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筆金書

    古代和親是經常發生的一個外交事件,和親的公主有無數,但是昭君最為出名。讓我們一起探尋下歷史,看看歷史記載王昭君都是怎麼樣的。

    一、首先咱們來看看正史中是怎麼記載王昭君的。

    1、關於王昭君最早的記載,在《漢書》中

    《漢書》元帝紀  中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漢書》班固 匈奴傳中記載: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可見《漢書》中是元帝下詔,賜單于王檣(昭君),讓昭君和親。沒有寫到昭君自己提出要出塞。“ 掖庭王檣為閼氏。”交代了昭君住在妃嬪住的地方,嫁單于為正妻。“後宮良家子王檣”這句話交代了昭君是妃嬪,她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簡單說,從《漢書》中咱們得到昭君的資訊是:王昭君出生於普通人家,她住在後宮,是一個嬪妃,皇帝下令讓她嫁給了單于當他的正妻。

    2、隨著時間的推移,《後漢書》也寫出來了,讓我們再一起看看《後漢書》中,昭君的記載

    《後漢書》范曄 南匈奴列傳中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後漢書》中,將王昭君寫的較為詳細,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資訊:王昭君是南郡人,出生普通人家。元帝時,選到後宮。單于來朝的時候,元帝想賜5個宮女給單于。王昭君入宮已多年,沒有見過元帝,心裡有著怨恨,自己要求嫁給單于。送別單于的時候,元帝看到昭君太美了,想留下,又不好意思失信,只好讓她嫁給單于。嫁單于給老單于生下2個孩子,老單于死後,要求歸來,成帝未能讓她回來,讓她從了胡人風俗,嫁老單于之子單于閼氏。

    因成書較遲,《後漢書》中寫了王昭君自己要求和親,想必是寫後漢書的作者吸收了點民間傳說吧。

    3、《資治通籤》中也有王昭君的描述,我們再來看看是怎樣的

    《資治通鑑》司馬光 :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單于號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資治通鑑》中只是交代了王昭君被賜予單于,自己所生子女。

    二、看完了正史,我們繼續來看看民史是怎樣記載王昭君的。

    1、《西京雜記》中記載如下

    《西京雜記》葛洪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付,舉止閒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鉅萬。 

    在《西京雜記》中,我們可以看出:王昭君是不願意賄賂畫工,導致見不到元帝,元帝雖不捨,但為了信用,不得不讓她嫁於單于。元帝后悔,只能拿畫工出氣。

    2、《漢魏遺書鈔本》中記載

    《漢魏遺書鈔本》 琴操 中記載:王昭君者,齊國王穰女也。端正閒麗,未嘗窺門戶。穰以其有異於人,求之者皆不與。年十七,獻之元帝。元帝以地遠,不之幸,以備後宮。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其形容。元帝每歷後宮,疏略不過其處。後單于遣使者朝賀,元帝陳設娼樂,乃令後宮妝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飾,善妝盛服,光輝而出,俱列坐。元帝謂使者曰:“單于何所願樂?”對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備。惟婦人醜陋,不如中國。”乃令後宮欲至單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備後宮。粗醜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誠願得行。”帝大驚,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誤矣。”遂以與之。昭君至匈奴,單于大悅,以為漢與我厚,縱酒作樂,遣使報漢白璧一隻,騵馬十匹,胡地珍寶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顏色皎潔,聞於國中,獻於孝元帝,訖不幸納。昭君至單于,心思不樂,乃作《怨曠思惟歌》。昭君有子曰世達,單于死,世達繼立。凡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問世達:“汝為漢也,為胡也?”世達曰:“欲為胡耳。”昭君乃吞藥自殺。

    《漢魏遺書鈔本》做為民間歷史記載,更加據有藝術性。將王昭君的怨恨寫的歷歷在目,生動活潑。

    三、看完了正史,也看完了民史,讓我們看看王昭君的作品,感受下她的內心。

    1、《怨曠思惟歌》

    此詩首先寫了作者未進宮廷時渴望外面的美好世界;然後寫了作者久居深宮不得寵幸的淒涼彷徨;最後寫了她遠嫁塞外後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可見她也是一個悲情女子,對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身不由己。每一個處境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2、《摺疊報漢元帝書》

    寫了她本來想伺候元帝,但是被畫工報復,嫁到了異域,只有真心實意以身報答元帝的恩惠。但是,現在這邊狀況不明,請求元帝讓她回國,去照顧自己的親人。表達了對元帝的付出哪兒都沒有變過,更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故土。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王昭君是一個被選入皇宮的美少女,後來和親於單于,做了單于的正妻。她有鬱鬱不樂的一生,我們也可以認為她是一個悲催的女子,她有著怨恨、有著身不由己。但是她也是大漢和匈奴交流的橋樑,她的和親讓漢奴兩族和平友好,為大漢的和平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我看來,在各種藝術作品中的她更加鮮活。也更有人情味,她所有經歷的或多或少我們都有所觸及。她那麼美,美的落雁。借用一下李白的詩

    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 2 # 談古論今時

    和親在西漢時期是發生過很多次的,從漢高祖劉邦就開始了,和親是為了緩解戰爭,是為了保證兩國之間的和平,減少邊境之間的戰爭。有史料記載,西漢期間有十幾位公主因為和親而遠嫁到邊境,王昭君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嫁給了匈奴單于,歷史上稱為昭君出塞,這是非常出名的一個故事。那麼西漢時期有這麼多位公主因為和親嫁到了邊境,為什麼王昭君最出名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美女,王昭君就是其中一位。人們常用“落雁”一詞形容她的美麗。傳說王昭君在和親的路上,自己一個人非常的煩悶,為了排解寂寞,他隨手拿出了琵琶,觸景生情,彈奏了一曲。這讓南飛的大雁從高空跌落,因此享有的落雁的美名。很多詩人也對她的美貌給予了非常大的肯定,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曾經說過昭君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就連當時的皇帝見到王昭君本人是也是非常驚歎宮中竟然有如此佳人。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匈奴戰鬥力非常強大,而漢朝為了和平,為了減少戰爭而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方式,並付出大量的陪嫁物件換取兩鏡之間的和平,減少匈奴人對漢族也就是內地的戰爭。在漢族和少數民族和親這件事上。西漢大多數是處於被動的請示,這種被動的形式一直持續了好幾十年。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家力量才逐漸強大起來,軍事力量也是在漸漸的強大起來。後來匈奴參與反過來相信漢提出了和親的是希望去漢族女子尾氣,因此漢元帝便把王昭君下嫁給了匈奴單于。有史料記載,王昭君是主動要求自己下嫁給匈奴單于的,也是為了兩境之間的和平。也是為百姓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僅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交流,還有貿易的發展。

    王昭君的這次和親的也是保證了漢朝和匈奴之間數十年的和平。在王昭君和親期間,匈奴單于也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諾,在昭君出塞期間也是沒有侵擾過西漢邊境,王昭君的和親,也是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昭君出塞後,不僅帶去了漢族的物質,還帶去了漢族的文化,同時呢,它也可以學胡話,穿胡服,並結合漢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 3 # 陸棄

    漢朝與匈奴,在建國之初就經常發生戰爭,漢高祖劉邦還在“白登之圍”中差點成為匈奴的俘虜,為了爭取和發展的機會,漢朝採取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於漢朝來說,實際上是屈辱的政策,直到漢武帝時,傾全國之兵才擊敗了匈奴。但漢朝戰勝匈奴後,並沒有從此結束和親,漢元帝時的王昭君和親匈奴,就是一個例子。

    和親的公主很多,但為什麼王昭君最出名呢?分析原因有三:第一、王昭君特別美,未和親前,王昭君因不止賄賂畫工,見不到漢元帝,等她心灰意冷主動要求和親嫁給匈奴單于時,漢元帝才發現原來皇宮中藏著這麼美的一個人,但漢元帝此時再後悔來不及了,只好忍痛割愛。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享有“落雁”之名;第二、王昭君身上的故事特別多,其他和親公主可能沒有這麼多的故事,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王昭君的和親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有漢元帝、畫工、匈奴父子等,而且寫入史書和演義;第三、王昭君隨胡俗,在單于死後嫁給了單于的兒子,她以一己之身保證了漢朝與匈奴六十年的和平,堪稱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盛夏酷暑,看那些影視劇有利於從心理上驅趕熱浪?