憐憫同情,客死於秦後:”梓棺環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頃襄王國都被破之後,痛定思痛,城陽三年,勵精圖治,聚兵十萬,復十五邑!

    可見他們雖然偶爾糊塗,但還不至於十惡不赦!這種情況,屈原都無法輔佐,從而有所大的建樹!足以說明屈原品德高雅,但在治國上的才能還是有一定欠缺!而他能主持變法,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總之是個複雜的人,才能有,但還不足以說才堪經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母牛排出羊水是否要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