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良
-
2 # 紅明99
高考剛過,新一輪的狀元榜陸續揭曉,各省市級狀元
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尖。而高考前後的種種美好祝福,往往圍繞狀元打轉。狀元糕、狀元粽,都預示著狀元及第,金榜題名。
其實,在古代,人們對狀元的祝福和傾羨,更加熱切。
古代科考,從童生入場到天子面試,遠比過五關斬六將,更漫長而複雜。最後能成為狀元的,實在是獨一份,每屆全國總冠軍獨此一家。三年一比,一場只得唯一一個狀元名額,絕對的頂尖選手。
在經歷從鄉試到殿試這樣漫長的科考過程中,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到了殿試成功,由皇帝親自在三甲第一輪一甲排名中,選拔點取的頭名才是狀元。
從院試取得秀才身份,鄉試取得舉人身份,會試取得進士身份,整個過程要一考再考,所有考題沒有標準答案,只看文釆和見識高下。每一次的成績都會因主考和時政需要,標準不同。再經由各級不同主考閱卷評判。要想在每一級考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讓所有人都認可,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天才級的考生們可能連闖兩關,名列第一,然而很多狀元之前也可能並不符合各地方考官選拔頭名的標準。
因此,真正能連中三元的天才選手,在歷史上是鳳毛鱗角的。由唐至清,奉行科舉制度的千年歷程中,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實在是了了無幾。
資料記載,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19位,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3人。
-
3 # 遊史無終
“連中三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專有名詞。“科舉”就是透過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出人才,任命為官。這種制度從隋朝開始,一出臺就給了讀書人希望,讀書也可以當官了。 科舉制經過成熟的發展,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第一名叫“解元”;過了“鄉試”就有資格到京城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最後一級“殿試”最為重量級,由皇帝親自主持,把過了“會試”的考生,集合到大殿上,皇帝當場出題,考生臨時發揮,再得第一名就是“狀元”了。如果一個考生連續在三級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 科舉制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我們今天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五十少進士”,到五十歲能中個進士那還算年輕的。所以,“連中三元”這種人才,可遇不可求。
-
4 # 尚武菌
“連中三元”是和科舉考試相關的一個成語,“三元”指的是解會元、狀元,“連中三元”是指接連考中瞭解元、會元和狀元。在科舉考試時代,學子們接連考中解元、會元和狀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說接連考中三元,就是考中其中任何一元,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以明清的科舉考試來說,學子首先需要參加由府、州、縣、組織的“童試”,透過考試取得秀才的資格後,才有可能參加第二級考試,也就是鄉試。鄉試考試透過的稱之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解元每省三年才出現一個。
如果考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來年在京城由禮部舉行的會試,會試是全國各省舉人參加的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會試第一名稱之為會元。會試透過者方能參加最後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稱之為狀元。
解元、解元每省三年才出現一個。如果考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來年在京城由禮部舉行的會試,會試是全國各省舉人參加的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會試第一名稱之為會元。會試透過者方能參加最後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稱之為狀如果說童試、鄉試和試拼的是文才的話,殿試不光要拼文才,還要比 拼相貌和氣質,由皇帝選 中的第一名不僅要文才 流,氣宇也要非凡。因此, 能最後中狀元者,在歷史 上並沒有多少人。科舉始 於隋代,終於清代光緒年間,共延續一千三百餘年。
初期舉行考試的時間並不固定,到宋英宗時期,開始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此後成為制度固定下來。中間有因戰亂無法舉行考試的,也有皇帝特許臨時舉辦的一些科目考試,都忽略不計,以三年舉行一次來說,產生的狀元也不過四百多人。再從這四百多人中挑選出能連續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都得第一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據相關史料記載,整個科舉考試時代,“連中三元”的人大約也不超過二十人。
-
5 # 知味free
三元分別指的是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在這三場考試中,連續獲得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的仕途之路上是一種無上光榮。
連中三元一詞最早的出處是,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美好的願望成吉祥圖案連中三元是中國古代書香之家的美好願望,因為被繪成紋飾出現在家居裝飾及各類生活用品中,作為傳統吉祥圖案傳承下來。一般來說“三元”用荔枝、桂圓和核桃各三枚表現,因這三種果實都為圓形,取其“圓”與“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準三個闢銅錢或三個元寶米表示。寓意“連中三元”。
千年的科舉史只有21人做到從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舉史裡,共產生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82名。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連中三元”是古代讀書人畢生之夙願,歷史上“連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數量不一。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21位,其中文狀元17人,武狀元4人。
文科三元及第17人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7位: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陳沆、錢棨、陳繼昌。
武科三元及第4人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其四清乾隆十九年顧麟,甲戌科武進士第一人。乾隆壬申榜順天鄉試解元,後連捷為甲戌科會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顧麟又在天下數以百計的貢士中獨佔鰲頭,中武狀元,授頭等侍衛。
-
6 # 非說不凡
題主提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什麼叫連中三元?有哪些人連中三元?是怎麼樣才連中三元的?
那麼我將一個個進行解答:
一、什麼叫做連中三元在解答這個問答前,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元”。
所謂元,就是指考試成績第一名的人。
那麼再來說下什麼是三元?三元最早應該可以推至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首創了三級考試,那時候的三級考試分別是發解試、禮部試、殿試三級考試。如果三級考試都是第一名的話就被成為連中三元。
到了宋代的時候,也是三級考試但是改了名字,改成了鄉試、省試、殿試。
到明朝和清朝的時候,三級變成五級分別是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但是一般來說,後面的三級考試第一才叫元,分別叫做解元、會元和狀元。
我們經常也聽到童試,童試是包括了縣試、院試的。
童試一般在縣或者府裡舉行,參加考試的叫做童生,不管年紀大小都叫做童生。童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的開始,錄取後成為秀才,第一名的話叫做案首。秀才是功名的起點。
鄉試是在州或者省裡舉行的,考取後叫做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了。
會試是在禮部舉行的,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錄取後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殿試就是最後一場開始了,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場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如果被錄取了那就是進士了,第一名的就是狀元。
而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都是第一名的話就叫做連中三元,這是讀書人最高的追求啊。
二、那麼歷史上哪些人連中三元呢?自隋煬帝大業三年(607 年)開科考以來到光緒三十年(1904 年)的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科舉經歷了一千三百年左右,有據可查的至少有21人(3人是武科)。但是如果是進士科連中三元只有18人。
唐代的崔元翰、武翊黃、張又新、白敏中四人;
宋代的陳堯叟、孫何、王曾、王巖叟、楊寘、馮京、彭汝礪;
遼代只有王棠一人;
金代也只有孟宗獻一人;
元代王宗哲一人;
明代三人:黃觀、商輅、王名世 (武科);
清代四人:錢棨、陳繼昌、王玉麟 (武科)、顧麟(武科)。
士科連中三元18人,大概只有進士中的萬分之二,狀元中的百分之四,大概只有70多年才出現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所以他們應該是天之驕子中的幸運兒了,但是這份幸運也是來自多少年的寒窗苦讀啊。幸運的背後是實力的較量啊。
三、連中三元的有趣故事1、最幸運的連中三元者——陳繼昌
陳繼昌是廣西人,當時考完會試已經累成狗了,沒想到居然累病了,但是知道自己會試得了第一名很開始很開心,勉強參加了殿試。參加殿試的時候發現殿試比參加會試還要累,陳繼昌也沒多少心思花在這個答題上,強打精神才寫完卷子。他想這次肯定沒有第一名了,對連中三元已經不抱希望了。
但是沒想到,在改卷的時候一個比一個答的要差,相比之下陳繼昌的答卷算是裡面出類拔萃的。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厲害的人物在上一年開的恩科中。留下的今年都是不怎麼樣的,主考官本來想給陳繼昌一個第二名的畢竟他的文章並不是最好的,但是主考官轉念一想,想到之前乾隆皇帝看到曹搙鏞連中三元很開心,如果在自己手上出個連中三元,那麼也能討得嘉慶的歡心。就這樣陳繼昌就連中三元了。所以考試還是很看運氣的。
2、最勤奮的連中三元者
比起這個陳繼昌的幸運,有一個很勤奮的。他就是明代的商輅。商輅21歲第一次參加鄉試的時候奪魁了,但是參加會試的時候居然沒有被錄取。他開始反思自己覺得自己第一次鄉試得第一完全是因為運氣成分。所以他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努力。
他進入國子監讀書,三年後他沒有參加考試,又過了三年,校長看他這麼努力的看書看了六年肯定可以考上的,就勸他參加考試。但是商輅還是拒絕了,他又苦讀了三年。九年的苦讀終於讓他在會試和殿試中都得了第一名,三元及第。
-
7 # 一抒己見
古代科舉考試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道關卡,接連奪魁三關者就叫連中三元。
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由省城舉辦,透過者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在春天舉行,也稱“春闈”,由京城舉辦,透過者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又稱“廷試”,在金鑾殿舉行,透過者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三個稱謂在影視劇中經常見到,大家都不陌生。
連中三元者在整個古代可謂鳳毛麟角,即使這樣,名人中很少聽說誰誰誰連中三元,是什麼狀元的,連中三元者也並不被大家所熟知。
反而一些大家往往與三元無緣,落榜者也大有人在。清代蒲松齡就一直屢試不第,但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文學家,《聊齋志異》舉世聞名。難怪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榜上有名者著實是幸運,也著實不易。范進中舉則是古代刻板嚴苛科舉制度下的一個悲劇,很多讀書人受害匪淺。
科舉考試在為國選拔人才方面,確實弊端頗多,但也確實功不可沒。
-
8 # 新中式生活
連中三元又稱三元及第,其實是分為大三元和小三元的。大三元就是正式科舉中連得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者為大三元。
大三元為中國科舉歷史上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有14人大三元及第,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以及清朝的錢棨、陳繼昌。
在此之前童子試還有個小三元,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凡名列第一者,稱為案首。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
中了小三元,再中大三元者為六首、六元。千古科舉歷史上完成這一高難度成就的唯有兩人,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連中六元)以及清朝乾隆年間的錢棨。
他們才是真正的666,無敵學霸
-
9 # 大苗山野人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這是科舉制度最大的進步。
中國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中國科舉制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三元又分“文三元”和“武三元”,連取三個第一名,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連中三元",其中“文三元”14位,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武三元”3位,分別是明朝的尹鳳、王名世連,清朝的王玉璧。
中國科舉制度最後一位“連中三元”陳繼昌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的,叫做童試。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試每隔3年在省城舉行,透過初級考試的秀才可以參加,考期在八月,分三場,又稱“秋試”。考中的叫舉人,具有了當官的資格。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 “春試”。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必須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最高層次的考試是殿試,是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殿試在皇帝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都是貢生。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集於一身,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
狀元全國三年才出一個,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而“連中三元”更是難乎其難,即使真正文才超眾,也還少不了要有幸運成分。有人作過統計,歷史上能夠連中三元的一共只有十七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棨、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其中,其中,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是“武三元”。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71年),蘇州人錢棨歷解元、會元而大魁天下,成為清朝開國一百餘年來第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乾隆皇帝對此也十分高興,還特意為此謅了一首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看得出來,自己朝裡出了個連中三元,乾隆覺得自己面子上也很有光彩。
連中三元的驕子中,多數人後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都比較低。北宋的“三元”王曾算個例外。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奇上加奇連中三元已屬稀奇,更稀奇的是,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連中四元”的幸運兒!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鄉、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然奇蹟般地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連中四元”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