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當時無人能敵,安祿山第二年就去世了。
11
回覆列表
  • 1 # 雨夜讀史

    “安史之亂”歷時近八年,從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期間唐朝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位皇帝。

    “安史之亂”只是由安祿山的個人野心而引起的,並不得人心,而且安祿山本人在造反一年多後就被殺,叛軍經過兩次父子相殘(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史朝義殺父史思明)後元氣大傷。按理說唐軍應該很快平定叛亂才對,為何這場叛亂最後卻打了近八年呢?

    1.昏庸的唐玄宗自毀長城,連出昏招

    1.1唐玄宗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位名將,讓局勢惡化

    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副元帥帶兵平叛,後來又派另一位名將封常清去洛陽募兵六萬前往抵抗叛軍。

    高仙芝與封常清雖然都是當世名將,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他們手下都是一群新兵蛋子,因此他們與叛軍多次交戰都失利。

    於是高仙芝與封常清決定收攏兵力,退保潼關。在兩位名將的指揮下,叛軍無法拿下潼關。

    此時軍中的監軍邊令誠因為之前與高仙芝有過節,於是他上書唐玄宗,誣陷高仙芝剋扣軍糧和朝廷賞賜。昏庸的唐玄宗不分青紅皂白把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斬了。

    1.2唐玄宗再出昏招,逼哥舒翰出潼關作戰,使長安失守

    高仙芝和封常清含冤被殺,嚴重影響了士氣。不過好在唐玄宗一直熱衷開疆拓土,所以他手下名將輩出,他很快又任命另一位名將哥舒翰為潼關守將。

    哥舒翰繼續堅持閉關固守的策略。此時李光弼和郭子儀接連打敗史思明,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的聯絡,安祿山看情勢不妙,甚至一度想退兵回范陽。

    關鍵時刻,豬一樣的唐玄宗又出手幫助叛軍,他在楊國忠的慫恿下,逼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

    由於有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前車之鑑,哥舒翰非常清楚抗命的下場,於是他被迫率領20萬大軍,放棄天險躍出潼關與叛軍決戰。結果不出意外地官軍慘敗,20萬大軍灰飛煙滅,隨後叛軍攻克潼關。

    失去潼關天險後,長安再無屏障,於是唐玄宗只好倉皇出逃,棄長安逃往蜀地。

    長安的失守使局勢惡化,叛軍聲勢復振。

    2.唐肅宗的失誤

    2.1拒絕李泌攻打叛軍老巢范陽的正確建議

    唐肅宗稱帝后,曾就如何平叛問計於李泌。李泌回答不出兩年就可以平定叛亂。

    李泌還為唐肅宗謀劃了具體的作戰方案,就是先以李光弼、郭子儀等軍不斷侵擾和拖垮叛軍,再派大軍一舉攻取范陽。

    李泌的這個方案可謂一勞永逸,如果按照這個作戰計劃,不僅可以加快平叛速度,也可以避免後來的藩鎮割據局面。

    可惜的是一向對李泌言聽計從的唐肅宗拒絕了這個計劃,他堅持要先收復兩京,迎回太上皇。

    唐肅宗以要對唐玄宗盡孝而拒絕李泌的良策,其實他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的,因為唐肅宗是靠政變上臺,他急需拿出成績證明自己,而先收復兩京,既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還能在天下人面前表孝心,可謂一舉兩得。

    所以唐肅宗拒絕了從軍事角度看完美的李泌的計劃,而選擇政治意義更大的先收復兩京。這個策略使唐軍與叛軍展開硬戰,雖然唐軍收復兩京,但是自身也損失慘重。

    2.2草率對待史思明的歸降,最終逼反了史思明

    757年春天,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趁機接納了叛軍許多的物質和精銳部隊。

    之後安慶緒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史思明看到跟著安慶緒沒有前途,757年底,史思明率士卒8萬向唐肅宗請降。

    此時平叛形勢一片光明,僅剩下一個安慶緒蹦躂不了幾天了。可惜的是唐肅宗此時的一個昏招斷送了大好局面。

    唐肅宗在李光弼的慫恿下,決定秘密處決史思明。唐肅宗以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伺機除掉史思明。

    但是老奸巨猾的史思明沒那麼容易上當,當時烏承恩的兒子在史思明手下任職,於是史思明派他去迎接烏承恩。

    烏承恩父子相見後,烏承恩把準備殺死史思明的計劃告訴了兒子,誰知史思明早安排人偷聽兩人的談話。

    史思明知道唐肅宗的計劃後勃然大怒,於是他殺死烏承恩父子,重新叛亂。

    2.3鄴城之戰不設主帥,導致60萬唐軍被史思明擊敗

    收復兩京後,唐肅宗調集了60萬大軍圍攻安慶緒所在的鄴城。此時的唐肅宗又出了他第三個昏招。當時廣平王李俶是總指揮,郭子儀為副指揮,但是唐肅宗害怕李俶掌握如此多精兵,萬一來個兵變就不好辦,於是把李俶調回京城。

    唐肅宗同樣對郭子儀不放心,於是他乾脆不設主帥,而派了宦官魚朝恩去聯絡各軍。

    安慶緒只好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親率13萬大軍來救。李光弼曾經向魚朝恩建議分部分兵力監視史思明部,但是被拒絕。

    759年三月初六,60萬唐軍與史思明的5萬精銳決戰於相州,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吹亂了雙方的陣腳,唐軍由於沒有統一的號令,損失慘重,也大大延遲了平叛進度。

    正因為唐政府的多次決策失誤,才使“安史之亂”持續了將近八年,最後才在唐代宗時被平定,因為拖延時間太長,唐朝的經濟被拖垮,所以唐代宗再也耗不起,只是形式上平定了叛亂,許多安史叛將看到形勢不對,搖身一變表面上投降了唐政府,實際上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藩鎮,一直持續到大唐滅亡。

  • 2 # 滄海拾遺錄

    “安史之亂”本來可以避免發生,即使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也是很有可能迅速平定的。這主要因為叛軍內部也是內訌不斷,安祿山發動叛亂不過一年多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又很快被史思明解決掉,朝廷本來有不少機會可以迅速平定叛亂。“安史之亂”之所以延綿八年之久,主要是由於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祖孫三位皇帝對叛亂應對失當;對郭子儀等武將心存忌憚之心;縱容李輔國、魚朝恩等宦官勢力坐大打壓文臣武將。

    唐玄宗晚年昏聵無能,在叛亂初期應對失當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安祿山叛軍訓練有素,且早有預謀,安祿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長安東部防禦重地潼關。為應對叛亂,唐玄宗任命名將高仙芝為副元帥駐守潼關,並命另一位威震西域的名將封常清招募兵馬共同禦敵,兩位名將手上沒有精兵強將,難以在短期內擊敗叛軍,只得退守潼關,這時候擔任監軍的宦官邊令誠因素來與他們不和,就藉機誣告高仙芝封常清貪汙軍餉,唐玄宗不由分說,處死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隨後,唐玄宗命宿將哥舒翰統領大軍,哥舒翰針對敵強我弱的現狀,打算避敵鋒芒,先堅守潼關,再伺機出擊。但是,唐玄宗聽信讒言,堅持要求哥舒翰率軍主動出關應戰,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率二十萬大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滅,潼關失守,長安門戶大開。潼關失守後,安祿山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倉皇率太子百官西逃,因禁軍譁變,被迫處死楊貴妃,自己逃亡四川避難。

    唐肅宗未聽取李泌建議,收復兩京操之過急,又應對史思明歸降不當

    趁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難之際,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並以郭子儀、李光弼為主要將領平定安祿山叛軍。此時,謀士李泌來到靈武,為唐肅宗分析了安祿山叛軍的實際情況和天下大勢,勸皇帝不必急於求成,"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併為唐肅宗提供了“挫其銳,解其紛"剿賊戰略,建議讓叛軍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最終一舉獲勝。但是,唐肅宗急於收復兩京,沒有完全按照李泌的戰略行事。於是,唐肅宗最終向回紇借兵,收復了兩京。唐肅宗之所以急於收復兩京,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考慮,希望儘快收復極具政治意義的長安洛陽,來佐證自身取得帝位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但是,此舉倒是迫使叛軍集中兵力並在根據地負隅頑抗,大大延長了平叛時間。

    此外,在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后,部將史思明有感唐軍不斷取勝,自己前途渺茫,打算率八萬大軍投降朝廷。唐肅宗聽信李光弼的鼓動,操之過急,打算趁機秘密處死史思明,沒想到訊息走漏,史思明又再次舉兵反叛。

    最後,在鄴城之戰中,唐肅宗再次犯下對兒子和將領不信任的老毛病,收復兩京後,廣平王李俶為主帥,郭子儀為副帥帶領十多路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圍攻安慶緒所在的鄴城,此時,唐肅宗覺得廣平王李俶手握這麼多軍隊,萬一對自己下手,自己的皇位也難保,就把廣平王李俶調回長安,但是,又擔心郭子儀掌握大軍更麻煩,就沒有由郭子儀統領大軍,而是由宦官魚朝恩負責聯絡各部唐軍。安慶緒被困後,就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親率大軍救援。公元759年,唐軍與史思明大軍交戰,戰事正在膠著之際,突然狂風大作,而唐軍由於聯絡不暢,各自為戰,被史思明大軍擊敗,各路節度使紛紛退回各自防區,史思明得以多堅持了幾年。鄴城之戰後,宦官魚朝恩讒毀,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

    唐代宗趁史思明內訌方才艱難平定叛亂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稱帝后的史思明重蹈安祿山覆轍,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 年)十月,唐代宗繼位,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自縊而死,歷時近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通驍龍427有何獨特的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