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草原獨狼
絲綢之路是指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按照運輸方式分為錄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路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也越來越繁,加強了中國同西亞、南亞的聯絡,中國把鑿井、治鐵、絲織傳向西方,羅馬的毛織品、印度的佛教以及西域的葡萄、黃瓜、大蒜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隨著中國封建經濟的不斷髮展,陸上絲綢之路已經不能滿足中西方經濟的交流了。自宋代開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川成為絲綢主要產區,海外貿易進一步繁榮,而且宋代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據史籍記載,印度、羅馬和東南亞、東非等地50多個國家的海船常常直接到中國南方各地採購絲綢。形成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綢除透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透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陸絲綢之路發展時期不同,作用也不盡相同。
1.陸地絲綢之路主要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是中國和亞歐各國國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海上綢之路主要是中國與南亞、東亞和西洋國家的交流通道。
(2)陸地絲需之路的作用和影響相對高於海上絲綢之路。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結等科技知識,、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透過陸地絲綢之路先傳來中國,並在中中國產了大影呵。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計、制瓷等工業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透過此路傳向西方,產生了影響。
(3)陸地絲綢之路的發源早於海上絲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期才逐漸出現。
(4)陸地絲之路隨著大航海代的到夾,隨著中亞地區的衰弱和地理變遷而消失,而海上絲綢之路則逐漸成為西方列強侵略的途徑。
5)陸地絲端之路以長安地區為出發點,海上絲綢之路則以東南沿海的泉州、廣州、福州等地為出發點。
-
3 # 新氧生活
絲綢之路不僅是連線東西方的古代交通大運河,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在古代來說,它對於加強文明的交融、推動歷史的發展,當然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那麼絲綢之路對中對外實際上有些什麼樣的影響呢?簡言之就是,我們傳播了什麼出去?收穫了什麼回來?對於中西文化交融又起著什麼作用?
在文化上,絲綢之路把我們的儒家思想文化對外進行了傳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而傳播到周邊國家,甚至在明朝初期,北韓設立了成均館來祭祀孔子,這就是文化得到認可的其中一種象徵。在商品上,中國的絲綢則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不僅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也因此將絲綢文化推動到了世界的舞臺上。
絲綢之路當然也引進了許多西方的文化,例如帶回來了稀有的香料、藥材、首飾珠寶等,讓華人從物質上感受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西方的宗教也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西域的葡萄酒文化就是在這條絲綢之路引進回來的。中國在得到這些文化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研製,也得到了各種物質與思想上的發展。
貿易的往來,當然是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但是它帶來與帶出的文化、思想,更是讓歷史的發展、國家的面貌有了一個推動的作用。小新認為,絲綢之路給世人留下的,當然是積極的影響,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發展,2014年6月,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專案。
-
4 # 羅馬托缽僧
首先,“絲綢之路”是個人造的名詞,歷史上並沒有一條人工建造名為“絲綢之路”的道路的。最早是著名的中亞研究者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提出的這個詞,1936年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出版了一本講述他中亞冒險的書,書名就稱之為《絲綢之路》,當時泰晤士報曾刊載這樣的問題:“絲綢之路從哪兒到哪。”答案是:“從中國邊境到歐洲的諸多道路。”所以事實不存在一條具體的絲綢之路。並且事實上絲綢並沒有在這條商路上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礦物、香料、金屬、馬具、紙等貨物都很常見,但不得不說這個名稱起的的確很美,很有異國風情和流動溝通的味道,如果換成“礦物之路”、“紙之路”感覺是不是很彆扭?
李希霍芬(1833~1905年),德國著名地理地質學家,其對中國地理地質的研究間接推動民國時期中國地理人對自身地理研究的重視。
第二,絲綢之路上的貿易規模非常小,影視劇或者文學想象中絡繹不絕的駝隊佈滿沙漠天際線的那種畫面在真實的絲路貿易中是相當罕見的。而且很少有從西方跨越幾千公里直接來到中國做生意的,絕大多數都是隻走其中的一段路,貿易的交換更多的是像接力一般在各個綠洲、聚落、城鎮之間傳播,“上百頭牲畜的長途商隊在史料中很少被提及,一般只有國家間互派使團才會出現。”
新疆以其獨特的氣候等條件保留了大量的文書,上面的文字記載在相當多的領域重塑了我們對於那個歷史時期的認知和理解。
第三,絲綢之路自身沒有維護的能力和動力。也就是說絲綢之路的存續很大程度上是外力決定的,更具體就是當時的中國官方對於西域暢通不計成本的投入和維護。典型的例子就是常年維持該地區的駐軍,士兵的駐紮不僅可以維護商路秩序,還會為當地提供消費需求。一旦國力衰落或者內亂軍隊被召回,貿易就迅速衰落下去了。在當時的時代,絲路上產生的經濟利益還不足以讓商人們罔顧旅途的艱辛、成本甚至死亡的危險,這種動力相對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海外擴張要弱的多。
中國邊疆的維護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政權的興衰,因為它的存續模式是持續單向供給的。
第四,絲綢之路的確在文化方向上傳播了思想、技術等等,相比有形的貨物,這些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影響要重要的多。伊斯蘭教、佛教、祆教、多種中亞語言、藝術等等都從這條商貿之路上滲透向中國內地,極大得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型別,這也許是絲綢之路對現代中國最大的價值了。
鳩摩羅什,龜茲人,後秦高僧,對中國早期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5 # 鼓樓博牛志
絲綢之路的意義,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東學西漸(jiān)”。讀過中學歷史,我們對於西學東漸很熟,但是對於東學西漸可能就不是很瞭解。
我們先說西學東漸。歷史上的西學東漸其實有兩次,第一次是由西方傳教士帶來的,主要是在元朝和明朝。第二次則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吃了洋槍洋炮的虧,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於是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
相比於西學東漸,東學西漸的時間就要長的多,而且主要可以分成兩條路,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絲綢之路幾乎是同時從漢朝開始。
西學東漸的主要內容是傳入西方的制度和科技,那麼在東學西漸中,中國傳出去的都是什麼東西呢?除了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以外,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也向西方輸出了農業技術和茶葉,尤其是印刷術、磁學和茶葉,可以說對西方影響深遠。
當然以上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輸出品,那麼從純粹的商貿角度來看,絲綢之路主要輸送的是什麼商品呢?廢話,當然就是絲綢了。可是你要知道,絲綢是中國輸送到西域國家的商品,那麼那些國家都給了我們哪些回饋呢?說起來,其中有很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東西,比如毛氈、汗血寶馬這些是從中西亞地區傳入的。而葡萄、芝麻是從中亞地區的大宛(yuān)國傳入。胡桃則是由安息(伊朗)傳入。當然除了吃的用的以外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比如胡笛樂器,還有當時中亞國的一些舞蹈,甚至還有幻術,筆者以為這個幻術可能就像電影《妖貓傳》裡的幻術。
絲綢之路是透過新疆的陸路,不過是細分之下還可以分為南北兩條,南絲綢之路是從今天新疆自治區的南部向西到達安息,而北絲綢之路是從新疆自治區的中部向西到達安溪乃至大秦。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朝以後,因為中國漠北西北地區崛起了少數民族國家而中斷。絲綢之路的中斷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關中地區的地位不再如從前那樣重要,西安從此變為廢都。
-
6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聽編輯說幾年前我們開始接觸這個選題,最早幾個攝影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總共參與供圖的有58位,年紀最大的有85歲。很多人會感慨這條路的輝煌和落寞,題材龐大對於記錄者的艱難,但是最大的不易來自於真實的呈現。還原絲綢之路60年(1957-2017)的滄桑歷史,讓我們看絲路之沙不只是絲路之沙。
People & Resident
View & Nature
Cultural
駝鈴聲響,往來無數。絲綢之路從輝煌到落寞再到如今重新受到重視,歷史的腳步想告訴我們的恐怕遠不止是往來通商,而是廣闊的自然環境裡誕生的一個個開放多元的民族文化。攝影的本質是選擇,不同攝影師拍攝同一題材會有不同的呈現角度,我們選了58位攝影師,用58個側面拼組而成的絲綢之路力求立體全面。
最終《絲綢之路》一書的誕生,相信是意義非凡的。
本篇圖片來自於新書
《絲綢之路》
“壯士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 See -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躡霜露而前蹤
-
7 # 草原獨狼
絲綢之路是指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按照運輸方式分為錄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路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也越來越繁,加強了中國同西亞、南亞的聯絡,中國把鑿井、治鐵、絲織傳向西方,羅馬的毛織品、印度的佛教以及西域的葡萄、黃瓜、大蒜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隨著中國封建經濟的不斷髮展,陸上絲綢之路已經不能滿足中西方經濟的交流了。自宋代開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川成為絲綢主要產區,海外貿易進一步繁榮,而且宋代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據史籍記載,印度、羅馬和東南亞、東非等地50多個國家的海船常常直接到中國南方各地採購絲綢。形成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綢除透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透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陸絲綢之路發展時期不同,作用也不盡相同。
1.陸地絲綢之路主要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是中國和亞歐各國國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海上綢之路主要是中國與南亞、東亞和西洋國家的交流通道。
(2)陸地絲需之路的作用和影響相對高於海上絲綢之路。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結等科技知識,、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透過陸地絲綢之路先傳來中國,並在中中國產了大影呵。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計、制瓷等工業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透過此路傳向西方,產生了影響。
(3)陸地絲綢之路的發源早於海上絲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期才逐漸出現。
(4)陸地絲之路隨著大航海代的到夾,隨著中亞地區的衰弱和地理變遷而消失,而海上絲綢之路則逐漸成為西方列強侵略的途徑。
5)陸地絲端之路以長安地區為出發點,海上絲綢之路則以東南沿海的泉州、廣州、福州等地為出發點。
-
8 # 新氧生活
絲綢之路不僅是連線東西方的古代交通大運河,同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在古代來說,它對於加強文明的交融、推動歷史的發展,當然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那麼絲綢之路對中對外實際上有些什麼樣的影響呢?簡言之就是,我們傳播了什麼出去?收穫了什麼回來?對於中西文化交融又起著什麼作用?
在文化上,絲綢之路把我們的儒家思想文化對外進行了傳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而傳播到周邊國家,甚至在明朝初期,北韓設立了成均館來祭祀孔子,這就是文化得到認可的其中一種象徵。在商品上,中國的絲綢則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不僅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也因此將絲綢文化推動到了世界的舞臺上。
絲綢之路當然也引進了許多西方的文化,例如帶回來了稀有的香料、藥材、首飾珠寶等,讓華人從物質上感受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西方的宗教也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西域的葡萄酒文化就是在這條絲綢之路引進回來的。中國在得到這些文化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研製,也得到了各種物質與思想上的發展。
貿易的往來,當然是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但是它帶來與帶出的文化、思想,更是讓歷史的發展、國家的面貌有了一個推動的作用。小新認為,絲綢之路給世人留下的,當然是積極的影響,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發展,2014年6月,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東段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專案。
-
9 # 羅馬托缽僧
首先,“絲綢之路”是個人造的名詞,歷史上並沒有一條人工建造名為“絲綢之路”的道路的。最早是著名的中亞研究者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提出的這個詞,1936年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出版了一本講述他中亞冒險的書,書名就稱之為《絲綢之路》,當時泰晤士報曾刊載這樣的問題:“絲綢之路從哪兒到哪。”答案是:“從中國邊境到歐洲的諸多道路。”所以事實不存在一條具體的絲綢之路。並且事實上絲綢並沒有在這條商路上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礦物、香料、金屬、馬具、紙等貨物都很常見,但不得不說這個名稱起的的確很美,很有異國風情和流動溝通的味道,如果換成“礦物之路”、“紙之路”感覺是不是很彆扭?
李希霍芬(1833~1905年),德國著名地理地質學家,其對中國地理地質的研究間接推動民國時期中國地理人對自身地理研究的重視。
第二,絲綢之路上的貿易規模非常小,影視劇或者文學想象中絡繹不絕的駝隊佈滿沙漠天際線的那種畫面在真實的絲路貿易中是相當罕見的。而且很少有從西方跨越幾千公里直接來到中國做生意的,絕大多數都是隻走其中的一段路,貿易的交換更多的是像接力一般在各個綠洲、聚落、城鎮之間傳播,“上百頭牲畜的長途商隊在史料中很少被提及,一般只有國家間互派使團才會出現。”
新疆以其獨特的氣候等條件保留了大量的文書,上面的文字記載在相當多的領域重塑了我們對於那個歷史時期的認知和理解。
第三,絲綢之路自身沒有維護的能力和動力。也就是說絲綢之路的存續很大程度上是外力決定的,更具體就是當時的中國官方對於西域暢通不計成本的投入和維護。典型的例子就是常年維持該地區的駐軍,士兵的駐紮不僅可以維護商路秩序,還會為當地提供消費需求。一旦國力衰落或者內亂軍隊被召回,貿易就迅速衰落下去了。在當時的時代,絲路上產生的經濟利益還不足以讓商人們罔顧旅途的艱辛、成本甚至死亡的危險,這種動力相對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海外擴張要弱的多。
中國邊疆的維護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央政權的興衰,因為它的存續模式是持續單向供給的。
第四,絲綢之路的確在文化方向上傳播了思想、技術等等,相比有形的貨物,這些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影響要重要的多。伊斯蘭教、佛教、祆教、多種中亞語言、藝術等等都從這條商貿之路上滲透向中國內地,極大得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型別,這也許是絲綢之路對現代中國最大的價值了。
鳩摩羅什,龜茲人,後秦高僧,對中國早期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10 # 鼓樓博牛志
絲綢之路的意義,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東學西漸(jiān)”。讀過中學歷史,我們對於西學東漸很熟,但是對於東學西漸可能就不是很瞭解。
我們先說西學東漸。歷史上的西學東漸其實有兩次,第一次是由西方傳教士帶來的,主要是在元朝和明朝。第二次則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吃了洋槍洋炮的虧,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於是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
相比於西學東漸,東學西漸的時間就要長的多,而且主要可以分成兩條路,一條是陸上絲綢之路,另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絲綢之路幾乎是同時從漢朝開始。
西學東漸的主要內容是傳入西方的制度和科技,那麼在東學西漸中,中國傳出去的都是什麼東西呢?除了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以外,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也向西方輸出了農業技術和茶葉,尤其是印刷術、磁學和茶葉,可以說對西方影響深遠。
當然以上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輸出品,那麼從純粹的商貿角度來看,絲綢之路主要輸送的是什麼商品呢?廢話,當然就是絲綢了。可是你要知道,絲綢是中國輸送到西域國家的商品,那麼那些國家都給了我們哪些回饋呢?說起來,其中有很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東西,比如毛氈、汗血寶馬這些是從中西亞地區傳入的。而葡萄、芝麻是從中亞地區的大宛(yuān)國傳入。胡桃則是由安息(伊朗)傳入。當然除了吃的用的以外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比如胡笛樂器,還有當時中亞國的一些舞蹈,甚至還有幻術,筆者以為這個幻術可能就像電影《妖貓傳》裡的幻術。
絲綢之路是透過新疆的陸路,不過是細分之下還可以分為南北兩條,南絲綢之路是從今天新疆自治區的南部向西到達安息,而北絲綢之路是從新疆自治區的中部向西到達安溪乃至大秦。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朝以後,因為中國漠北西北地區崛起了少數民族國家而中斷。絲綢之路的中斷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關中地區的地位不再如從前那樣重要,西安從此變為廢都。
回覆列表
聽編輯說幾年前我們開始接觸這個選題,最早幾個攝影師,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總共參與供圖的有58位,年紀最大的有85歲。很多人會感慨這條路的輝煌和落寞,題材龐大對於記錄者的艱難,但是最大的不易來自於真實的呈現。還原絲綢之路60年(1957-2017)的滄桑歷史,讓我們看絲路之沙不只是絲路之沙。
People & Resident
View & Nature
Cultural
駝鈴聲響,往來無數。絲綢之路從輝煌到落寞再到如今重新受到重視,歷史的腳步想告訴我們的恐怕遠不止是往來通商,而是廣闊的自然環境裡誕生的一個個開放多元的民族文化。攝影的本質是選擇,不同攝影師拍攝同一題材會有不同的呈現角度,我們選了58位攝影師,用58個側面拼組而成的絲綢之路力求立體全面。
最終《絲綢之路》一書的誕生,相信是意義非凡的。
本篇圖片來自於新書
《絲綢之路》
“壯士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 See -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躡霜露而前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