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志剛7936

    簡單敘述一下琺琅彩是由銅胎畫琺琅器轉換在瓷胎上用琺琅顏料繪畫,故叫瓷胎琺琅器,繪畫用什麼顏色,成品既什麼顏色,據記載琺琅彩是康熙三十五年,燒製成功的,由景德鎮提供燒製的素胎瓷器,運送京城,由宮內造加處琺琅高階工匠,根據宮廷畫家的畫稿製作極為精美。由於琺琅彩中含硼,砷等元素,用油調製制,故成品畫面有微凸現象。康熙年琺琅彩只有花卉的單調圖案,雍正時多繪花鳥竹石和山水等,會題詩句,有首章及壓角章。乾隆時不如雍正年秀巧,除繪山水,花鳥蟲草,纏枝花卉外,還繪西洋人物,花卉田園風光,動物紋飾等。乾隆晚期的琺琅彩日漸粗糙,後造辦處停燒。光緒民國仿的琺琅彩器型與傳統完全不符,所見皆用素白釉後加琺琅彩的廠贗品,胎質細膩度,達不到康,雍,乾三朝,色澤也不如三朝豔麗,橘皮紋流動的蛤蜊光這是無法仿製的,上件實物,琺琅彩花鳥過牆碗,請鑑賞。

  • 2 # 沙海古藏

    琺琅彩瓷器

    又名瓷胎畫琺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琺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琅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琅釉則叫琺琅彩。

    琺琅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隨著東西方貿易的頻繁,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且就地設廠研製,成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初期釉色多不穩定,成品率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了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指導燒造,式樣圖案均是中國風格為主。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融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為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著色劑,經過粉碎,煅燒,融化,倒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研磨得到琺琅粉,作為塗料塗在胎體上。琺琅彩分為,金屬胎琺琅,玻璃胎琺琅,還有瓷胎琺琅,又稱為琺琅彩瓷器。瓷胎畫琺琅,,即畫琺琅,又稱為“琺琅彩”,俗稱為“古月軒”。

    琺琅彩瓷器在清代的發展歷程,主要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康熙時期,雍正時期,乾隆時期

    康熙時期,琺琅彩瓷器處於初創階段,從色彩搭配、紋飾佈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琅的效果。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白瓷,在器壁內部,底足內部施釉,器物外壁澀胎無釉,俗稱“反瓷”。外壁畫面大多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用各種彩料雙勾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圖案,且有花無鳥,也在花朵中藏字,風格嚴謹華麗。康熙時還有一種以宜興紫砂胎畫琺琅器,造型有執壺、提樑壺、蓋碗、蓋盅等,裝飾題材多為花卉。康熙時瓷胎畫琺琅的款識都署在器物外底,大多為“康熙御製”四字雙行紅色或藍色圖章式堆料款,圍以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對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給予了更多關心,並提出頗為嚴格的要求。雍正元年,隨著宮廷造辦處人員擴充,在怡親王主持下,琺琅彩瓷器的生產在造辦處琺琅作積極展開。雍正六年以前由於原料依賴進口,受到限制,生產進展緩慢。雍正六年以後,在雍正的直接干預下,造辦處琺琅料自煉的成功,和越來越多的宮廷書畫家參與琺琅彩瓷器的繪畫和寫字,琺琅彩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據檔案記載,新煉的琺琅料有月白,白,黃、淺綠、亮青、藍共九樣,新增琺琅彩料九樣。由於原料脫離進口限制,還有多種新色料的填充,琺琅彩瓷器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得到較大提升。雍正六年八月,唐英被派往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唐英在內務府多年,對雍正的審美情趣和宮中生產琺琅器需要的白瓷都瞭如指掌,從此琺琅彩迎來了一次快發展時期。由於唐英本人就是畫家,在生產琺琅彩過程中,唐英挑選了很多優秀的畫師,一方面善畫,另一方面在瓷上繪畫需要經驗,這些人和宮廷畫師共同努力下,琺琅彩的生產日益精進。從傳世作品來看,雍正時期的琺琅彩,大多是在潔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繪。器物造型更趨豐富,有瓶,碗,盤,碟,盅等,雋秀典雅,胎體輕薄,有的達到半脫胎的程度。圖案裝飾方面一改康熙只畫花卉,大量出現描繪院畫風格的花鳥、花卉、竹石、山水等圖案,畫面空白處題以書法,詩句,且詩文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閒章,雍正琺琅彩瓷器真正成為制瓷工藝和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乾隆時期,琺琅彩藝術水平總的來說要略遜於雍正時期,或與造辦處人員更替缺乏有關。乾隆時白瓷胎依然由景德鎮提供,琺琅彩的彩繪、烘燒也在景德鎮完成。乾隆時裝飾題材進一步豐富,除山水、花鳥、花卉外,還有中國或者西洋人物,以及“洛可可”式洋花圖案。新增各種色地、色地開光、色地軋道琺琅彩瓷器,圖案繁複,不留空白,不寫詩句。,乾隆時期的年款,凡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彩瓷,,一般為“乾隆年制”四字雙行藍料彩印章式宋體或楷體款,圍以外粗內細雙線框。

    綜上,琺琅彩起於康熙朝,琺琅彩在雍正朝達到高峰,技術,款式,藝術價值都達到較高水準,乾隆時期在雍正基礎上器型,紋飾都有改進,使琺琅彩瓷器技術越發成熟與完善。

  • 3 # 虛白室主人

    謝邀請。琺琅彩瓷創燒於清康熙朝,是把畫琺琅的技藝移植到瓷器燒製上。彩料皆為西洋進口料,十分珍貴。由於處在創燒階段,技術未臻成熟,有些琺琅彩瓷瓷胎採用宜興紫砂燒製,另外一部分則從鎮德鎮精選白瓷運至紫金城,由宮廷畫師繪製,康熙皇帝欽定後,在紫金城設內窯燒製。總體上看,康熙一朝琺琅彩瓷試燒成功,但品種單一,碗居多,瓶類立件少見;繪畫題材基本上為花卉紋飾,觀感上總體格調於銅胎畫琺琅相似,彰顯著皇家的富貴典雅氣象。

    雍正皇帝繼位後,承緒了乃父對琺琅彩瓷的熱情,並有過之而無不及。親自參與設樣,對琺琅彩燒製的整個過程進行跟綜管理。燒製水平達到歷史頂峰。而雍正皇帝對琺琅彩瓷器製作傑出的貢獻是研製成功了中國產料,降低了琺琅彩瓷的製作成本,拓展了琺琅彩瓷的繪畫題材,花卉禽鳥,人物山水,皆可表現。可以說,從唐代長沙窯開啟的瓷器繪畫傳統,經宋金磁州窯的發展,至元青花達到高峰。而雍正琺琅彩則直把瓷胎作宣紙,任意揮灑,在瓷胎上畫出了媲美任何國畫大師的傑作,突破了瓷器繪畫只做裝飾畫的樊籬。翎毛欲飛,人物顧盼生情,山水樓閣可觀可遊可居,觀山山有色,聽水水可掬。總之,雍正琺琅彩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瓷器史上不可逾越的頂峰。如果說明清官窯是瓷器史上的CROWN,則雍正琺琅彩是CROWN上熠熠生輝的明珠。

    至乾隆皇帝,中華兩千年帝制走向高潮,瓷器燒製也集歷史之大成。工不厭煩,器不厭巧,彩不厭繁,工藝完全成熟。琺琅彩瓷器製作已臻化境。但也因此缺少了康熙初創的生澀生機和雍正的極致趣味,但絕不是坊間熱炒的"農家樂",看看天津博物館的雉雞牡丹和大拍上的杏林春燕碗就明白了乾隆的審美趣味和成就。

    乾隆之後,國力衰弱,琺琅彩製作退出了歷史舞臺。雖歷朝偶有琺琅彩之用,但只能作為粉彩的一部分而歸於粉彩瓷了。

    圖片來自百度,致謝原作者的辛苦。

  • 4 # LZF080513

    琺琅彩瓷器在清朝不同時期的發展

    琺琅彩是古代眾多彩瓷品種之一,在康熙中後期,康熙親自下旨,將以前銅胎琺琅彩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

    經過工匠們的反覆試製,最終成功地完成了皇帝的聖旨。燒製出了精美的彩瓷新品種琺琅彩。雍乾時期盛產,後漸少作。

    琺琅彩瓷器是專供皇家玩賞的藝術品,朝廷管理嚴格。雍乾時期的琺琅彩,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彩瓷工藝藝術的高峰。

    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擺脫了長期以來瓷器的主要作用,由用具變成了賞品。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是真正的藝術珍品。

    康熙時期的琺琅彩,主要是和明末銅琺琅彩圖案紋飾繪畫相同。內容基本上是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等。對稱規矩。胎薄色白,彩上彩的工藝。

    雍正時期琺琅彩,彩繪變化小,以院畫為底加以勾畫皴染的繪製工藝,題材多為喻意吉祥的圖案如芙蓉鴛鴦等,還有山水樓閣等。畫面配詩作詞,使之文筆生輝。件件妙趣。

    乾隆時期琺琅彩,在雍正琺琅彩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畫中畫加上陰陽向背與凹凸感的繪製法,使琺琅彩更加生動,錦上忝花。使瓷器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更高。件件精品,件件珍貴。

    乾隆以後,每個時期都有很少的琺琅彩製作,但工藝水平永遠不了人以前。

    今天,我們能擁有一件很好的琺琅彩瓷器而欣慰。

  • 5 # 黃建平嶺南

    元、明以來所燒製的銅胎琺琅器,至清代康熙時有了更大的發展。當時除了由西方傳入中國的銅胎掐絲琺琅外,又有一種紅銅胎質的畫琺琅,類似這種畫琺琅的瓷胎器物,被稱為琺琅彩瓷。在康熙皇帝授意下,於三十五年(1696年)首先創燒成功,弛名中外。這些器物數量有限,專供皇室玩賞和御用。

    康熙琺琅彩是先在景德鎮燒製坯胎,運送至京,再由宮內燒造。琺琅彩對當時粉彩創燒及其在雍正、乾隆兩朝盛極一時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開拓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康熙琺琅彩瓷和銅胎琺琅器一樣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琅的。此一特殊性,應作為鑑別真偽及正確劃分時代的依據之一。

    雍正時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首先是彩料比之以前更為豐富;其次是燒製技術有了開創性的突破。雍正六年燒出了洋料中所沒有的多種新穎色彩。

    乾隆琺琅彩承襲雍正時製作精美的基礎,前期作品可與雍正媲美,晚期則漸趨粗率,乃至停燒。

    至嘉慶,雍正和乾隆時的如意館精作,此時已經停燒,僅見珊瑚紅地琺琅彩花卉小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雲社到底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