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如朝z露降人間

    不一定吧,畢竟時代不一樣,漢軍的甲冑武器肯定是領先的,而且當時的漢軍騎兵戰鬥力可以說是當時最強了,七個分裂的國家從政治民生到軍事制度上對於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來說都是不夠看的,更不說是領先了上百年的王朝了

  • 2 # 飄零列車T

    我認為也是打不過。漢朝,是繼秦朝後的統一,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窮兵黷武,兵力強大。而戰國時期的七國,畢竟是七個勢力加在一起,怎麼能與已經融合在一起的漢軍相比高下。

  • 3 # 晴空萬里0809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打不過,七國除了趙國和秦國有戰鬥力外,其他五國可以忽略不計,衛青的軍團和霍去病的軍團都是以騎兵為主,戰國七雄除了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後有了正規騎兵,其它國家包括秦國都以步兵為主,在戰場上步兵遇到騎兵往往是單方面屠殺,最有名的戰例就是項羽三萬騎兵奇襲彭城的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打的劉邦是丟盔棄甲還丟了自己一大家子人包括老婆孩子。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要派三十萬大軍北拒匈奴,並大力修建長城,主要就是想要以數量優勢抵消騎兵的質量優勢。所以七國根本打不過漢武帝的騎兵軍團。

    另外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單單只是對比戰場上軍隊的實力沒有任何意義,匈奴被漢武帝所滅,是漢武帝舉全國之力的結果,只要漢朝國力足夠強大,匈奴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還是拿項羽和劉邦的例子舉例,在戰場項羽層數敗於劉邦,好幾次劉邦都差點被項羽活捉,但是項羽後方不穩,無法支撐長期戰爭,劉邦倚仗蕭何這個大管家源源不斷的把軍需物資和軍隊輸送到前線,經過幾年的交戰,垓下一戰殺項羽。所以說打仗不是小孩兒過家家,他們之間的較量是有深層原因的!

  • 4 # 喬江寶

    漢武帝時期已經是中央集權制的封建時代,經“文景之治”的發展,綜合國力已達到頂峰,尤其是透過削藩的手段將大大削弱地方諸侯的封建勢力,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使政令暢通,有力地維護和鞏固了皇權的地位和統治,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如果單從規模上說,戰國七雄應該能漢武帝時期媲美,尤其是其中的齊、楚、秦三個大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可傲視群雄。但另一方面,七國集團並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政體,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政治差異

    先說說秦國,秦國的祖先是邦大禹治水的大費,舜帝為表彰他的功勞賞賜給他黑色的旌旗並賜他贏姓,大費就是柏翳,後來周孝王將汧河、渭河一帶做為賞賜封給了贏氏,稱秦地,秦國也以黑色為國色。

    那麼楚國跟秦國的狀況相似,楚國的祖先因待奉周文王姬昌而被重用,其後世幾代都在周王身邊當差,周王念他們世代忠君就把荊地封給他們為食邑。賜熊性。那時長江以南區域都屬於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並不被中原文化所尊重和重視。

    除這兩家外,其他諸侯都是周室的宗親而分封在中原各地,所以信奉中原禮樂文明的諸侯與秦、楚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從政體上,戰國七雄既使合併一處也只能算一個鬆散的聯盟,況且各國的國力和軍隊的戰鬥力也不盡相同,如果再上政令不通,那麼這麼一個聯盟是難一坑衡漢武帝的大一統王朝的。

    另外從軍隊的戰鬥力來看,戰國時期各國的兵力主要分步卒與戰車,戰車算是機動部隊了,一輛戰車上配有七十名步卒,如果一個國家有幾百乘戰車,那在戰國時期算是中上等強國了。在看看當時的兵器,戰國時期的兵器主要有戈、戟、劍,前兩樣是長兵器,劍是貼身挌鬥的短兵器,都是青銅為原料,直到秦統一中原後才新增少量其它金屬以增加其柔韌度。護身甲冑都以皮甲為主,難以抵抗兵器的砍殺。

    漢朝初期的兵器還是以青銅為主,後在與匈奴的衝突衝發現中原的兵器落後於匈奴,以致於與匈奴的衝突中每每落敗。武帝時期大力革新兵器製造工藝,後又發明了環首刀和騎兵使用的弩,這兩樣利器是抗衡匈奴的法寶。經文景兩位皇帝的無為之治,漢朝至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盛,武帝發現中原農耕文明屢屢敗與遊牧民族的匈奴,一個是兵器,另外一個就是機動性。這個機動性就是指騎兵,於是從西域大量引進優質良種繁育,並演練騎兵戰術。

    有了這些物質基礎,漢朝組建了強大的騎兵軍團,在機動性和戰法上都超出匈奴,更別說相隔幾百年的戰國。況且,漢朝作為一個大統一的王朝可以舉全國之力,眾志成城抵禦外侵。而戰國七雄只是地方諸侯無論是國力還是軍隊的戰鬥力都無法與漢軍相比。

  • 5 # 劉一千五

    戰國中期所有的各國兵力加起來,是否打得過漢武帝時的漢軍?先比較一下再作結論。

    兩個強盛時期,都是武力到達各自的鼎盛時期。這要從兵力和兵器,形勢和人心上來比較方才能得出結論。

    兵力

    七國兵力。戰國中期,秦國商鞍變法成功,軍隊戰鬥力強勁,兵員擴充,幾乎全民皆兵,這與軍功爵制的強大刺激分不開,這是隻勁旅。趙國自三家分晉後,又經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軍強員滿。秦趙長平之戰尚未爆發。這兩國的兵力超強。齊國,魏國,楚國是大國,興精糧足,自保攻伐也非常自如,南韓,燕國,再弱也還有自衛的兵力。至於宋國,衛國,中山國,東周,西周,兵力也有,特別是中山國,更有戰鬥力,兵員堪比南韓燕國。總之,這些兵力合集起來恐怕有三百到四百餘萬。

    國力

    戰國中期,雖然各國間打來打去,但社會生產力並未損失多少,各國都在發展農業生產,打仗就是打錢糧,這糧是靠人種出來的,沒一個國君不重視。這些糧食墊起了征伐的高度。這高度就是腰桿硬。所以,戰國中期積累的力量是春秋戰國時的強盛時期。

    兵器

    以青銅兵器為主,鐵兵器少有。箭,弩機,戈,矛,劍,戟,鈹是這一時代的主流。兵車出現,步兵為主體,騎兵出現,是戰場上的精銳。

    漢武帝時的漢軍,數量上遠遠超過戰國時各國的兵力之和。原因只有一個,漢武帝要攘四夷,沒數目龐大的兵力不行。至於國力,漢朝已經積累了七十餘年的物力財力人力民心,就是為了同匈奴打一仗。士氣仇恨自然高昂。至於兵器,鐵兵器大量裝備軍隊,騎兵戰車步兵三分秋色。自然是戰國時無法比擬的。戰國時是內戰,內戰不得人心,士氣高不起;漢武帝是對外,對付欺負漢朝幾十年的外族,自然是上下同心,士氣高昂。

    結論

    經過這樣大略的比較而言,戰園中期合計各國的兵力同漢武帝時的漢軍打一仗,很遺憾,戰國時期實在打不過漢武帝時期。

  • 6 # 我來讀歷史

    漢武帝時代的漢軍肯定打不過戰國七雄。

    戰國中期和武帝時期都是軍力頂峰,但是,戰國中期全民皆兵,不是武帝時期一個概念,武帝時期之所以兇悍是全國財力的體現,實際上並沒有側地解決匈奴,還不如秦國和趙國對匈奴的打擊。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統一後,軍隊的武器裝備逐漸由原來的青銅兵器過渡到效能更加好的鐵器,但這一過程到漢代才完成。

    漢代新的冶鐵技術使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髮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比如,漢代的格鬥兵器有鈹、戟、矛、刀、劍等,遠射兵器有弩和弓等,防護裝備有鎧甲和盾牌等。漢代鐵劍的製作最能代表當時的鐵兵器製作水平。

    (漢代軍隊)

    漢代的鋼鐵鍛造工藝主要是錘鍊,有四種方法:塊鍊鐵直接煉製,塊鍊鐵滲碳煉製,炒鋼,鑄鐵脫碳鋼。

    塊鍊鐵又稱“海綿鐵”,雜質多,硬度很差,古羅馬軍隊用的就是這種鐵兵器,所以很多時候砍人,人還沒死,劍卻砍彎了,就只好把劍放在地上用腳踩直。其他幾種鐵器打造方法除了鑄鐵脫碳鋼外,都有硬度不足的缺點。

    鑄鐵脫碳是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生鐵鍊鋼的方法,在漢武帝時出現,它是將白口生鐵鑄件在固態就進行脫碳退火,從而獲得至高碳鋼、中碳鋼和低碳鋼。

    (戰國軍隊:步軍、車兵)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透過掌握時間來有控制地脫碳,由於生鐵中多餘的碳被氧化成氣體跑掉了,從而成為全鋼組織,而且基本不析出石墨或只析出很少的石墨。 鑄鐵脫碳鋼保留了生鐵夾雜物少的優點,組織均勻,質地純良。

    漢代的鑄鐵脫碳鋼器物是用兩種方法制成的。一種是以生鐵鑄造成坯,然後脫碳成鋼,再予簡單加工,如加熱彎折,對刃部進行區域性滲碳、鍛打等。這種方法廣泛用於製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如河南澠池出土了漢魏窖藏鐵器中的鋼斧等。

    另一種方法是將生鐵鑄造成薄板狀,然後脫碳得到成形鋼材,將鋼材經過反覆加熱鍛打,器物。刀劍等兵器,皆如此製作。

    (漢代環首刀)

    所以,鐵質兵器的大量使用,源於漢武帝時期的軍隊。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武帝奪得匈奴人的一把寶刀,漢劍竟然不能當。於是,大受震動的漢武帝讓宮廷裡的鑄劍師鑄造,結果卻因為工藝不過關,幾次砍殺就折斷了。鑄劍師自責之下也抑鬱而終。失望的漢武帝聽說匈奴這把寶刀的鍛鍊技巧源自西域,這才有張騫出使的後續劇情。

    漢武帝時的軍隊裝備的是跨越了一個時代的軍事裝備,雖然不能稱之為“降維打擊”,不過冷兵器時代,兵器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皮薩羅180人就能征服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所依靠的就是武器的代差。

    (戰國軍隊:步兵為主)

    至於說到士兵士氣、將帥水平、軍事謀略、後勤淄重、軍事訓練、軍功制度等,兩個時代發展水平即使是半斤八兩,也是漢代軍隊會略好一些,原因無他,漢代軍隊已經透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總結出了很多兵法,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黃石公兵書》等,謀略水平要比戰國中期高上不少。

    所以,如果戰國中期的軍隊遇到漢武帝時期的軍隊,漢軍自然能打的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開始跑步到現在一年的時間,體重一共少了10KG,但是最近體重沒減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